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

  師長若是攝受弟子,對所教化的衆生,應以施等法隨順弟子何所喜愛,而施設教化,但是,先應善于觀察彼何法先說,何法後說,最後乃能宣說甚深教法。若是最初就宣說甚深教法,令彼心趣背向,不能如理入法,使彼的身心已經損傷,即非是勝義正法之器了。由于悭吝重者不喜歡別人說布施的話,如果對貪著財物的人教他布施,必起反感,譬如有一菩薩,名曰美發,博通醫學,漸次隨順商主的婦人的意樂,而作教導。(月稱疏說:有一商主死後,他妻子深生愛戀,堅持屍體不肯舍棄,因此而生狂病,菩薩方便令她將夫屍體背著,久則屍體腐爛,婦人見之生厭,其病即愈。)

  (癸)叁(對煩惱熾盛者尤應悲愍)

  頌曰:如母于病兒,特別覺痛愛,如是諸菩薩,特意愍惡者。

  對煩惱熾盛者雖作百次遮止過失,但他仍然數數隨順非理而行,菩薩對彼應當特別愍念。猶如母親對于有病的兒女,特別覺得痛愛;如是諸菩薩亦應特意悲愍作惡者。譬如有一戍陀羅(種姓名)女的第六子,經常愛作非理惡業,母親恒常憂慮,猶恐國王殺害,因此特別愛護照管他,

  (癸)四(隨順根器意樂而作利他的軌則)

  頌曰: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師長,以種種方便,令有情通達。

  菩薩若爲有情作利益,則應當隨順諸有情的意樂、勝解和根器的不同,或作彼的弟子,攝受饒益。對于虛心謙下的有情,或作彼的師長,以殊勝教法,隨順攝持,所以要以種種方便和智慧而調伏有情,令未通達法性的有情通達真如法性。譬如有善巧的醫生,對于病者或以油肉食物或以素食,以種種辦法令病者得愈。

  (癸)五(悲力增盛所得的果)分二:(一)悲力增盛而不受教益者少;(二)觀察利他不作策勵的過患。

  (子)一(悲力增盛而不受教益者少)

  頌曰:如善巧良醫,少有不治症;獲巧力菩薩,非所化甚少。

  成熟有情力量特殊增盛的菩薩,猶如善巧的良醫,少有不能治療的病症。如是了知勝根和劣根並且獲得四攝法善巧力的菩薩,當知非爲他所教化的衆生,是極其稀少的。譬如龍猛阿阇黎,息滅王子貪戀女色的心病,其他一切醫師皆莫能知。

  (子)二(觀察利他不作策勵的過患)

  頌曰:若菩薩境中,有由未策勵,墮落于惡趣,是智者所呵。

  若獲得調伏有情力量殊勝的菩薩行境中,若策勵所化的衆生,則能令彼不墮惡趣。若有菩薩由于未作策勵,則能令彼有情墮于惡趣,彼菩薩則失壞了立誓爲饒益一切有情的誓言,這是其他一切智者所應呵責的,所以對于諸有情如何宣說契機之法,必須恒常策勵,譬如有一大商主不幫助自己住處的眷屬,即成爲衆人所呵責。

  (壬)二(悲心微弱的過患)

  頌曰:若于他苦迫,不欲贊悲愍,如何于無怙,能哀愍行施。

  初業菩薩,若于他有苦因迫惱的衆生,不欲善于贊歎悲愍,這如何于無怙有情,能作哀愍行施身所受用及其善根呢?譬如爲劫奪盲人的財物和爲一雙破舊靴子而害他命,是故努力修習令悲力增長。

  (壬)四(不信菩薩的過患和應修信心的理由)分二:(一)不信菩薩的過患;(二)應修信心的理由。

  (癸)一(不信菩薩的過患)

  頌曰:若有爲利他,久住于世間,間住尚有損,況真心起嗔。

  問曰:菩薩悲心既然隨他自在,那麼,嗔恚彼等菩薩有何過患?答曰:若有菩薩欲令無余有情界證得究竟無余依涅槃的增上意樂,爲利益衆生故,有久住于世間利他的功能,對彼菩薩不起敬重、信心和等無間心而住者尚且有損失,何況真心于彼菩薩起嗔恚?例如《最極寂靜神變經》和《增長信力手印經》說:“惡趣苦無量,定當有損害。”譬如有一豢養很多大象的人,別人寄存羊子在他處,有時別人問曰:您安樂嗎?答曰:有何安樂,盡被風雨吹散大象。他說此話的目的是使人了知別的牲畜亦被風雨吹散,因此別人也就不問羊了。又如吃油餅和吃杖(月稱疏:有人饑餓吃草根,旁人見之即說:此人連草根都吃,何況油餅。又有一人寄一皮囊和杖在一人家,不久去取。主人即說:杖被老鼠吃了,說話的目的,是顯示老鼠連杖都吃了,何況皮囊。)。

  (癸)二(應修信心的理由)分二:(一)于行難行應修信心;(二)思維菩薩無量功德而修信心。

  (子)一(于行難行應修信心)

  頌曰:若一切生中,常具足五通,于劣現劣身,此乃最難行。

  菩薩作最極難行的事,應當遠離嗔恚而修殊勝信心,因爲菩薩若得忍位,于一切生中,常具足五種不退轉神通。菩薩爲饒益有情,往于惡趣,應于劣身得度者即現昆蟲、蝴蝶、水牛和犬等劣身共事攝受教化,以身和語言而爲成熟有情之行,此乃是最極難行之事。譬如有一菩薩觀察未來當要殺害許多狗的生命,爲遮止彼罪障,菩薩即往狗處受生。

  (子)二(思維菩薩無量功德而修信心)

  頌曰:方便諸時中,久遠所集福,如來說彼量,尚非遍智境。

  思維菩薩無量功德之後,則應生起殊勝信心,因爲若有不加動用任運皆能作利益有情難行能行之方便,則于諸時中,以叁業依止久遠無數劫所積集的福德,猶如虛空無邊際故,尚非遍智所量之境者,如來說彼功德猶如海水莫知滴數。

  (壬)五(能究竟圓滿菩薩行的理由)分五:(一)欣樂布施的理由;(二)呵責卑劣施;(叁)能修一切行的理由;(四)不希求獨自寂靜安樂的理由;(五)能得殊勝身的理由。

  (癸)一(欣樂布施的理由)

  頌曰:施聲能顯示,死法及余有,是故于菩薩,施聲恒優美。

  問曰:《本生經》等中說,菩薩特意欣樂布施語,在戒律中等則不是這樣。答曰:布施的聲音,印語爲“達那”。以施的聲音能顯示生後必然的死,及能顯示叁種布施的殊勝差別,是六波羅密所攝的法;能顯示護特叁業完全清淨,隨欲往余有受生;即顯示死、法和余有,是故諸菩薩,聞布施聲恒常覺得優美,所以菩薩于布施特別欣樂。譬如應殺的罪犯,聞聽釋放聲的歡悅心情。

  (癸)二(呵責卑劣施)

  頌曰:若謂今行施,當感大果報,有所取所舍,如商賈應呵。

  問曰:爲什麼唯獨菩薩才有無量的布施,別人就沒有呢?答曰:若謂今生行布施,當來能感大受用果報,這種想法就實有所取和所舍,猶如商賈等爲求財利故而取舍物質,這是一切聖者所應呵責的。譬如賣諸資具是爲求利。

  (癸)叁(能修一切行的理由)

  頌曰:若昔所作惡,有亦成非有,彼具善業者,無有不能辦。

  若有積集無邊福德智慧資糧的菩薩,往昔所作的微少罪惡,縱然有,亦能轉變成爲非有惡果,“例如一兩鹹鹽水,不能轉變恒河味;如果微少罪惡業,應知令善根增長”。這就是說,彼具有大力善業的菩薩,于利他事,無有不能成辦的,所以菩薩能辦無量有情的事業,譬喻如所引頌文,故不煩贅。

  (癸)四(不希求獨自寂靜安樂的理由)

  頌曰:大勢心意者,此間亦無損,故彼視叁有,涅槃無差別。

  問曰:諸聖者菩薩若唯獨是善而不隨業煩惱流轉生死,那麼,爲什麼不入涅槃界呢?答曰:有增上意樂大勢心意的菩薩,不作少分的罪惡業。雖然安住生死,但不染叁有過患,因此,雖然住此世間生死中亦無有損害,是故彼菩薩視住叁有與般涅槃無有損惱與不損惱的差別,所以菩薩不特意欣樂涅槃寂靜。譬如獨兒有病,母親終日承事看護,皆無厭倦。

  (癸)五(能得殊勝身的理由)

  頌曰:若誰一切時,從心自在生,何因彼不成,一切世間主。

  問曰:有何因由菩薩初得勝義菩提心之後,作一切事業大致皆能自在圓滿呢?答曰:若誰獲得初地菩薩,彼就能于一切時中從心得自在隨意在叁有受生,這有何因由彼爲圓滿利益有情不成一切世間主呢?如像受生四大部洲的王等,能隨意作利他一切事業。譬如牟尼寶和如意樹及妙寶瓶。

  (庚)叁(成立佛果是遍智的理由)

  頌曰:世間亦現見,從勝出最勝,故不思議力,應知亦定有。

  問曰:行菩薩行的果報如何呢?答曰:能獲得佛世尊無比殊勝不可思議力。有些對于佛陀顛倒信解,他說:“如來非是遍智(宗),是十夫故(因),如各各道的人(喻)。”這種說法完全不合道理,因爲汝所立的因與彼的诤依(前陳)和所立的法(後陳),二者是一耶,抑是異耶?若是一體者,那就不應成立诤依與法,什麼原因呢?因爲它們是一體故,如像瓶子自己不能爲瓶的差別法。若是異體者,這也不合道理,因爲它們是異體故,如像瓶子與衣。由于許因與宗有自性,若是有自性的一,那必須是一體;若是有自性的異,彼此就會無有聯系;若二者俱是,那就不能成其能了別與所了別。又吠檀多派所立之聲(有法)是常、非所作、自然生和非量(宗),何以故?是聲故(因),如瘋狂聲(喻)。又汝亦非婆羅門,何以故?有手故,如捕魚人。像汝所立的宗因,于汝不樂意的過失就多了。是故世間亦現見,從殊勝因即能出生最殊勝的果,所以遍智也決定有應當許可,因爲從勝出生勝,世間人皆見。種姓最殊勝的爲婆羅門;生處最殊勝的爲有頂天;山最殊勝的爲妙高山;王最殊勝的爲轉輪聖王。是故由諸菩薩叁無數劫積集資糧的力,即能出生如來不可思議力,所以應當了知亦決定有遍智。雖不依經教,就是以正理成立,亦應當許有遍智。或許佛陀的色身不是佛陀,這種分別師的宗派,應當像遺唾的灰塵一樣舍棄。譬如獲得一百瓶油,皆因比丘的緣故(月稱疏:有一家人很窮苦,有時很誠心的請一比丘住宿家中,因家貧唯有一瓶香油塗比丘的腳,次日有一國王深信此比丘,欲興供養,比丘即令國王以一百瓶香油送彼窮人。)。

  (庚)四(明劣慧小乘怖畏大乘的原因)

  頌曰: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懼,如是劣根者,怖最希有法。

  問曰:何故有情大約都畏懼大乘,而不殷重求佛果呢?答曰:是勝解下劣故。無智愚夫,于能作所作緣起無自性最極甚深的法,聞已即生恐懼;如是勝解微弱根性最下劣者,怖畏最極希有廣大甚深的大乘法,和佛…

《中觀四百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正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