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进入都市寺院等地,砍断菩提树,破坏佛像,毁灭国家和宗教,到处建要塞防备战争。”(《锡兰佛教史》(泰文)第188-191页。)
第二节 荷兰时期(公元1658~1796)
荷兰人也早知道斯里兰卡香料生意的获利,常存野心占有,但苦为葡萄牙势力先得,时刻计划要驱逐葡萄牙人出斯里兰卡,以自己的势力代替。公元1602年,荷兰曾派使至斯里兰卡坎底与国王毗摩罗达摩须利安一世(Vimala-dharmasuriya I)通好。因为当时势力不足,没有什么行动。再后,荷兰人在巴达维亚(Bataiva今印尼雅加达)建立基地,控制了印度境内一些海岛经商权,又取得马六甲(Malacca),力量大增,就向印度洋伸展,攻击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葡萄牙人。
毗摩罗达摩须利安一世在位(公元1592~1604)期间,曾自缅甸阿拉干的罗迦伽(Rakkanga)迎请高僧至斯里兰卡,复兴上座部佛教。
公元1638年,荷兰海军由威西特乌尔得将军(Admiral Wester-world)率领,攻打斯里兰卡的标特卡罗亚市,并且与坎底国王王狮子二世(Rajasinha Ⅱ,公元1635~1687)取得协议,共同驱逐葡萄牙人出斯里兰卡。这正合当时斯国国王的心意,所以愿支付一切战争费用,及允许荷兰人在斯国经营香料。结果在1658年,葡萄牙人最后被赶出斯里兰卡。
荷兰人扩张商业至斯里兰卡各地,并借口制造纠纷,立刻宣布要与坎底战争。两方议和,荷兰轻易获得在斯国各地经商的特权,包括中部坎底在内。这时斯里兰卡形成两个政府,一是荷兰人控制全岛沿海岸各地,一是斯里兰卡国王统治中部坎底。而坎底比葡人时期更受制于荷兰人。(C.Dipayaksorn:《锡兰佛教史》,第192-194页。)
荷兰统治斯国时期,佛教在坎底还是为国王及人民所信仰,并有婆罗门教、伊斯兰教、罗马天主教等。多数国王护持发扬佛教,改革佛教内部,如从缅甸和泰国引进戒法系统等。而婆罗门教也同样受到国王支持,婆罗门教神庙也列显礼敬的胜地。
由于斯国佛教常常遭到灾难,屡兴屡衰。这时又正逢最衰微时期,僧人稀少,力量分散,没有推行教务及统理的机构,僧人堕落不学无术。人民对佛教信仰失去依靠,不再热心护持。外国上座佛教国家,也不再对斯国佛教敬重了。
至毗摩罗达摩须利安二世(Vimaladharma-suriya Ⅱ,公元1687~1707),他是一位爱好和平的君王,对佛教热心,依照父王的遗嘱与荷兰人保持友好。当他登位后,看到佛教的衰微情形,连寻求五位比丘成立一个僧团都不足。于是就派遣使者,并带了国书去缅甸孟族人(Mons)的地区,礼请比丘至斯里兰卡。一个孟族僧团三十三人,由桑多那(antana)上座领导到了斯里兰卡,国王热忱护法,在近坎底的大吠利恒河(Maha-veliganga R.)一个岛上结成戒坛,传授比丘戒,初次有一百多人受戒。国王又在坎底建佛牙寺。(《锡兰佛教史》,第196-197页。)
可是不幸,正当佛教复兴时,热心护法的国王就去世了,其于那并奈陀信哈(Viraparakrama-narenadrasingha)继位,他无心注意佛教,人民要求也不理,而当时佛教基础也不稳固,又走上衰微之运。更坏的是有人混进佛教中为伪装出家,使戒律堕落毁坏,人民失去支持佛教的信心。最后僧团断绝,就是有人要发心出家,也无法受比丘戒。
斯里兰卡佛教濒临衰亡之时,能获重兴,要归功于一位萨罗难迦罗(Saranankara)高僧和同位国王的护持,以及外国僧团应邀至斯里兰卡弘扬戒法的结果。据斯里兰卡和泰国佛教史记载,泰僧到斯里兰卡传授戒法时,当时斯国已没有一位比丘萨罗难迦罗是仅存的一位大沙弥,无法进受比丘戒。
萨罗难迦罗大沙弥,见到自己国家的佛教净灭亡,非常痛心。唯一可以挽救的方法,只有派佛教使团去外国,礼请外国僧团至斯里兰卡传授戒法。于是萨罗难迦罗向国王建议,要求派遣佛教使团至泰国,礼请比丘至斯国弘扬戒法。那奈陀信哈时期(公元1707~1739),第一次派使至泰国,但这次派使对佛教并没有起什么作用,因为使团的人员产不热心注意佛教,只向国王呈报泰国佛教的情形而已,而那奈陀信哈王根本也不关心佛教。(《锡兰佛教史》,第197-198页。)
至室利毗舍耶王狮子即位(Sri Vijaya Raja-singha, 公元1739~1747),却非常热心佛教,他因有感佛的衰亡,极力爱护佛教徒并修理破旧的佛寺。他驱逐罗马天主教徒出坎底。毁去契鲁(Chilow)(Putalam)两地的天主教堂。(同上,第198-199页。)
萨罗难迦罗大沙弥向室利毗舍耶王狮子王建,再派佛教使团至泰车,礼请泰僧至斯里兰卡传授戒法,国王立即同意给予支持。第二次派出的佛教使团,有“戒行沙弥团”(Saman-eranikayasalavatta)沙弥约五位(为萨罗难迦罗弟子),使臣两位,公元1741年出发。真是不幸,船行近缅甸的庇古(Pegu或译白古)境时,遭到风浪,船毁沉没,只有四人爬上小艇得以上岸,其余的人和所有物品都沉入海中。幸得生还的四人,在庇古又遭到恶人洗劫,他们回到斯国后,将详情呈报给国王。
公元1747年,室利毗舍耶王狮子王再派佛教使团到泰国,有沙弥五位,使臣三人,这次很平安的抵达泰国首教大城(Ayudhya)。谒见泰王陈说, 事由,泰王也准备派僧团去斯国。但当时得到消息,斯里兰卡王已驾崩,命令赴斯国的僧团暂且等待,先探听斯国方面的消息。所以斯国使节就先返国,在途中又遇难,只有一人生还。
斯国新王名吉祥称王狮子(Kirta Sri RajaSinha,公元1747~1782),他是斯国历史上有名的佛教护法者。他自幼即注意民众道德,恭承萨罗难迦罗大少弥。以前的国王三次遣使至泰,都没有成功,他心中非常的担忧。他依萨罗难迦罗的请求,再派使至泰国,这次有四位政治官员,平安地抵达泰国大城。
此时是泰国大城王朝波隆科期(Boron Kos)在位,礼遇接待斯国来使,欢喜给予斯国佛教一切协助,命令组织一个僧团,由优波离(Upali)上座领导,去斯国传授泰国式戒法。斯国使者和泰国僧团下船出发之日,得到盛大光荣的欢送,并且在泰境河流航行期间,派人护送及供养一切。但至吞武里(Dhonburi)里,斯国使者死了一人。自泰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始,继续航行六日,船漏下沉,得地方人民相助,将所带之物抛弃下海,然后行至最近之处避难。途中比丘们念诵《保护经》不断。船行十日后,才看到海岸,那是泰南六坤(Nakhon Si Thamarat),此时船正下沉,众人幸都脱险登岸,住在一佛寺中,请求地方首长派人送信至大城。泰王知悉,非常惊讶,命令将船修复,回至大城。
这时有人呈献意见,去斯国的僧团最好先由陆路行到缅甸的丹老(Mergui),然后再备船往斯国。可是又有很多困难不能解决,泰王不同意,至此心生悔意,不愿再派僧团,而斯国使者再三恳求,才允许再派。
却巧这时有一艘商荷兰船到达大城,使团向船长要求带他们前往斯里兰卡。船长知道他们遭遇许多困难而不能达到目的后,愿意随船带他们前往斯国。使团随荷兰商船十二月底出发,经湄南河出海航行,先至巴达维亚(Batavia今雅加达)港口,得到当地荷人的欢迎。然后转驳大船再航,抵达斯国的亭可马里港,行程共五人的欢迎。然后转驳大船再航,抵达斯国的亭可马里港,行程共五十一日。荷兰船大,航行平稳,又受到船上荷人的照顾,所以一路平安,这是公元1753年的事。
斯里兰卡吉祥称狮子王得到的消息,欢喜踊跃,立刻命派大臣前往亭可马里洪港,迎接泰国僧团坎底。他们受到斯国国王和广大民众的欢迎。在瞿陀波罗村(Godaplla),马山寺(Assagirivihara)和花园寺(Mmallavatta,即Puppharama)的斯国僧人与之相见,萨罗难迦罗大沙弥也在内,泰僧受安排住在花园寺。
泰国僧团领导人优婆离上座,首先即准备传戒之事。公元1753年,斯国阴历八月十五日,为五十五岁著名的萨罗难迦罗大沙弥传授比丘戒,同日又有五位斯国沙弥受比丘戒,一切依泰国僧团仪式。因斯国比丘僧团的重兴,是泰国僧团所传,后来就称为“暹罗宗”(Syama vamsa,英文Siam School)。
随后一个月内,又有数百人出家受比丘戒,以高僧萨罗难迦罗领导下,斯国灭亡的佛教,很快地又再复兴起来,一跃再成为斯国的国教。佛教教育也受到提倡,人民都转来热心拥护佛教,各地佛寺佛塔,得到重新修复。
吉祥称王狮王为了巩固斯里兰卡的佛教,召集僧人在花园寺会议,要敕封劳苦功高的萨罗难迦罗为僧王(Sangharaja),结果僧伽会议通过。萨罗难迦罗比丘受封为僧王,这是斯里兰卡佛教史中仅有的一位,因为在此前后,斯里兰卡佛教只有僧伽领袖,没有僧王设置。这在当时可能是受到泰国僧王制度的影响。(1.D.Dipayaksorn:《锡兰佛教史》,第201-214页。2.《锡兰的罗宗派》(泰文)。)
萨罗难迦罗生在公元1699年,通巴奈县(Tumpane)瓦利维达村(Valivita)人。先人曾做过国家大臣,他自幼即信仰佛教,心地善良,相要出家为沙弥。但当时佛教衰微,父母不许。十六岁时,父母同意,依一位有德学的须利耶拘陀(Suriyakoda)法师(比丘师从缅甸孟…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