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無常故。答曰:若有爲法與無常是異體,那麼,有爲法則應非無常,若許有爲法非是無常,即應是常。有爲法與無常若是一體,那麼,凡是無常即唯是有爲法,因此有爲法即應非是有自性的住了。
(癸)四(觀察住與無常力之大小而破)分叁:(一)無常若比住力小其後不應見爲大;(二)無常力若大則一切時中應無有住;(叁)無常力大則應先常後無常。
(子)一(無常若比住力小其後不應見爲大)
頌曰:無常初即劣,住力定應強;此二複何緣,後見成顛倒。
問曰:若在住的時候住的力就大,而無常力就小,力小的無常不能摧壞力大的住。答曰:那麼,對于此住與無常二法,複有何緣,後來現見成爲無常,相反的無常力大呢?應不現見。在住的時候,無常力最初既然微劣,住力決定應強大,住性力既然強大,那麼,對于住法誰也不能損壞故。(住法既被無常力所損,可見無常力比住力強大。)
(子)二(無常力若大則不應有住)
頌曰:若遍諸法體,無常力非劣,應都無有住,或一切皆常。
設若無常力非劣,在一切時處遍諸有爲法體,那麼,一切有爲法,應都無有自性的住,因爲摧毀住的無常遍一切時處故。或者一切有爲法皆應是常,因爲汝許無常力小而住力有自性的強大故。
(子)叁(無常爲大則應先常後無常)
頌曰:無常若恒有,住相應常無;或彼法先常,後乃非常住。
又無常與無常的所相——有爲法是同時俱起,抑後有“時”?設若無常的所相對于能相不錯亂,常中應恒有無常法,那麼,住相就應恒常無自性。或者彼無常法應先已成爲常,然後乃成非常住的無常法。如是初刹那生起若住第二刹那,此法當成常住,但是,決定無有一有爲法亦常亦無常共存。
(癸)五(破住與無常同時俱有)
頌曰:若法無常俱,而定有住者,無常相應妄,或住相應虛。
設若許有爲法的能相——無常,互不錯亂,有爲法住的住與不住的無常同時俱有,而有爲法決定實有住者,那麼,有爲法是無常相應當相反的——即常,或者有自性的住,相應當成爲虛妄故。若許有爲法虛妄無實體,無常與住則能同時俱有;若有爲法有實體。則不可能同時和合俱有了。
(壬)二(破念過去的能立因)
頌曰:已見法不現,非後能生心,故唯虛妄念,緣虛妄境生。
問曰:時是實有,因爲依過去的行上有過去的時故。設若無有過去世,那就不應有憶念過去生的事,如佛說:“我于過去世中曾作如是如是事”呢?答曰:此成立時有實體的因,完全沒有意義。“念”是緣過去領納的境,過去已經見過的法今後不再現見,非有後來能生起再緣前世境的心,而見現在同過去的相似境,便生起貪念,故名爲“念”。是故唯由虛妄不實的幻化念,而緣虛妄顛倒的境,心念生起顛倒錯亂,並非實有念體。但是,我們並不破過去的緣起心念,並且自宗決定承認有念。
總攝頌曰:
不知相續刹那法,便說時常叁世實;
欲知諸法如幻化,應善觀察叁世法。
第十二品 破見品
(己)叁(破所見實有)分二:(一)標品名;(二)正釋品文。
(庚)一(標品名)
示修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釋善解心要論,破見品第十二。
(庚)二(正釋品文)分叁:(一)世間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法的原因;(二)略示善說;(叁)教誨求解脫者須求善說。
(辛)一(世間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法的原因)分四:(一)明具足聞者的德相難得;(二)明真實義極難通達;(叁)明佛說甚深義非爲诤論;(四)明自他教的粗細。
(壬)一(明具足聞者的德相難得)分叁:(一)聞者的德相;(二)觀察德相不全的過患;(叁)斷诤。
(癸)一(聞者的德相)
頌曰:質直慧求義,說爲聞法器,不變說者德,亦非于聞者。
問曰:汝既廣說此無我法,極其明了,如未亦是現證無我者和教授者,爲什麼世間大部分人不能悟入此法呢?答曰:不僅現證此法者和演說者的殊勝體難得,就是聞者的殊勝體也是最極難得故。問曰:定要具足什麼德相呢?答曰:必須遠離夢著自宗和憎惡他宗的偏見,質直而住,如《中觀心論》雲:“由墮宗派意熱惱。永遠不能證涅槃。”若不質直而住。則不會了解他人的正確想法和善說故;必須具足分析是善說和惡說的分別智慧,假若沒有這種智慧,就會棄舍善說而執取惡說故;必須具足希求善說的殊勝希求心,若沒有此希求心,就會像所畫的人一樣不起作用故,對于法義和說法者必須生起恭敬意樂心,專心聽聞。若具足這五種德相,乃可說爲是聞者的法器。若是具足德相法器,則不變說者的德相爲過失,唯見爲功德。說者德相:正直不顛倒、說法明了、不錯亂、了解聞者的增上意樂和無著戀財物等心,亦非于聞者的德相變爲過失。
(癸)二(觀察德相不全的過患)
頌曰:說有及有因,淨與淨方便,世間自不了,過豈在牟尼。
說者雖然極其清淨無垢,但是,聞者的德相若不具足,就會不觀察自己的過失,把過失見爲功德,功德見爲過失。能仁宣說叁有五取蘊——苦谛;及成爲叁有的因——集谛;清淨解脫涅槃的滅谛;與得清淨解脫涅槃的方便——八聖道支等道谛。能仁雖然對諸希求解脫者宣說了四聖谛,但是,對于聞思修不起精進的諸世間人,自己不了知和不具足聞者的德相法器,凡是不知如是義理者,都說如來未曾細細地宣說,因此,這些過失豈能在牟尼嗎?過失唯在聞者,非是大師有失。譬如盲人不見目光,並非太陽有過失。
(癸)叁(斷诤)分二:(一)成立能仁是一切智;(二)明別者是相似大師。
(子)一(成立能仁是一切智)分叁:(一)對于摧毀苦集的空性教義應生喜歡;(二)除佛正法外其余無有解脫的原因;(叁)于佛所說的深隱法義生起定解的方便。
(醜)一(對于摧毀苦集的空性教義應生喜歡)
頌曰:舍諸有涅槃,邪宗所共許,真空破一切,如何彼不欣。
問曰:釋迦能仁所說的增上生語,已經極其明顯,而又說決定善語,一切法空無自性,這不是自己破壞自己的言論嗎?我們既不了達法空,也不起恭敬信解。答曰:由于舍貪戀苦樂等一切雜染法,即名涅槃,這是數論和勝論諸邪宗所共許爲解脫,若是開示通達何法,即能破除一切雜染及能通達補特伽羅和蘊自性空的法,汝如何不生欣悅?應生歡喜。如經雲:“涅槃寂靜本性空,實執永離生死無,分別有無諸邪見,畢竟不能寂滅苦。”所以說除開能仁無倒宣說真實性外,其他數論諸師全不能說。當知這是佛教與外道不共的教法。
(醜)二(除佛正法外其余無有解脫的原因)
頌曰:不知舍方便,無由能棄舍,是故牟尼說,余定無涅槃。
問曰:若是由于舍諸有貪戀苦樂等雜染一切法,諸外道邪宗共許爲涅槃,那麼,汝與外道有何區別呢?答曰:數論和勝論師等,只有舍的意樂,不知舍的方便,這就是區別。別的部派不知舍離生死的方便,就是通達諸法自性空,所以他們無由能棄舍,因爲執著顛倒方便故。是故釋迦牟尼說:“此是初沙門果,此是第二沙門果,此是第叁沙門果。此是第四沙門果,外道論師便說無有沙門果。”故佛密意說,除佛法以外其余部派決定無有寂滅法的原因。
(醜)叁(于佛所說的深隱義生起定解的方便)
頌曰:若于佛所說,深事以生疑,可依無相空,而生決定信。
問曰:設若佛陀是一切智,必定能現知一切山河大地的度量深隱事,這些事他如何能現知呢?答曰:由比量智定能了知,因爲若有對于佛所說的由境與時來判斷六欲天等住處的量、身量和壽量,及人的器世間量等,而在異生前,即成爲深隱莫測之事,以便對佛陀所說的法生起是有是無的疑心。爲了斷除彼等疑心故,就可以依一切法無自相空性,安住一切因果作用皆有的二谛法,所以最極微細的法義實難通達。能仁宣說最極深隱的法義,唯由如是安住,而能對如來生起是一切智的決定信解,因爲由緣起離戲論邊的理,則不依經教爲因,而以正理作爲定解,所以定要隨順最極深隱的教義,依據佛陀所說爲正因。總的建立量,應依據陳那法稱師徒所說和與諸大車師相同的量。這裏只建立四量(現量、比量、聖教量和瑜伽現量),即能通達深義。
(子)二(明別者是相似大師)
頌曰:觀現尚有妄,知後定爲虛,諸依彼法行,被诳終無已。
諸外道大師,觀察現在器世間及有情世間的粗大因果的量處尚且難知,那麼,對于觀察微細因果定爲愚昧無知。諸外道由于隨俱生和分別等我執之力自在而轉,諸補特伽羅依隨彼外道法行,必然被它長夜欺诳無有已時,所以諸欲求妙善安隱者,應當遠離顛倒邪說的大師,恭敬信受正等無倒的大師。
(壬)二(明真實義極難通達)分五:(一)怖畏空性的原因;(二)觀察障他通達空性的過失;(叁)爲不失壞真性見即應謹慎;(四)導入真性的次第;(五)認識真性。
(癸)一(怖畏空性的原因)分叁:(一)諸求解脫者有隨外道行的原因;(二)認識怖畏空性的補特伽羅;(叁)愚夫怖畏空性的原因。
(子)一(諸求解脫者有隨外道行的原因)
頌曰:智者自涅槃,是能作難作,愚夫逢善導,而無隨趣心。
問曰:爲什麼諸求解脫者有些隨順外道行呢?答曰:聞空性法生怖畏故。如是智者有善知識的攝受和能棄舍執諸法實有的垢穢,即能自往涅槃城。這是極其難作能作,因爲,有些愚夫遇逢難行能行具足大悲的善導大師,而無有隨順趣入喜悅之心,原因是怖畏空故。
(子)二(認識怖畏空性的補特伽羅)
頌曰:不知無怖畏,遍知亦複然,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問曰:誰怖畏空性耶?答曰:凡是不知道功德和過失的牧童等,雖聽百次空性法,皆無有怖畏,因爲他不見德失故;若以聞思修的次第,遍知空性的人,相反的對空性不起怖畏,因爲他遠離怖畏的因——我執故。是故決定應說,由少分了知空性義的補特伽羅,而生…
《中觀四百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