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凡夫的心,都被烦恼所占用了,没有办法大用现前,用不出来;佛能够用大智慧,可是我们众生呢?都用颠倒的分别心;我们用的是一颗烦恼的心,每天都是烦烦恼恼的。所以人类的思想方式是虚弱性的,它没有办法集中,一天烦恼这个,一天计较这个;明天烦恼这个,后天计较这个;那你说,他怎么能够大用现前,他怎么能够像佛菩萨把这个心的念力用出来,没有智慧啊,用不出来啊;他没有办法集中力量啊,他这个意识整个被这个外相、假相占据了,欲望占去了。底下,人如果不能集中力量,来应付一切事情,是很难成功的。力量集中,实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力量分散,也是失败的主因。人类心识既然有八个(注),眼、耳、鼻、舌、身、意,那后面有注解,这八个识,又各行其是,力量自然就分散了。我们工作最有效率的时候,也就是诸识集中的力量,向某一个问题进攻的时候。我们在应付一个大问题的时候;我们遇见一个重大的难关的时候,我们总是全神贯注。我告诉你,我做事情就是这样的,今天的问题,我不会留到明天,我一定全神贯注,以前看大藏经也是这样,我不贯通大藏经,誓不起坐,做事情,绝对是这样。所以说,我们这种个性就是强硬,有坏处,急,有坏处,但是也有好处;很有个性,也很有志气,一定要突破初参、二参,最后的末后牢关,三关统统要破。所以师父,如果以前在研究这个经典,碰到什么没有办法突破的,一定全神贯注,今天的问题,绝对不会留到明天,好,明天不能解决,一个礼拜,就是这个问题,搁着,再来,再看下去,一个礼拜后再翻过来,再看,《楞严经》也是这样看法的,全神贯注。普通人的心识力量,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是分散的,或者是消费了,浪费了。为什么?我们一天在怄气、争吵的时间,远比我们有意义的生命来得更长;时间就是在争吵当中消失了它的生命,浪费了它的生命。在进一步说,人的行动跟思想,都是受“习气”所支配,“习气”就是习惯,习惯性;无量的习惯性和潜能,潜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能量,都潜伏在含藏识之内,一碰到机缘,这种潜伏着的种子,就会发生作用(名为现行),在同一刹那,各识的种子,为什么?八识,有八识的种子,因为八识各有这个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都有,八识各有现行,也各有种子,所以啊各识的种子,都能够遇缘而现行,而事实上,又往往是诸识并起,因此力量自然分散。诸“智”同时并起,在“佛位”是妙用功德;诸“识”同时并起,在“众生位”就成了过患;意思就是说“在佛位”,那么这个就是智慧同时起来,那么在“众生位”就是分别心一直起来;执著,这成了过患,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心净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世界都化做清净的净土,心净则佛土净;当我们强烈的分别、争吵、颠倒,那么这个时间,清净的世界也化做黑暗,灰一些,毫无光明的世界。佛法里有一句话:众生以菩提为烦恼。众生把清净自性当做烦恼,而诸佛菩萨是拿这些烦恼悟到空不可得,来化做菩提,是很有意义的。话不要扯得太远。总之,人类的心识是虚弱性的,没有大力量的。要成就诸佛的大力用,以这样虚弱的心识形态,是绝对不行的。注:八识是一抑异,抑就是或啦,是同一呢,还是不同识呢,为一颇费推敲之问题,这是一个很难推敲的问题,这要懂得《唯识学》,八识说一也不对,说异也不对,说一为什么讲八?说异为什么来自同一个清净自性呢?所以啊,颇费推敲之问题,此处所谓的八个,也只是为了说明而已,为什么讲八个?在旁边写个“因功能而划分”,“因为功能而划分”,眼识见色,眼的功能;耳,声音的功能;鼻、舌、身,那么就是色、身、香、味、触啰;那么再来,第六意识就是分别,功能,最大的功能就是分别;第七意识最大的功能就是执著,第八意识最大的功能就是集中,集合种子,就是仓库的意思,什么都放进来。就功能不同才讲八,方便说。所以并不一定指人真的有八个心识,特此声明。我们研究过唯识,也知道一尚不可得,何况有八。
第六、人类的思想方式是执实性的。
那这一点,就是所有众生的毛病,包括当皇帝、皇后;包括全世界、整个宇宙的,只要不是修学佛道的,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一贯道,统统是这个模式,人类的思想方式是执实性,执著一种虚妄的缘起法为实在的,叫做执实性。这一点,是六种特性中最重要的一点。简单的说,是人类思想的通病,全人类思想的通病,就是执著以为实在性,不了解它是缘起性。无论何时,都“执实”,任何一个时间、空间都执著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执实,执万法为实有,或者执万法有定相以及自性。至于怎样“执”,又怎样“执以为实”,却是个极复杂的心理问题以及哲学的问题。西藏的中观,中观就是讲八不思想,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一、不异,就是中观的思想;讲一切法不可得,以及无上的密法,那么对这一个问题,有独到的精辟论说,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大家再研究。在这个广泛的园地里,今天只想提出一点来谈一谈。我们看见这一张桌子,那是一根柱子。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会肯定的说:这张桌子一定不是那一根柱子,那一根柱子也不是这一张桌子。人类思想的执实性,说来虽然有千万个头绪,但如果能够了解底下这几句话,就了解一个基本的执著的形态。那几句话呢?底下看,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底下这个啊,“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这个花就是这个花,那个墙壁就是那个墙壁;“这个不是那个”,这个花绝对不是那个墙壁,那个墙壁绝对不是这个花,众生就是执著的,这一个基本执实的形态,也就对执实性有一个相当的了解了。众生都是这样;普遍一切众生,上到皇帝、皇后,下到贩夫走卒;上到总统百官,下到一切知识份子,贩夫走卒;统统的通病都是执以为实。底下最重要,人类一出生,所受的教育,都是教你执实教育,就是执著的教育,不是解脱的教育,不是佛陀解脱的教育,我们。从小都是教你一加一等于二,就是这种执实的教育。桌子不是椅子,椅子不是桌子;教你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一天到晚,都是装这些执著的观念,执著以为实在的观念。我想再举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帮忙各位了解人类思想的执实性。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在房中无事闲着坐着,身后站着一个小沙弥。那个时候门外有甲乙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问题,双方坚持不下。一会儿,甲和尚气冲冲的跑进来啊,对老和尚这么说了:“师父,我说这个道理啊,是应该如此如此这般,可是乙却说我不对,师父您看看,我说的对,还是他说的对?”老和尚,嗯!面对着甲说:“你说得对!”站在你的角度,当然你说的对,这甲和尚说他对,他一定很高兴,就跑出去了。过了几分钟,乙和尚气愤愤的跑进来,他质问了老和尚说:“师父、师父,刚才甲跟我辩论,他的见解是根本错误的。我是根据佛经上说的,我的意思是如此这般,您说是我对呢,还是他对?”老和尚转过来面对乙和尚说:“嗯!你说得对!”这乙和尚也很欢喜的,因为师父说他对嘛,欢天喜地的跑出去了。乙走了以后,站在老和尚旁边的小和尚、小沙弥,就悄悄地问老和尚啊:“师父啊,要嘛,就是甲对,要嘛,就是乙对,甲如果对,乙就不对嘛;乙如果对,甲就不应该对了,师父您怎么说,您怎么可以向两个人都说“你对”呢?”老和尚很欢喜的掉过头来,对小沙弥望了望,说:“嗯!你也对!”意思就是,这个世间就没有绝对性的东西,只是告诉你,角度不一样而已啊,争论是没有意义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要讲错,统统都不对;要讲对,统统都对,对不对?谁是谁非,很难论断啊。底下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趣味,同时也是极为深刻的故事。这个故事,活现的说明了佛的无碍境界,跟众生的执实境界是大不相同的,把华严的无碍哲学,描写得淋漓尽致!太好了!我们听华严就要听它的无碍。
由于以上所分析人类思想的六大特性,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以人类现有的思想方式,是绝不能得到佛果的。用人类现有的思想方法、心识形态,是绝对不能得到佛的“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佛的“无缘大悲”和佛的“无边大能”,是没有办法的。然而大智、大悲和大能,是不是不可能达到呢?释迦牟尼佛以身作则,拿他自己的修行过程作榜样,明白的指示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将现有的心识形态,思维方式转变一下,把六个毛病治好,本来就具有的佛性就能够自然显露。好,翻过来我们复习一下,六种毛病,要背起来。
三十一页,再讲一下,很重要,人类思想的病态,看黑字体的就好。
一、人类的思想方式是累积性的。因为它是由相,一、二、三,一直累积来的,学一句,多一句;学一个思想,多一个思想,累积来的,这方向是错误,教育方向是错误的。
二、人类,翻过来三十二页,看黑字,人类的思想方式是有限性的。为什么有限性的呢?因为人类的眼、耳、鼻、舌、身,他的能力是有限的;他看到的范畴是很有限的,他不是佛的能力看出来的,所以人类是一种很差的一种能力。
三、人类的思想方式是矛盾性的。因为理智跟感情,它每天都在冲突,我们是很可怜,我们是冲突之下可怜的产物,父母把我们生出来,因为我们的业力,我们每天在理智跟感情的冲突之下,做一个可怜的牺牲品啊。可是我们现在要做一个圣人啦,解脱了,所以我们要把矛盾性化做平等性。再来,翻过来,三十四页。
四、人类的思想方式是颠倒性的。为什么?桌子是动态的,他讲静态的,对不对?我们啊,地球在转动,我们说它没有动;我们面前的花,都是一直在变化,而我们看的,它却是如如不动,好象存在,其实天地万物都在变,微细的无常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的思想方式是颠倒的。我们的思想啊,一下子跑东,一下跑…
《什么是佛法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