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佛法?▪P1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凡夫的心,都被煩惱所占用了,沒有辦法大用現前,用不出來;佛能夠用大智慧,可是我們衆生呢?都用顛倒的分別心;我們用的是一顆煩惱的心,每天都是煩煩惱惱的。所以人類的思想方式是虛弱性的,它沒有辦法集中,一天煩惱這個,一天計較這個;明天煩惱這個,後天計較這個;那你說,他怎麼能夠大用現前,他怎麼能夠像佛菩薩把這個心的念力用出來,沒有智慧啊,用不出來啊;他沒有辦法集中力量啊,他這個意識整個被這個外相、假相占據了,欲望占去了。底下,人如果不能集中力量,來應付一切事情,是很難成功的。力量集中,實在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力量分散,也是失敗的主因。人類心識既然有八個(注),眼、耳、鼻、舌、身、意,那後面有注解,這八個識,又各行其是,力量自然就分散了。我們工作最有效率的時候,也就是諸識集中的力量,向某一個問題進攻的時候。我們在應付一個大問題的時候;我們遇見一個重大的難關的時候,我們總是全神貫注。我告訴你,我做事情就是這樣的,今天的問題,我不會留到明天,我一定全神貫注,以前看大藏經也是這樣,我不貫通大藏經,誓不起坐,做事情,絕對是這樣。所以說,我們這種個性就是強硬,有壞處,急,有壞處,但是也有好處;很有個性,也很有志氣,一定要突破初參、二參,最後的末後牢關,叁關統統要破。所以師父,如果以前在研究這個經典,碰到什麼沒有辦法突破的,一定全神貫注,今天的問題,絕對不會留到明天,好,明天不能解決,一個禮拜,就是這個問題,擱著,再來,再看下去,一個禮拜後再翻過來,再看,《楞嚴經》也是這樣看法的,全神貫注。普通人的心識力量,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是分散的,或者是消費了,浪費了。爲什麼?我們一天在怄氣、爭吵的時間,遠比我們有意義的生命來得更長;時間就是在爭吵當中消失了它的生命,浪費了它的生命。在進一步說,人的行動跟思想,都是受“習氣”所支配,“習氣”就是習慣,習慣性;無量的習慣性和潛能,潛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能量,都潛伏在含藏識之內,一碰到機緣,這種潛伏著的種子,就會發生作用(名爲現行),在同一刹那,各識的種子,爲什麼?八識,有八識的種子,因爲八識各有這個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都有,八識各有現行,也各有種子,所以啊各識的種子,都能夠遇緣而現行,而事實上,又往往是諸識並起,因此力量自然分散。諸“智”同時並起,在“佛位”是妙用功德;諸“識”同時並起,在“衆生位”就成了過患;意思就是說“在佛位”,那麼這個就是智慧同時起來,那麼在“衆生位”就是分別心一直起來;執著,這成了過患,這是一個很奇妙的事情。所以當我們心淨的時候,我們所有的世界都化做清淨的淨土,心淨則佛土淨;當我們強烈的分別、爭吵、顛倒,那麼這個時間,清淨的世界也化做黑暗,灰一些,毫無光明的世界。佛法裏有一句話:衆生以菩提爲煩惱。衆生把清淨自性當做煩惱,而諸佛菩薩是拿這些煩惱悟到空不可得,來化做菩提,是很有意義的。話不要扯得太遠。總之,人類的心識是虛弱性的,沒有大力量的。要成就諸佛的大力用,以這樣虛弱的心識形態,是絕對不行的。注:八識是一抑異,抑就是或啦,是同一呢,還是不同識呢,爲一頗費推敲之問題,這是一個很難推敲的問題,這要懂得《唯識學》,八識說一也不對,說異也不對,說一爲什麼講八?說異爲什麼來自同一個清淨自性呢?所以啊,頗費推敲之問題,此處所謂的八個,也只是爲了說明而已,爲什麼講八個?在旁邊寫個“因功能而劃分”,“因爲功能而劃分”,眼識見色,眼的功能;耳,聲音的功能;鼻、舌、身,那麼就是色、身、香、味、觸啰;那麼再來,第六意識就是分別,功能,最大的功能就是分別;第七意識最大的功能就是執著,第八意識最大的功能就是集中,集合種子,就是倉庫的意思,什麼都放進來。就功能不同才講八,方便說。所以並不一定指人真的有八個心識,特此聲明。我們研究過唯識,也知道一尚不可得,何況有八。

  第六、人類的思想方式是執實性的。

  那這一點,就是所有衆生的毛病,包括當皇帝、皇後;包括全世界、整個宇宙的,只要不是修學佛道的,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統統是這個模式,人類的思想方式是執實性,執著一種虛妄的緣起法爲實在的,叫做執實性。這一點,是六種特性中最重要的一點。簡單的說,是人類思想的通病,全人類思想的通病,就是執著以爲實在性,不了解它是緣起性。無論何時,都“執實”,任何一個時間、空間都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執實,執萬法爲實有,或者執萬法有定相以及自性。至于怎樣“執”,又怎樣“執以爲實”,卻是個極複雜的心理問題以及哲學的問題。西藏的中觀,中觀就是講八不思想,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一、不異,就是中觀的思想;講一切法不可得,以及無上的密法,那麼對這一個問題,有獨到的精辟論說,希望以後有機會和大家再研究。在這個廣泛的園地裏,今天只想提出一點來談一談。我們看見這一張桌子,那是一根柱子。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會肯定的說:這張桌子一定不是那一根柱子,那一根柱子也不是這一張桌子。人類思想的執實性,說來雖然有千萬個頭緒,但如果能夠了解底下這幾句話,就了解一個基本的執著的形態。那幾句話呢?底下看,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底下這個啊,“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這個花就是這個花,那個牆壁就是那個牆壁;“這個不是那個”,這個花絕對不是那個牆壁,那個牆壁絕對不是這個花,衆生就是執著的,這一個基本執實的形態,也就對執實性有一個相當的了解了。衆生都是這樣;普遍一切衆生,上到皇帝、皇後,下到販夫走卒;上到總統百官,下到一切知識份子,販夫走卒;統統的通病都是執以爲實。底下最重要,人類一出生,所受的教育,都是教你執實教育,就是執著的教育,不是解脫的教育,不是佛陀解脫的教育,我們。從小都是教你一加一等于二,就是這種執實的教育。桌子不是椅子,椅子不是桌子;教你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一天到晚,都是裝這些執著的觀念,執著以爲實在的觀念。我想再舉一個有趣的故事,來幫忙各位了解人類思想的執實性。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在房中無事閑著坐著,身後站著一個小沙彌。那個時候門外有甲乙兩個和尚在爭論一個問題,雙方堅持不下。一會兒,甲和尚氣沖沖的跑進來啊,對老和尚這麼說了:“師父,我說這個道理啊,是應該如此如此這般,可是乙卻說我不對,師父您看看,我說的對,還是他說的對?”老和尚,嗯!面對著甲說:“你說得對!”站在你的角度,當然你說的對,這甲和尚說他對,他一定很高興,就跑出去了。過了幾分鍾,乙和尚氣憤憤的跑進來,他質問了老和尚說:“師父、師父,剛才甲跟我辯論,他的見解是根本錯誤的。我是根據佛經上說的,我的意思是如此這般,您說是我對呢,還是他對?”老和尚轉過來面對乙和尚說:“嗯!你說得對!”這乙和尚也很歡喜的,因爲師父說他對嘛,歡天喜地的跑出去了。乙走了以後,站在老和尚旁邊的小和尚、小沙彌,就悄悄地問老和尚啊:“師父啊,要嘛,就是甲對,要嘛,就是乙對,甲如果對,乙就不對嘛;乙如果對,甲就不應該對了,師父您怎麼說,您怎麼可以向兩個人都說“你對”呢?”老和尚很歡喜的掉過頭來,對小沙彌望了望,說:“嗯!你也對!”意思就是,這個世間就沒有絕對性的東西,只是告訴你,角度不一樣而已啊,爭論是沒有意義的,爭論是沒有意義的。要講錯,統統都不對;要講對,統統都對,對不對?誰是誰非,很難論斷啊。底下說,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趣味,同時也是極爲深刻的故事。這個故事,活現的說明了佛的無礙境界,跟衆生的執實境界是大不相同的,把華嚴的無礙哲學,描寫得淋漓盡致!太好了!我們聽華嚴就要聽它的無礙。

  由于以上所分析人類思想的六大特性,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以人類現有的思想方式,是絕不能得到佛果的。用人類現有的思想方法、心識形態,是絕對不能得到佛的“如所有智”、“盡所有智”,佛的“無緣大悲”和佛的“無邊大能”,是沒有辦法的。然而大智、大悲和大能,是不是不可能達到呢?釋迦牟尼佛以身作則,拿他自己的修行過程作榜樣,明白的指示我們;如果我們能夠將現有的心識形態,思維方式轉變一下,把六個毛病治好,本來就具有的佛性就能夠自然顯露。好,翻過來我們複習一下,六種毛病,要背起來。

  叁十一頁,再講一下,很重要,人類思想的病態,看黑字體的就好。

  一、人類的思想方式是累積性的。因爲它是由相,一、二、叁,一直累積來的,學一句,多一句;學一個思想,多一個思想,累積來的,這方向是錯誤,教育方向是錯誤的。

  二、人類,翻過來叁十二頁,看黑字,人類的思想方式是有限性的。爲什麼有限性的呢?因爲人類的眼、耳、鼻、舌、身,他的能力是有限的;他看到的範疇是很有限的,他不是佛的能力看出來的,所以人類是一種很差的一種能力。

  叁、人類的思想方式是矛盾性的。因爲理智跟感情,它每天都在沖突,我們是很可憐,我們是沖突之下可憐的産物,父母把我們生出來,因爲我們的業力,我們每天在理智跟感情的沖突之下,做一個可憐的犧牲品啊。可是我們現在要做一個聖人啦,解脫了,所以我們要把矛盾性化做平等性。再來,翻過來,叁十四頁。

  四、人類的思想方式是顛倒性的。爲什麼?桌子是動態的,他講靜態的,對不對?我們啊,地球在轉動,我們說它沒有動;我們面前的花,都是一直在變化,而我們看的,它卻是如如不動,好象存在,其實天地萬物都在變,微細的無常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的思想方式是顛倒的。我們的思想啊,一下子跑東,一下跑…

《什麼是佛法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遺教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