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asa-nadhaja)受封为僧王。他受比丘戒五年,着《导论新疏》,戒腊八年封为僧王,着《长部疏》,以及其他多种经论注疏。他在僧王期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促成国王派遣僧人去斯里兰卡,同时带去巴利文献,传“阿摩罗补罗僧派”(Amarapura-niaya)至斯里兰卡,因为阿摩罗补罗(Amarapura)是贡榜王朝时首都之一,阿摩罗补僧派,意即“缅甸僧派”。僧王平常处各地教授弟子,并且持头陀行,日中一食。(五十岚智昭译:《缅甸史》,第191-192页。)
公元1784~1785年,孟云王曾出兵征灭阿拉干。阿拉干有一尊著名的“大牟尼佛像”,为全国人民所尊信,认为是阿拉干王国的象征,保护国家。这时大牟佛像及其他各种青铜像等,都成了顷人的战利品,用船载运至阿摩罗补罗,孟云王及宫人都出来迎接。阿拉干境内的佛寺,孟云王命人搜集到约六百块碑刻,交由僧人考查,这些碑刻,曾作誊本保存,为历史珍贵的资料。(五十岚智昭译:《缅甸史》,第188-189页。)
1800年,斯里兰卡有六位沙弥及一个俗人侍者,带了十粒佛舍至缅甸,供献给缅甸佛教。他们在缅甸受比丘戒时,僧王为戒和尚,国王护法;侍者日后也出家为沙弥。
阿拉干的一位摩诃摩耶牟尼(Mahamayamuni),也受礼请至王都弘扬佛法。
孟云王在位三十八年,崇信武力,想做“世界霸主”。他又是荒唐的梦想家,想做“诸佛之王”。约在1797年,他一度舍弃后妃到实皆的明恒(Mingun),征召二千阿拉二人,建造一座明恒塔,他居于其中要效法释尊修道,并自称是当来“圣弥勒”,但是没有多日,就脱去僧衣,仍做他的国王。他中途也放弃营造明恒塔,在塔处又铸一个八十多吨的大钟,列为世界第二。(1.五十岚智昭译:《缅甸史》,第191-192页。2.《缅甸史话》,第156-157页。)
1813年,美国浸礼教会贾生(Judson)夫妇抵达缅甸传教。
因为缅甸是临海国家,在贡榜王朝初期,国势尚强,可阻五外国势力侵入,全在阿瑙帕雅王时,仰光已被开辟为通商港口。后来西方列强,从事国外发展,不断东来攫取殖民地。公元1823年,英车增兵印缅边境,次年二月,就对缅甸第一次宣战,海军迫攻仰光,1826年,变色镜和,项国在缅甸占得很多优利条件。
英国势力继续侵入缅甸,而缅甸王室中又常发生争位政变,加以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在1852年,英国派远征军,先后攻占了仰光、庇古、马塔班、巴森等重地。次年敏东王(Mindon,1853~1878年)推翻异母兄弟即位,就跟英国媾和,划割整个下缅甸,包括沿海地区,为英国的统治范围,结束了第二次英缅战争。
这时缅甸的佛教发展也受到战争的影响。1846年,般若殊多毗陀阇者(Pannajotabhidhaja)受封为僧王,他曾译《增支部》及《增支部注》为缅文。伊耶达磨(Eyyadhamma)译《无碍解道注》为缅文。摩光尼光正法(Manijotasaddhammalankara)泽《相应部》及《相应部译注》为缅文。慧胜种(Medhabhiva sa)译《长部》及《长部注》为缅文。(般若萨弥:巴利《教史》第6章。)
1857年,敏东王迁都至曼德勒。他在位时,政治上励精图治,想要复兴国家,但时势不能遂愿。在佛教方面,由于他笃信和热心护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871年敏东王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在首都曼德勒举行“第五次三藏结集”,(第一结集,于佛灭之年在王舍城举行。第二结集,一佛灭百年顷在毗舍离举行。第三结集,于佛灭二三六年在华氏城举行。第四结集,此方所传为佛灭六百年,在迦湿弥罗五百比丘集会,迦腻色迦王护法;南方所传为佛灭六世纪初,在斯时兰卡毗多伽摩尼王时,三藏及注译,书录于贝叶上。)国王为护法人。这次结集以《律藏》为中心,详细考订校对圣典原文的同异,加以改正,经过五个月完成。更将结集三藏文字,分别镌刻在七百二十九块方形大理石上,竖立在曼德勒山耻一座拘他陀塔寺(Kuthodaw)里,外护以四十五个佛塔围绕,刻石共花五年多时间,祈愿圣教长远流传。这些伟业迹,现在还存在德勒古都。(1.Hinduism and Buddhism,Vol.Ⅲ.第65页。)
敏东王著名的国师般若萨弥(Pannasami),是伊耶达磨僧王的弟子。他受戒五年,着缅文《音义分析》(Saddatthabhedacinta),受戒十年,译《名义明灯》(巴利语辞书)为缅文,并引用多种经论考订。后来又着巴利语《教史》(Sasanavamsa),共分十章,为佛教史名著,其中缅甸佛教史为第六章,占全文一半以上;此外还有其他多种著述。
伊耶达磨僧王着《善王之道》(Suraja maggadipani),为学僧讲解《中阿含注》,被记录和翻译,之后书写在贝叶上。慧胜种译《本生经》为缅文。
公元1847年,缅甸传去斯里兰卡的僧团,因比丘与俗人在有水的地方,建了一道桥,便利他们来参加结界僧羯磨,但桥莲接到结界以外去。当时一位智善心(Nanalnakarasumana)上座,举行僧羯磨,如说戒等,已经过二、三年。后来一位提难陀上座(Dhinan-da)。认为结果不合法,不愿共同僧羯磨,因此,缅甸传去斯城兰卡的僧团分成两派。
1856年12月,提难陀派两位比丘到缅甸,请示僧王,僧王审查经律,申明那样的羯磨是不合法。因此两位比丘重新自僧王受戒,次年八月回斯里兰卡。1858年,智善心也派比丘二位,沙称一位,与一俗人至缅甸,僧王也为三人重新受戒,然后协助他们回斯里兰卡。后来缅甸传到斯里兰卡的僧团比丘至曼德勒,都要重新受戒。
依《教史》记载,公元1862年时,缅甸全国佛教共分为五个宗派,即阿罗汉派、郁多罗耆婆车波多派、尸婆利派、多摩陵陀派、阿难陀派。(般若萨弥:巴利《教史》第6章。)
公元1885年11月11日,英缅第三次战争又爆发。只十多天的时间,同月28日,英军就攻陷首都曼德勒,缅甸贡榜王朝末君王施泊(Thibaw,1878~1885)被俘,与王后同被放逐于印度孟买的拉德乃奇黎岛(Ratnagiri Ⅰ.)上。次年元旦英国宣布,缅甸为英国女王统治下的版图。
第二节 着衣的论争再起
在第四章第二节中,已谈过东固王朝时期缅甸佛教有着衣的论争。东固王朝灭亡后,佛教着衣的论争,并没有解决,到贡榜王朝时期,着衣论争更趋激烈。
职权瑙帕雅于公元1752年,建立贡榜王朝后不久,被覆派善生上座等上书国王,说明沙弥进市邑时,依律制着衣应该被覆两肩。全是偏袒派阿都罗国师等了书国王,认为此事以前已经平息,现在不应该再起论争。所以,国王没有认真处理,推说国事很多,此事留待以后解决。可是后来,阿瑙帕雅王命令全国僧人都须服从国师的规定,这样一来,被覆派就必须遵守偏袒派的规定。但有两位上座,仍教诫他们的弟子,应遵守入市邑时着衣被覆两肩。
国王命其中一位牟尼陀瞿潲(Munindaghosa)至王都税布。召集僧众会议。当时牟尼陀瞿沙在会中受到警告,有一位比丘对他说:“现在全国的僧众,都依国王和僧王的的命令奉行,即遵守偏袒派的规定?”牟尼陀瞿沙回答说:“我以前听说,你是很有修学、持戒、知惭愧的比丘,像你这样人,不应该说出这样的话。我是缺少福德的人,没有力量为依靠。请你转身见见我的老师,假使你记得我是他的弟子,你就不应该说出这样非法的话。”
那比丘问:“谁是你的老师?”牟尼陀瞿沙对佛像作礼说:“这位就是我的老师!”说完,站立于僧众中,偏袒右户,行去佛像面前合掌恭敬地说:“佛陀!弟子愿意牺牲自己性命,尽形寿不舍弃佛陀的戒法!”后来,国王把他驱逐出缅甸境外,地名叫摩辛伽(Mahanga)。集尼陀瞿沙仍至各处教授跟随他的学僧,并译《摄阿毗达磨义论》为缅文。
之后,国王知道他在边境的作法,就派人叫他回来。牟尼陀沙心想:“这次国王想要杀我了。”于是舍戒还俗,跟着使者至王都。国王问他:“我听说你是比丘,聚合很多僧众,现在为什么变成俗人呢?”他答:“大王!我想大王命我回来,或将杀我,因为如果我舍戒还俗,免得大王会得重罪,现在大王如果要杀我,就请吧!”国王下令把他囚款起来,出兵征讨泰国大城。国王回军至直通的毗林(Bilin)时,得病去世。(般若萨弥:巴利《教史》第6章。)
阿瑙帕雅王去世后,被覆派的正智(Nana)受封为国师。这时被覆派认为,我派僧长已为国师,有所依靠了,于是上书国王,说明沙弥入市邑时,应该着衣被覆两肩。偏袒派阿都罗国师也上书,说明此事以前已止息,所以两派未再争论。
公元1776年以后,一位曼陀摩罗(Mandamala)上座,教授很多学僧,他常说沙弥入市邑时,着衣应被覆两肩才合法,而偏袒右肩,在三藏及注疏典籍中,都的不到根据。关于着衣的事,他引据多种经论,写了一本书抉择是非。又有一位难陀摩罗(Nandamala)比丘,依据三藏及注释等,向国王钦拘明(Singu Min,1776~1781)呈书解说,沙弥入市邑时,着衣应被覆两肩,至于偏袒右肩入市邑,在任何经论中都未有说明。于是国王邀请两派僧众在王宫中举行集会,各自陈述理由和意见。
被覆派依据经律,举明出处,如说:“比丘沙弥当学,着衣遮蔽(身体)。”因巴利语Parimandala一词,意思即是“遮蔽身体”或“遮蔽全身”之义。同时,偏袒举不出根据来,仅说是依前人流传…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