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P45

  ..续本文上一页 ca kammajarupani cuticittasamakalam eva pavattitva nirujjhanti. Tato param cittajaharajarupab ca vocchijjati. Tato param utusamutthana-rupaparampara yava matakalebarasankhata pavattanti.

  但在死亡时,在死亡心之前的第十七个心的住时开始,业生色即不再生起。在之前生起的业生色会继续存在直至死亡的那一剎那,然后即灭尽。随后,心生色与食生色也灭尽。此后,在尸体里,只是由时节所产生的色相续流。

  节廿六:偈

  Icc”evam matasattanam punad eva bhavantare

  Patisandhim upadaya tatha rupam pavattati.

  如是有情死,再生于后有;

  从结生开始,色法又转起。

  Rupaloke pana ghana-jivha-kaya-bhava-dasakani ca aharajakalapani ca na labbhanti. Tasma tesam patisandhikale cakkhu-sota-vatthuvasena tini dasakani jivitanavakab ca ti cattaro kammasamutthanakalapa, pavattiyam cittotu-samutthana ca labbhanti.

  在色世间里并没有鼻、舌、身与性十法聚及食生色聚。因此,对于那些(色界天的)有情,在结生时有四种业生色聚生起,即:眼、耳与心所依处三种十法聚及命根九法聚。在生命期里,也有心生色及时节生色。

  节廿七之助读说明

  由于色界天的有情是无性的,所以没有两种性十法聚。虽然他们也有鼻子、舌头与身体,但这些身体部份并没有各自的净色。

  节廿八:于无想有情

  Asabbasattanam pana cakkhu-sota-vatthu-saddani pi na labbhanti. Tatha sabbani pi cittajarupani. Tasma tesam patisandhikale jivitanavakam eva pavattiyab ca sadda-vajjitam utusamutthanarupam atiricchati.

  于无想有情,眼、耳、心所依处与声音也都没有。同样地,心生色也都没有。因此,在他们结生的那一剎那,只有命根九法聚生起。在生命期里,除了声音之外,也有其余的时节生色。

  节廿九:总结

  Icc”evam kama-rup”asabbisankhatesu tisu thanesu patisandhi-pavattivasena duvidha rupappavatti veditabba.

  如是当知在欲界、色界及无想有情三处的色法在结生时与在生命期里这两方面的转起。

  Atthavisati kamesu honti tevisa rupisu

  Sattaras”ev”asabbinam arupe natthi kibci pi.

  Saddo vikaro jarata maranab c”opapattiyam

  Na labbhanti pavatte tu na kibci pi na labbhati.

  在欲界里有二十八种色法;在色界里有二十三种;于无想有情则有十七种;在无色界里则完全没有色法。

  在结生时没有声音、变化色、色老性及死(即:色无常性)。在生命期里,则没有任何色法是不可得的。

  Ayam ettha rupappavattikkamo.

  于此,这是色法转起的次第。

  涅槃

  (Nibbana)

  节三十:定义

  Nibbanam pana lokuttarasankhatam catumaggabanena sacchikatabbam magga-phalanam alambanabhutam vana-sankhataya tanhaya nikkhantatta nibbanan ti pavuccati.

  涅槃被称为出世间,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证得。它是道与果的所缘,被称为涅槃是因为它离去渴爱这一个纠缠物。

  节三十之助读说明

  涅槃被称为出世间:作为此章结尾的这一篇简要地解释第四种究竟法:涅槃(Nibbana)。在词源学方面,巴利文Nibbana(涅槃,梵文Nirvana)是源自动词nibbati,意为「被吹灭」或「被熄灭」。因此它是表示熄灭了世间的贪、瞋、痴之火。但诸巴利论师较喜欢解释它为渴爱的纠缠(vana)的不存在或离去(nikkhantatta)。只要人们还受到渴爱的纠缠,他们还被绑在生死轮回里(samsara);但在灭尽一切渴爱时,人们即会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轮回。

  节卅一:分析

  Tad etam sabhavato ekavidham pi sa-upadisesa-nibbanadhatu anupadisesa-nibbanadhatu ca ti duvidham hoti karanapariyayena. Tatha subbatam animittam appanihitab ca ti tividham hoti akarabhedena.

  虽然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但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即: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即:空、无相与无愿。

  节卅一之助读说明

  虽然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种等等:涅槃是一个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间的,而只有一个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为世间的无为不死界。然而,依分别的根据则成两种;该分别的根据是(体验它的)五蕴是否还存在。阿罗汉所体验的涅槃界名为「有余涅槃界」(sa-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阿罗汉死时所证得的涅槃界名为「无余涅槃界」(anupadisesa-nibbanadhatu),因为五蕴已完全被舍弃,不再后有。在注疏里这两个涅槃界也个别被称为「烦恼之灭尽」(kilesa-parinibbana)及「诸蕴之灭尽」(khandha-parinibba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种:涅槃被称为空(subbata)是因为它毫无贪瞋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被称为无相(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贪瞋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被称为无愿(appan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瞋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节卅二:总结

  Padam accutam accantam asankhatam anuttaram

  Nibbanam iti bhasanti vanamutta mahesayo.

  Iti cittam cetasikam rupam nibbanam icc”api

  Paramattham pakasenti catudha va tathagata.

  解脱渴爱的大知见者说涅槃是不死、无尽、无为及无上。

  如是,如来开显四种究竟法:心、心所、色及涅槃。

  Iti Abhidhammatthasangahe

  Rupasangahavibhago nama

  chattho paricchedo.

  《阿毗达摩概要》里

  名为「色之概要」的

  第六章至此完毕。

  第七章:类别之概要

  (Samuccayaasangahavibhaga)

  节一:序文

  Dvasattatividha vutta vatthudhamma salakkhana

  Tesam dani yathayogam pavakkhami samuccayam.

  已说七十二种各别法及其特相。如今我当依它们适合之处说示其类别。

  节一之助读说明

  七十二种各别法:首六章所解释的四种究竟法可以分别为七十二种各别法(vatthudhamma),即有自性之法(sabhava──见第一章、节二):

  一、心:虽然心可以分别为八十九种,但它们都被视 为同一种各别法,因为一切心都拥有同一个自 性,即识知目标或所缘。

  二、五十二心所:每一个心所都被视为一个各别究竟 法,因为每一个心所都拥有自己的自性。

  三、十八种完成色:基于相同的原因,每一种完成色 被视为一个各别法。

  四、涅槃只有一个,所以是一个各别法。

  虽然在解释究竟法时也有说到十种不完成色,但它们并不被视为完成的各别法,因为它们没有自性,而因此不是观智的目标。

  我当依它们适合之处说示其类别:在解释四究竟法的七十二分之后,如今作者再依《阿毗达摩论》里所采用的门类把它们组成各种类别。

  节二:列举类别

  Akusalasangaho, missakasangaho, bodhipakkhiya-sangaho, sabbasangaho ca ti samuccayasangaho catubbidho veditabbo.

  当知类别之概要有四个部份:

  一、不善之概要;

  二、混合类别之概要;

  三、菩提分之概要;

  四、一切之概要。

  不善之概要

  (akusalasangaha)

  节三:漏

  K…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清净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