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释▪P21

  ..续本文上一页的无常故。答曰:若有为法与无常是异体,那么,有为法则应非无常,若许有为法非是无常,即应是常。有为法与无常若是一体,那么,凡是无常即唯是有为法,因此有为法即应非是有自性的住了。

  (癸)四(观察住与无常力之大小而破)分三:(一)无常若比住力小其后不应见为大;(二)无常力若大则一切时中应无有住;(三)无常力大则应先常后无常。

  (子)一(无常若比住力小其后不应见为大)

  颂曰:无常初即劣,住力定应强;此二复何缘,后见成颠倒。

  问曰:若在住的时候住的力就大,而无常力就小,力小的无常不能摧坏力大的住。答曰:那么,对于此住与无常二法,复有何缘,后来现见成为无常,相反的无常力大呢?应不现见。在住的时候,无常力最初既然微劣,住力决定应强大,住性力既然强大,那么,对于住法谁也不能损坏故。(住法既被无常力所损,可见无常力比住力强大。)

  (子)二(无常力若大则不应有住)

  颂曰:若遍诸法体,无常力非劣,应都无有住,或一切皆常。

  设若无常力非劣,在一切时处遍诸有为法体,那么,一切有为法,应都无有自性的住,因为摧毁住的无常遍一切时处故。或者一切有为法皆应是常,因为汝许无常力小而住力有自性的强大故。

  (子)三(无常为大则应先常后无常)

  颂曰:无常若恒有,住相应常无;或彼法先常,后乃非常住。

  又无常与无常的所相——有为法是同时俱起,抑后有“时”?设若无常的所相对于能相不错乱,常中应恒有无常法,那么,住相就应恒常无自性。或者彼无常法应先已成为常,然后乃成非常住的无常法。如是初刹那生起若住第二刹那,此法当成常住,但是,决定无有一有为法亦常亦无常共存。

  (癸)五(破住与无常同时俱有)

  颂曰:若法无常俱,而定有住者,无常相应妄,或住相应虚。

  设若许有为法的能相——无常,互不错乱,有为法住的住与不住的无常同时俱有,而有为法决定实有住者,那么,有为法是无常相应当相反的——即常,或者有自性的住,相应当成为虚妄故。若许有为法虚妄无实体,无常与住则能同时俱有;若有为法有实体。则不可能同时和合俱有了。

  (壬)二(破念过去的能立因)

  颂曰:已见法不现,非后能生心,故唯虚妄念,缘虚妄境生。

  问曰:时是实有,因为依过去的行上有过去的时故。设若无有过去世,那就不应有忆念过去生的事,如佛说:“我于过去世中曾作如是如是事”呢?答曰:此成立时有实体的因,完全没有意义。“念”是缘过去领纳的境,过去已经见过的法今后不再现见,非有后来能生起再缘前世境的心,而见现在同过去的相似境,便生起贪念,故名为“念”。是故唯由虚妄不实的幻化念,而缘虚妄颠倒的境,心念生起颠倒错乱,并非实有念体。但是,我们并不破过去的缘起心念,并且自宗决定承认有念。

  总摄颂曰:

  不知相续刹那法,便说时常三世实;

  欲知诸法如幻化,应善观察三世法。

  第十二品 破见品

  (己)三(破所见实有)分二:(一)标品名;(二)正释品文。

  (庚)一(标品名)

  示修菩萨瑜伽行四百论释善解心要论,破见品第十二。

  (庚)二(正释品文)分三:(一)世间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法的原因;(二)略示善说;(三)教诲求解脱者须求善说。

  (辛)一(世间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法的原因)分四:(一)明具足闻者的德相难得;(二)明真实义极难通达;(三)明佛说甚深义非为诤论;(四)明自他教的粗细。

  (壬)一(明具足闻者的德相难得)分三:(一)闻者的德相;(二)观察德相不全的过患;(三)断诤。

  (癸)一(闻者的德相)

  颂曰: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不变说者德,亦非于闻者。

  问曰:汝既广说此无我法,极其明了,如未亦是现证无我者和教授者,为什么世间大部分人不能悟入此法呢?答曰:不仅现证此法者和演说者的殊胜体难得,就是闻者的殊胜体也是最极难得故。问曰:定要具足什么德相呢?答曰:必须远离梦著自宗和憎恶他宗的偏见,质直而住,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宗派意热恼。永远不能证涅槃。”若不质直而住。则不会了解他人的正确想法和善说故;必须具足分析是善说和恶说的分别智慧,假若没有这种智慧,就会弃舍善说而执取恶说故;必须具足希求善说的殊胜希求心,若没有此希求心,就会像所画的人一样不起作用故,对于法义和说法者必须生起恭敬意乐心,专心听闻。若具足这五种德相,乃可说为是闻者的法器。若是具足德相法器,则不变说者的德相为过失,唯见为功德。说者德相:正直不颠倒、说法明了、不错乱、了解闻者的增上意乐和无著恋财物等心,亦非于闻者的德相变为过失。

  (癸)二(观察德相不全的过患)

  颂曰:说有及有因,净与净方便,世间自不了,过岂在牟尼。

  说者虽然极其清净无垢,但是,闻者的德相若不具足,就会不观察自己的过失,把过失见为功德,功德见为过失。能仁宣说三有五取蕴——苦谛;及成为三有的因——集谛;清净解脱涅槃的灭谛;与得清净解脱涅槃的方便——八圣道支等道谛。能仁虽然对诸希求解脱者宣说了四圣谛,但是,对于闻思修不起精进的诸世间人,自己不了知和不具足闻者的德相法器,凡是不知如是义理者,都说如来未曾细细地宣说,因此,这些过失岂能在牟尼吗?过失唯在闻者,非是大师有失。譬如盲人不见目光,并非太阳有过失。

  (癸)三(断诤)分二:(一)成立能仁是一切智;(二)明别者是相似大师。

  (子)一(成立能仁是一切智)分三:(一)对于摧毁苦集的空性教义应生喜欢;(二)除佛正法外其余无有解脱的原因;(三)于佛所说的深隐法义生起定解的方便。

  (丑)一(对于摧毁苦集的空性教义应生喜欢)

  颂曰:舍诸有涅槃,邪宗所共许,真空破一切,如何彼不欣。

  问曰:释迦能仁所说的增上生语,已经极其明显,而又说决定善语,一切法空无自性,这不是自己破坏自己的言论吗?我们既不了达法空,也不起恭敬信解。答曰:由于舍贪恋苦乐等一切杂染法,即名涅槃,这是数论和胜论诸邪宗所共许为解脱,若是开示通达何法,即能破除一切杂染及能通达补特伽罗和蕴自性空的法,汝如何不生欣悦?应生欢喜。如经云:“涅槃寂静本性空,实执永离生死无,分别有无诸邪见,毕竟不能寂灭苦。”所以说除开能仁无倒宣说真实性外,其他数论诸师全不能说。当知这是佛教与外道不共的教法。

  (丑)二(除佛正法外其余无有解脱的原因)

  颂曰:不知舍方便,无由能弃舍,是故牟尼说,余定无涅槃。

  问曰:若是由于舍诸有贪恋苦乐等杂染一切法,诸外道邪宗共许为涅槃,那么,汝与外道有何区别呢?答曰:数论和胜论师等,只有舍的意乐,不知舍的方便,这就是区别。别的部派不知舍离生死的方便,就是通达诸法自性空,所以他们无由能弃舍,因为执著颠倒方便故。是故释迦牟尼说:“此是初沙门果,此是第二沙门果,此是第三沙门果。此是第四沙门果,外道论师便说无有沙门果。”故佛密意说,除佛法以外其余部派决定无有寂灭法的原因。

  (丑)三(于佛所说的深隐义生起定解的方便)

  颂曰: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

  问曰:设若佛陀是一切智,必定能现知一切山河大地的度量深隐事,这些事他如何能现知呢?答曰:由比量智定能了知,因为若有对于佛所说的由境与时来判断六欲天等住处的量、身量和寿量,及人的器世间量等,而在异生前,即成为深隐莫测之事,以便对佛陀所说的法生起是有是无的疑心。为了断除彼等疑心故,就可以依一切法无自相空性,安住一切因果作用皆有的二谛法,所以最极微细的法义实难通达。能仁宣说最极深隐的法义,唯由如是安住,而能对如来生起是一切智的决定信解,因为由缘起离戏论边的理,则不依经教为因,而以正理作为定解,所以定要随顺最极深隐的教义,依据佛陀所说为正因。总的建立量,应依据陈那法称师徒所说和与诸大车师相同的量。这里只建立四量(现量、比量、圣教量和瑜伽现量),即能通达深义。

  (子)二(明别者是相似大师)

  颂曰:观现尚有妄,知后定为虚,诸依彼法行,被诳终无已。

  诸外道大师,观察现在器世间及有情世间的粗大因果的量处尚且难知,那么,对于观察微细因果定为愚昧无知。诸外道由于随俱生和分别等我执之力自在而转,诸补特伽罗依随彼外道法行,必然被它长夜欺诳无有已时,所以诸欲求妙善安隐者,应当远离颠倒邪说的大师,恭敬信受正等无倒的大师。

  (壬)二(明真实义极难通达)分五:(一)怖畏空性的原因;(二)观察障他通达空性的过失;(三)为不失坏真性见即应谨慎;(四)导入真性的次第;(五)认识真性。

  (癸)一(怖畏空性的原因)分三:(一)诸求解脱者有随外道行的原因;(二)认识怖畏空性的补特伽罗;(三)愚夫怖畏空性的原因。

  (子)一(诸求解脱者有随外道行的原因)

  颂曰:智者自涅槃,是能作难作,愚夫逢善导,而无随趣心。

  问曰:为什么诸求解脱者有些随顺外道行呢?答曰:闻空性法生怖畏故。如是智者有善知识的摄受和能弃舍执诸法实有的垢秽,即能自往涅槃城。这是极其难作能作,因为,有些愚夫遇逢难行能行具足大悲的善导大师,而无有随顺趣入喜悦之心,原因是怖畏空故。

  (子)二(认识怖畏空性的补特伽罗)

  颂曰: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问曰:谁怖畏空性耶?答曰:凡是不知道功德和过失的牧童等,虽听百次空性法,皆无有怖畏,因为他不见德失故;若以闻思修的次第,遍知空性的人,相反的对空性不起怖畏,因为他远离怖畏的因——我执故。是故决定应说,由少分了知空性义的补特伽罗,而生…

《中观四百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观正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