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P49

  ..续本文上一页ca sankappo vayamo viratittayam

  Sammasati samadhi ti cuddas”ete sabhavato

  Sattatimsappabhedena sattadha tattha sangaho.

  依自性,三十七分里的七组包含了十四法:欲、心、舍、信、轻安、喜、正见、思惟、精进、三离、正念与定。

  Sankappa-passaddhi ca pit”upekkha

  Chando ca cittam viratittayab ca

  Nav”ekatthana viriyam nav”attha

  Sati samadhi catu pabca pabba

  Saddha dutthan”uttamasattatimsa

  Dhammanam eso pavaro vibhago.

  Sabbe lokuttare honti na va samkappapitiyo

  Lokiye pi yathayogam chabbisuddhippavattiyam.

  对这三十七殊胜法的分析如下:思惟、轻安、喜、舍、欲、心与三离九法只现于一处;精进现于九处;念八处;定四处;慧五处及信两处。

  在出世间(心)里,这一切都会出现,但有时候则会除去思惟与喜。在世间心里,它们也会根据情况出现在六清净里。

  节卅二至卅三之助读说明

  在节卅二里,三十七菩提分被缩小成十四各别法,其中之一是心,其余十三个是心所。节卅三总计了该些各别法在诸菩提分里出现的次数。

  精进出现九次为:四正勤、成就之法、根、力、觉支与道分。

  念出现八次为:四念处、根、力、与道分。

  定出现四次为:根、力、觉支与道分。

  慧出现五次为:成就之法、根、力、觉支与道分。

  信出现两次为:根与力。

  其余的只出现一次。

  属于第二禅层次及以上的出世间心里并没有思惟,因为正思惟是寻心所,而属于第二禅层次及以上的出世间道心与果心是无寻的。同样地,在属于第四及第五禅层次的出世间心里也没有喜。

  六清净(chabbisuddhi):在七清净当中,首六清净是属于世间的阶段,第七清净是属于出世间的阶段(见第九章、节廿二)。这六清净是把戒定慧三学扩大之后而成的分类。第七阶段是证悟出世间道。

  一切之概要

  (sabbasangaha)

  节卅四:五蕴

  Sabbasangahe pabcakkhandha: rupakkhandho, vedanakkhandho, sabbakkhandho, sankharakkhandho, vibbanakkhand, ho.

  在一切之概要里的五蕴是:一、色蕴;二、受蕴;三、想蕴;四、行蕴;五、识蕴。

  节卅四之助读说明

  一切之概要:在这一篇里,作者的目的是收集在《阿毗达摩论》里包含了一切各别法的分类法。列出这些分类法并不是为了发展抽象的本体学,而是为了显示观智观照范围之内的诸法。这符合了佛陀所说的:「若不实知一切、不遍知一切,人们绝对无法灭尽苦。」(《相应部》35:26/iii,47)

  五蕴:巴利文khandha(蕴)的意思是「组」、「堆」或「聚集」(rasi)。佛陀把有情分析为这五蕴。在诸经里他说道:「无论是那一类色,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或近,这一切都称为色蕴。」对于其他四蕴也是如此。(《相应部》22:48/iii,47)在前文已解释了五蕴与四究竟法之间的关系(见第一章、节二)。

  节卅五:五取蕴

  Pabc”upadanakkhandha: rupupadanakkhandho, vedanu-padanakkhandho, sabbupadanakkhandho, sankharupadanak-khandho, vibbanupadanakkhandho.

  五取蕴:一、色取蕴;二、受取蕴;三、想取蕴;四、行取蕴;五、识取蕴。

  节卅五之助读说明

  五取蕴:这五法称为upadanakkhandha(取蕴),因为它们组成了执取的目标。佛陀说:「无论是那一类与漏有关及会被执取的色,是过去、未来、现在等,这一切都称为色取蕴。」再次,对于其他四取蕴的定义也是如此。(《相应部》22:48/iii,48)在此,一切能被四取(见节七)所执取的五蕴成份皆名为取蕴。这包括了所有色蕴及属于世间的四名蕴。出世间的四名蕴并不属于取蕴,因为它们完全超越了执取的范围,也就是说它们不会成为贪或邪见的目标。

  节卅六:十二处

  Dvadas”ayatanani: cakkhayatanam, sotayatanam, ghanayatanam, jivhayatanam, kayayatanam, manayatanam, rupayatanam, saddayatanam, gandhayatanam, rasayatanam, photthabbayatanam, dhammayatanam.

  十二处:一、眼处;二、耳处;三、鼻处;四、舌处;五、身处;六、意处;七、颜色处;八、声处;九、香处;十、味处;十一、触处;十二、法处。

  节卅六之助读说明

  十二处是另一个整体的分类法。这分类法从门与识的所缘分析一切各别法。首五处与五净色相同;第七至第十一处则与五根所缘相同。然而,属于第六项的意处的范围则比意门更为广泛;它相等于整个识蕴,即包括了所有的八十九种心。法处并不相等于法所缘(dhamma-rammana);它只包括不属于其他十一处的各别法。如此,它不包括五根所缘、五净色、及相等于意处的诸心。它也不包括概念法(pabbatti),因为处(ayatana)所辨识的只是究竟法,即拥有自性而存在之法,并不包括由概念组成而存在之法。法处包括了五十二心所、十六微细色及涅槃(见节卅九)。

  节卅七:十八界

  Attharasa dhatuyo: cakkhudhatu, sotadhatu, ghanadhatu, jivhadhatu, kayadhatu, rupadhatu, saddadhatu, gandhadhatu, rasadhatu, photthabbadhatu, cakkhuvibbanadhatu, sotavibbanadhatu, ghanavibbanadhatu, jivhavibbanadhatu, kayavibbanadhatu, manodhatu, dhammadhatu, manovibbanadhatu.

  十八界:一、眼界;二、耳界;三、鼻界;四、舌界;五、身界;六、颜色界;七、声界;八、香界;九、味界;十、触界;十一、眼识界;十二、耳识界;十三、鼻识界;十四、舌识界;十五、身识界;十六、意界;十七、法界;十八、意识界。

  节卅七之助读说明

  (上述诸法)称为dhatu(界)是因为它们「持有」或「背负」(dharenti)自己的自性。把十二处的意处分成七个识界,即得十八界(见第三章、节廿一)。在其他方面,处与界是相同的。对于诸蕴、处及界和四究竟法之间的关系,见表7-3。

  节卅八:四圣谛

  Cattari ariyasaccani: dukkham ariyasaccam, dukkha-samudayam ariyasaccam, dukkhanirodham ariyasaccam, dukkhanirodha-gaminipatipada ariyasaccam.

  四圣谛:一、苦圣谛;二、苦因圣谛;三、苦灭圣谛;四、趣向灭苦之道圣谛。

  节卅八之助读说明

  四圣谛是佛陀的根本教法,由他在证悟之夜发现,且在他(四十五年)漫长的弘化期间不断地重复开示。这四圣谛称为「圣」(ariya)是因为它们由圣者洞见、因为它们是至上圣者佛陀所教之谛、因为发现它们能够导向圣者之境、以及因为它们是真实、无可变更、绝不虚假之谛。

  表7-3:对照四究竟法与蕴、处及界

  四究竟法 五蕴 十二处 十八界

  二十八色 色蕴 眼处 眼界

   耳处 耳界

   鼻处 鼻界

   舌处 舌界

   身处 身界

   颜色处 颜色界

   声处 声界

   香处 香界

   味处 味界

   触处 触界

   法处(微细色+心所+涅槃) 法界(微细色+心所+涅槃)

  五十二心所 受蕴

   想蕴

   行蕴

  涅槃 (无)

  八十九心 识蕴 意处 眼识界

   耳识界

   鼻识界

   舌识界

   身识界

   意界

   意识界

  苦圣谛可分为两种: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怨憎会、爱离别、所求不得及五取蕴之苦。简要来说则是除了渴爱之外,三世间地的一切法都属于苦圣谛之内。

  苦因圣谛只有一法,即相等于贪心所的渴爱(tanha)。然而渴爱有三个方面:欲爱(kamatanha)、有爱(bhavatanha,渴爱生存)及无有爱(vibhavatanha,渴爱断灭)。

  苦灭圣谛也只有一法,即通过去除渴爱而证悟的涅槃。

  趣向灭苦之道圣谛是八圣道分。在四谛的教法里,这是在四出世间道心里生起的八道分心所。当知在菩提分一篇里的八道分可以是属于世间或出世间法,但在四圣谛教法里,它们则纯粹属于出世间法。

  节卅九:说明

  Ettha pana cetasika-sukhumarupa-nibbanavasena ekunasattati dh…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清净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