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是唯识而显现。进一步上升到唯识见解的角度上。从因果见解上升到唯识见解。
唯识,能显现的心识和所显现的对境是相互不相离的。有这样能见必然显现这样所见,能所一对,对境不存在,能境还存在吗?从最初的因果正见、唯识正见上升到空性正见——放下虚妄执着,回归到究竟清净法性,当我们回归清净法性,这一切虚妄不再显现。当转八识为四智开始显现,身心世界开始转移,我们自己唯一显现的就是真如法性,虚妄的东西都不再显现,那个时间,能够直接从法性当中契入,就看我们的根器了。
显密从下手方便、仪式仪轨、修法、所缘、发心、戒律、特胜上有差异,但是,究竟都是让我们回归法性。从究竟无二致的角度来看,它又是平等的。所以显宗和密宗的关系,可以用非一非异的关系来理解。
密宗和《首楞严经》是什么关系呢?当然,《首楞严经》里含藏有四部密法,这要经过如质如量、合格的上师的揭示和善巧的引导,我们才能知道。《首楞严经》给我们揭示明心见性的一种修行方便,从明心见性的基础上开始真修行。在明心见性的修行上,其间有一个念楞严咒的殊胜方法,而楞严咒对我们是一种殊胜的加持和保护作用。所以,《楞严经》是显中有密,密中有显,显密合二为一。我们显宗也在念《首楞严经》和楞严咒,但是大家的发心和方便不一样的时候呢,它所发生的功用也是不一样的。《首楞严经》可以揭示密宗的相应方法和道理,也可以揭示显宗的法理。这些要慢慢去学才知道。我对于密法没有太多接触,只能从我现下的接触稍微说一下看法。如果我有说错的地方,还请同修们教给我,请大家批评和纠正。也免得我造业呀。活到老学到老,密法也是我向往的,但是我今天还在学显宗,要想完全揭示密法和显宗的差别,我的能力还相当有限。阿弥陀佛。
6、如何把佛法理论和实践行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把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请师父慈悲开示。
佛法理论很有作用,首先是我们在听经闻法过程中把文字搞懂,把理论学会。学会之后就是反复思维道理,思维抉择好之后,才能落实到我们行为上。通过闻思修能够把佛法理论与我们实践行为结合。听闻就是在善知识这里学习,懂了之后我们反复思维加深印象,再在内心抉择。一旦我们在内心形成定解了,就欢喜这样付出了。
当我们的认知能够达到与佛法道理坚固一致时,我们的行为就能相应了。要通过佛法名句,深入现实生活中。事依理成事,理依事显理,事理是相互结合的。但是,一旦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法理,就容易被我们脱离于现实,其实,应该回归于现实。比如,无常,是从万事万物中总结而出的法理,我们将之运用到自心的生灭变化中,也是一种无常;把无常的法理运用到生灭变迁的万事万法当中,万事万法也显现出无常的道理。讲的道理是现实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只不过抽象为道理,我们再依照这种道理观察现实生活,是不是就圆融了呢?
因果道理来自于什么地方,如是因如是果,善因引起善果,如是归纳总结出因果法理,我们可以发现总结出的因果道理,又并不脱离于我们的生活——我们能够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认识出因果道理。所以说,佛所说法如掌上土,未说法如大地土。
但是,我们愚痴的众生往往不能总结出真理,那么,通过善知识的揭示,可以把真理揭示给我们,我们再以之观察、指导生活。一个方面是应验,一个方面是运用于我们生活实践中,这样,就能检验出佛所说法实际就是可以指导我们。我们依照佛法的指导来生活,那就更好了。
7、多闻与修行两者之间怎么做才能相辅相成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我们要尽量多闻,广学多闻能够逐步成就闻慧、思慧、修慧。修行就是依修慧来成就。我们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因果明镜论》之后就明白,成佛的因果是很深细的,如果不了解这些因果,修行时就不能如实抉择,修行就成为画地为牢,不能如实修行。通过广学多闻,把我们修行的佛道能全面了解,每一步都能如实抉择,才能真实修行。在学习时要尽量把我们该学的,要多学。
我们人的根基不同,要根据自己身心状态选择不同的适应法门,就算一门深入时,对于相应法门也要尽量广学多闻。比如,念佛法门,也需要广学多闻。比如,相关的信愿行三资粮如何产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啊,都要了解,否则,修学净土法门时,也要限制我们的。闻思修始终是一体,没有相应闻思,专门的修行几乎不可能。多闻就是针对我们修行的方法,要如实听闻,反复思维,进入修行。
多闻呢,对于是是非非这些闲言闲语不要多听,否则增添烦恼、垃圾。我们要多听闻法理、相应的修行智慧,这样才能发生如理抉择,才能辅助于修行。
8、必须经过小乘学习才能学习大乘佛法吗?
法无定法,也许有些人往昔时修行,可以直接契入大乘佛法。佛法完全根据众生根性安立。世间解,面对众生根性,诸佛如实了知,施设相应教法。
我们修学佛法的时候,都是这样,认识自己根性,契入相应佛法。我们依照善知识指引,契入相应佛法。如果没有足够福慧遇上善知识,那么,就要观察自己来选择契入的佛法。
我们要如实认知自己的根性。我们今天讲菩提道次第,是讲一个整体脉络,一是如实认知自己,二是根据广论来检查自己,看看自己于每一个修法是否具足。
就像我们今天的众生,虽然没有学过佛法,但是,他断恶修善很积极,那是他往昔时修过这个法。但是有很多人在世间上根本就不知道出离,也不知道轮回,连基本的业因果认识都不具备,所以不能出离恶业。
关键是如实认识自己根性,二是根据法师所讲为明镜对照自己,逐步把基础扎牢,再逐步进步。
9、很想走出去到一个清净的道场去好好修行,可是为什么就是下不了决心呢?是不是业障太重呢?怎么克服?请师父慈悲开示。
也是。如果我们想办而办不到,就是业障。如何克服?用智慧看清楚我们什么放不下,看清楚之后就能放下。一个是皈依三宝,一个是听闻佛法,一个是如理思维。清净道场,是随其心净而国土净。如果道场清净,我们自心不清净,还是感受不到清净。所以,这些还是从我们三业行为来学,我们要求之于我,而不求之于外。
10、佛说学佛是得到解脱与自在,但是不学佛的人,觉得学佛受戒是一种束缚,不愿意放弃眼前得到的五欲享受而去持戒,我们该怎么认识佛法说的解脱自在和持戒是“束缚”的关系?请师父慈悲开示。
我们究竟目标是什么?是追求解脱与自在。是你有不自在的地方,才追求。或者,换一种说法,我们不解脱不自在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们现前学佛人认识到因果之后,要从改变因果上来改变。现前的自由,能够放逸我们身口意三业,这就为我们将来受苦埋下根本因,再说,我们现在能不能彻底自在呢?比方,我们现前的安全措施,表面看来就是一种束缚。比如,我们坐车时戴上安全带。那么,有智慧的人愿不愿意放弃这种安全措施呢?当然不愿意,因为它能为我们提供根本的解脱。
很多人说他不持戒,什么都要享受,我们一般人觉得受戒是束缚,是不知道戒是诸佛的等流法身,从戒律当中就把因果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我们做了不该做的,就会得到不想得到的苦果。
就像我们今天,人与人是相互的,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如果没有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作为保障,你的自由也许就是对我的威胁。我们两个人也许都可以自由,但是,会影响到对方,会打折扣。我们之所以会不自在,往往就是我们在追求自由过程当中,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不该有的贪心、嗔恨心有了。有一种说法,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只有当恶业显现时才畏惧,但是,不能认识恶业产生的原因。这是我们的愚痴与无明。就因为这样的愚痴与无明,严重地束缚了我们,让我们沦入不自由、不自在。所以,今天受戒恰恰是一种保护。
受戒,如同我们在脚上套上一双保护鞋,不管我们走在哪里,哪怕是荆棘地,也不会受到伤害。鞋子也许对我们的脚是一种束缚,但是能够很好地保护我们。大家可以好好思维这个道理。五欲对于我们的身心恰如无底洞,我们的贪心,大多数时候促使我们不计后果地造恶业。
造作恶业,我们还会得到究竟解脱吗?好好想一想。我们现在认为的自由,往往是我们虚妄分别心里认为的自由。是不是真正的自由呢?经上说,慎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没有智慧的人思考的问题不一样。我们凡夫绝大多数时候不愿放弃的东西,往往是最严重制约我们的东西。
我们做恶业时,往往还觉得放逸的快乐。做善业、修行,往往是与自己的贪心、习气作战,所以会觉得是一种束缚。我们在受苦果时,觉得不自在,就会求解脱。所以,我们就是要在戒定慧三学过程当中循序渐进。
11、我们真心本来就是妙觉圆明的,不生不生、不增不减、不净不垢,本来就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的,为什么有妄想分别执着呢?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我们说这个真心是不生不灭的,妄心有生有灭。妄心依真心起,只要真心没有觉悟,妄心就会起来。
妄心从无明不觉而有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楞严经也有解答,妄心是虚妄的,就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结束
这个东西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比如晴朗的天空,很高很蓝,没有云彩。当云彩显现时,对蓝天有障碍吗?其实,只是处于乌云下的人有障碍,但是,它对于蓝天并没有障碍。
乌云虽然出现,但是蓝天依然存在,没受影响。我们只是被乌云遮盖,就是看我们守不守自性,如果不能保持,就能妄现种种妄相。
我们今天其实是在做梦,大梦醒来,其实,一切皆是虚妄的。我们的虚妄分别执着也是这样,如是思维执着就有如是影象显现。
也许,你有这种显现,…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圆融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