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下来的习例实行。结果,偏袒派辩论失败,国王命令全国比丘沙弥进市邑时,应该被覆两肩,即依被覆派实行。(般若萨弥:巴利《教史》第6章。)
后来到孟云王时,着衣的论争又起。那时阿都罗国师还在,上书国王,说明沙弥入市邑时,着衣偏袒右户是合法的,因为已经找到斯里兰卡过去一位已证阿罗汉的目犍连上座作的《小圣典》(Culagantipada)中说:“沙弥着衣,应如僧伽梨挂搭于左肩上,再转束腰部。”但经过辩论和审查,发现阿都罗根据的论典,是后来斯里兰卡一个同名目犍连所写的,而且不是很正确的论典。最后国王公布,命全国比丘沙弥,应依被覆派实行。偏袒派此后逐渐衰微,甚至无存了。这是公元1783年的事,长达七十五年的论争终于结束了。(1.般若萨弥:巴利《教史》第6集。2.山本达郎编:《东南亚细亚的宗教与政治》,第148页。3.Charles Eliot:Hinduism and Buddhism,Vol.Ⅲ,第62-63页。)
第六章 英国殖民地时期的佛教
(公元1886~1947年)
公元1886年元旦,英国东印度公司总督杜弗林(Dufferin)发表公告:“奉女王御旨:过去由季泊王统治下之疆土,此后列入女王陛下之版图,不再由该王统治,而且印度总督所委派经钦准之官员管理。特此布告通知(冯汝陵:《缅甸史话》,第174页。)。”
这一公告,宣布了贡榜王朝的结束,从此缅甸完全沦落为英国的殖民地,被列为印度的一个行省。英人初治缅甸,缅甸各族人民因为国家灭亡,无不感到悲痛而拊膺切齿,在境内纷纷组织游击队,反抗英国统治,但终为英军平息。缅甸初被并为印度一省,完全沿用英人统治印度的制度,缅人尤感不满,至1897年4月4日,成为“自治省”。后来由于缅甸人继续不断展开民族运动,到了1937年4月1日,英国正式宣布缅甸与印度分治。
缅甸在英人统治下,缅甸社会中许多原有制度,均为之破坏。在佛教方面,佛教僧人在宗教和社会中的地位,大为减低。英车行政当局,根据经济上放任的原则,表面上不对佛教有所干涉,也不对佛教作正式承认。缅甸人民子弟传统的佛寺教育,在英人新教育制度下,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缅甸在英人统治以前,佛教寺院普及全缅,教师亦多由僧人担任,负责教育任务。到英人统治缅甸后,普通学校后来居上,有取代佛教寺院学校之势。可是缅甸人民初等教育的普及(在1931年时,男子百分之七十以上识字),在比率上,还是多半由于佛教寺院学校的贡献。(1.Brian Harrison:South-East Asia A Short History,第223、248页。(及中译《东南亚简史》,第246,262-263页。)2.崔贵强:《乐南亚中》,第285页。)
英人对缅甸佛教的事务,听任自然,这种态度,就是不重视佛教。所幸,缅甸佛教早深人民间人心,也由于缅甸僧人与人民的团结,努力发扬佛教,才仍能继续生存。缅甸人认为舍弃自己固有宗教的信仰,去信仰其他的宗教,是一种“迦罗人”(Kala),意及“变成外国人”。也有人说:“缅甸人”与“佛教徒”,几乎是同一个名词。(1.Charles Eliot:Hinduism and Buddhism,Vol.Ⅲ第69-70页。2.泰文《东南亚佛教史》,《佛轮》月刊第16卷。)
早在英国对缅甸僧增加压力时,公元1886年,施泊王曾公布:“英人意图侵略缅甸,目的为毁灭佛教。”因此才使得缅甸僧人以后常常关心和涉及政治,希望政治与宗教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僧王曾禁止僧人太关心或涉及政治。(泰文《东南亚佛教史》,《佛轮》月刊第16卷。)
英国初统治缅甸时,般若萨弥僧王还住世。但后来发生问题,因为以前僧王是由国王加封,不是由僧团中推出;缅甸亡后,没有国王了,以后僧王由何人加封?到1901年,库仁(Vurzon)至缅甸访问时,对此问题才获得解决。他主张由缅甸团自选,然后由英政府加封。1923年,继为僧伽领袖的是坦温(Taunggwin)长老,英政府封为“教统”(Sasanabaing),职位与僧王相等。(1.Hinduism and Buddhism,Ⅲ,第65-66。2.泰文《东南亚佛教史》,《佛轮》月刊第16卷。)
缅甸沦为殖民地以后,无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缅人都感到不满,不断有人起来反抗英国,争取民族独立运动。最显著的是在1906年,“缅甸佛教青年会”(“缅甸佛教青年会”的宗旨:一、会贺互相亲睦。二、健全缅甸社会与宗教,及唤起舆论。三、健全佛教知识的普及。四、增进体育。五、集合同志促进佛教运动。公元1906年“佛教青年会”成立,至1917年因政治运动受到镇压,会员中积极分子都退出,而参加政党团体。前后约十年时间,是其黄金时代。它也是后来民族运动各团体的母胎(《南方圈的宗教》第113-115页)。)成立,号召缅甸独立。这一民族主义运动,有很多青年僧人投入,并积极担插指导者的任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与非洲同时掀起空前高涨的民族独立的思潮,尤其是印度甘地所提倡的“不合作的运动”,给缅甸人很大的影响。缅甸各地的佛教青年会、妇女会和一些爱国团体,联合组成了“缅甸佛教团体总会”(General Council of Buddhism Associations,简称C.C.B.A.),要求英国经缅甸实行类似印度的政体改革,但为英国拒绝。此后,以“缅甸佛教团体总会”为中心的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1.D.G.E.Hall:A History of South East Asia,第698-699页。2.《南方圈的宗教》,第113-115页。3.《缅甸史话》第176-177页。)
僧人参加领导民族独立运动,其中以宇·乌多摩(U.Ottama)及宇·毗沙罗(U.Visara)两位高僧最著名。宇·乌多摩于1921年从印度归国,领导反英运动,提出拒用外国商品,使用商品,使用本国货,及不与英国政府合作的主张。宇·毗沙罗因参加反英运动,1929年被捕,在狱中绝食166天而死。后来缅甸成立的各政党著名的领袖,都是出自以前“佛教青年会”或“佛教团体总会”的中坚分子。而且各政党中,甚至有爱国青年僧人参加。(1.(《南方圈的宗教》,第113-115页。2.《东南亚细亚的宗教和政治》,第155-156页。3.《缅甸史话》,第176-177页。)
缅甸民族独立运动,其所以处用佛教名义,及很多出家人直接参加,是因为出家人一方面本于爱国卫教的热忱,一方面利作佛教团体的组织容易号召群众。所以,初期的缅甸爱国团体,即以维护传统的文化和宗教为口号。强缅甸的首相,最初就向全国人民声明以“佛法的护持者”自称。据史密斯(D.E.Smith)着《缅甸的宗教与政治》(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Burma,1965)一书中,将缅甸反英运动与佛教结合,举出六点理由。
一、英国政府合并缅甸以后,僧伽地位不被承认,出家人反英增加,掀起民族主义运动。
二、僧人在乡村政治上有指导者的影响。
三、僧人自由的立场,政府对他们的支配力比较薄弱。
四、僧人在社会上传统地位崇高,在乡村中是调停者及教育者,对民众容易产生影响力。
五、僧人身无一物,英国政府可能对之无借口攻击。
六、任何乡村中都有佛寺存在,是人民集会的场所,形成了组织网,可迅速传达政治消息。
同时,缅甸民族复杂,地理风俗、言语差异大。宗教上还有有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经济上有金融资本家及被支配者阶级,感情多少难融合。但佛教是缅甸大多数人信仰的宗教,等于是个最高价值的共通分母,能够将缅甸各民族大团结起来,共同反抗英国统治,争取国家的独立。(《东南亚细亚的宗教与政治》,第155-157页。)
缅甸经多年奋斗牺牲下,争取国家独立的愿望终于获得实现。公元1948年1月4日英人交政权于缅人,结束了六十三年殖民地的统治,成立了“缅甸联邦共和国”。
总之,英人占并全缅甸统治后,佛教全面开始走向衰落。佛教丧失国教的地位,没有中央组织,而以寺院为单元,过去是一村一寺,渐渐两三村或三四个村才有一寺。过去有僧王管理全国佛教,在英人统治后,僧人已丧失过去爱国王和官员尊敬的地位;甚至有时僧王职位也被去除。寺院学校,特别是注册的寺院学校,大量减少,1916年有3,418所,到了1925年仅剩1,182所,许多僧人渐丧失作老师和传统文化传播者的地位。(贺圣达着:《东南亚文化发展史》,第421-422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在英国统治时,关于缅甸佛教学术方面,在此也作一简要介绍。缅甸佛教出家人,向来对于三藏的研究就非常注意,特别是论藏。全国佛寺中,都有巴利三藏丰富的存书,古都曼德勒更是佛教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一些珍贵罕有的经典,在佛寺中也能见到。全国有圣典印刷所三处,即“汉地瓦底印经处”(Hanthawady Press)、“蒙提尼三藏印务处”(P.G.Mundyne Tipitaka press)、“札布密特瑞印经处”( Zabu Meet Swe Press),包括印刷三藏、注释、疏钞等。在廿世纪初,缅甸佛教风行研究阿毗达磨研究的是比丘莱锹沙耶道(Ledi Sayadaw0,他着有《双论的研究》及《哲学关系》,分别于1914及1916年由伦敦巴利圣典协…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