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講記
慧律禅師 主講
1994年12月10日
高雄文殊講堂
一方 恭錄 和尚緣 校訂
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我們要來講《佛遺教叁經解》,這一部經顧名思議,就是佛將入涅槃所說的話,世間人所說的百年之後,臨命終交代的遺言。
我們如果看《佛遺教經》佛臨入涅槃所交代的話語,句句都是肺腑之言。所以自古以來,那些真正在用功修行的比丘僧團,或是比丘尼僧團,他們都將《佛遺教經》奉爲戒律學,都將《佛遺教經》當成戒律在鑽研,而且要誦《佛遺教經》,所以《佛遺教經》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雖然文句不是很難澀,但是它所說的有關我們身、口、意的清淨,一個出家的修行人或者是他有准備做一個修行人,應該怎麼來規範我們的身、口、意,該怎麼樣來遠離惡境,該怎麼樣來定這一顆心,怎麼樣放下五欲六塵,所以《佛遺教經》不但可以說是戒律的輔助,也可以說是修行的指標。所以從以前到今天,研究《佛遺教經》的人,也是不計其數。那麼因爲《佛遺教經》的教理來徹悟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這一部《佛遺教經》就變成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那麼與後來《佛說四十二章經》的意義差不多相同,也是教我們要離五欲六塵,要持戒律,而且要收攝身、口、意清淨,再來包括《八大人覺經》,它所說的諸行無常,四大苦空,五陰(是否該是這個“蘊”?)無我,教我們要觀無常。所以後來就將《佛遺教經》、《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說八大人覺經》,這叁部經合稱爲《佛遺教叁經》。這叁部經所講的其實重心點:
第一、人身難得你要珍惜;(人身難得!人身難得!)
第二、你一定要知道無常;(觀無常)
再來,就是人的生命在呼吸間,一定要珍惜我們今天的人身。觀無常,珍惜我們這一生一世學佛的因緣。
再來,無論是《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包括《八大人覺經》,一個共同重要的就是要離欲,要清淨離欲。這麼說,這叁部經典的思想都很接近,因此後來的人將《佛遺教經》、《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說八大人覺經》這幾個重心點的貫穿性,將它合並叫做《佛遺教叁經》。
我們這一次所采取的是蕅益大師所著的,蕅益大師釋智旭,明末四大師之一,我所采取的注解,第一、純粹白話,沒有什麼好講的,讀一讀就可以了。所以有摻雜一些文言,讀起來就比較有味道,這可能是我以前對文言文有一點酷好,因爲我的國文差不多都是第一名的,所以對國文都很有興趣。都講白話讀一讀,讀不出什麼味道出來,讀不出什麼味道。國文稍微有一點點文言也不能太深奧,像以前唐朝的文章、八股文那個就沒有辦法,我們也不能選太深奧的,也不能統統是白話,統統是白話讀一讀就好了。所以,會選這一本注解,第一它簡潔有力,然後重心點全部都讀出來,只要將這一本注解將它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都不要漏掉,從頭到尾好好地研究,那麼對《佛遺教叁經》的義理也就非常的清楚,諸位請看《佛遺教經解》,就是佛遺教經的注解。
[明古吳],古就是舊有的,吳就是吳縣,這是一個縣,就是今天的江蘇省丹徒縣,或者是江蘇省的江甯縣。江蘇省丹徒縣這個丹是煉丹的丹。明朝舊有的吳縣,等于今天的江蘇省丹徒縣或者是江甯縣人。
蕅益[釋智旭]日,這個旭,就是太陽從東邊起來,旭日,這個旭表示光輝,蕅益就是智旭大師,智旭就是蕅益大師。把筆拿起來,西元一五九九年到一六五五年,就是說他是西元一千五百九十九年出世的,往生是一千六百五十五年,活了五十七歲。
蕅益大師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明末四大師:憨山大師、紫柏大師、蓮池大師,再來就是蕅益大師,號稱明末四大師,學佛的人,一定要了解這個。
師父這裏有資料,我把它念一下。
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到一六五五,明代的出家人,住在吳縣,就是江蘇省木渎人,俗性鍾,字蕅益,號八不道人,我們常常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對不對不增不減?簡單講就是中道的意思,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增、不減對不對?不垢、不淨,簡單講的八不、中道,所以他叫做八不道人,因爲他晚年居住在靈峰,就是在浙江的杭縣,建道場、創社,著書,所以世人稱爲靈峰蕅益大師。我們在看的靈峰宗論。
靈峰蕅益大師,他小時候學問就非常好,非常好,他從小就學儒家思想,接受孔子的思想,他和我有一些相似,也是我慢心很重。誓滅釋老。他學習儒家的思想以後,發願一定滅佛教跟滅老,老就是老子就是道家的思想,發這種狂妄的願,我是沒有這麼嚴重,這是還沒有這麼嚴重,要滅佛教跟道家,我是沒有這麼嚴重,我只是講話比較會吹牛而已,壞脾氣如此而已。這個人很狂,這個人比我還狂,這個人如果沒有學佛,保證要下地獄的,所以少好儒學,誓滅釋老發願一定要滅掉佛教,不然就是要滅掉道家的思想。偶閱祩宏,祩宏就是蓮池大師,在偶然之間看到蓮池大師所寫的,祩宏大師自知録,這個[自知録]我們找資料都可以找到這一本自知録,還有竹窗隨筆,看以祩宏大師所寫的自知録,跟看到他的竹窗隨筆,大爲感動,了解他以前所發的願是狂妄的願、是錯誤的願,這個人是大丈夫,馬上回光返照,知道以前自己的觀點不正確,因此將自己所寫的罵佛陀的話[辟佛論],辟佛論就是批判的意思、毀謗的意思,反駁的意思,辟佛論就是說佛怎麼樣,出家衆怎麼樣,簡單講就是罵叁寶的意思。他就將這個自己所寫的因爲他不了解,就將它火化掉,全部把它火化掉。
在他父親往生的時候,在服喪期間,就是一般所謂的守靈期間,請了一些出家衆來誦《地藏經》,誦……,自己跟在後面誦,誦到《地藏菩薩本願經》他才感到被菩薩感動、地獄的可怕,才開始因爲誤解、不了解正法, 後來有這個因緣誦出到《地藏經》他就發願出家。這一部《地藏經》救了他,要不然他一定要下叁途的,不然他是比我更慘,一定要下叁途的,謗佛、謗法、謗僧。始萌出家之志,二十二歲專致念佛,翌年發四十八大願。他也是很勇猛,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他自己也發四十八大願,但是這裏沒有寫,他發四十八大願,到底是發什麼大願。我們一般的人大部分發的願比較沒有這麼多,我們不像佛陀發的願,我們發的願大部分第一願吃得飽,第二願穿得暖,第叁睡得好,我們發的願一般都是這種願。四十八大願大部分都離不開衣、食、住、行,還有發一個願說萬一你有剉冰,拜托你請我吃一碗,到處跟人家化緣這個冰。所以他發的四十八願是什麼
願這裏沒有寫。發了四十八願以後,自己稱爲[大朗優婆塞],優婆塞就是近住男,近事男,二十四歲就隨憨山大師的弟子叫做雪嶺,他的師父民做雪嶺法師。以前有一首歌,又人走到青春嶺。雪嶺法師是憨山大師的弟子,即蕅益大師就是憨山大師的徒孫。
蕅益大師學華嚴,他這個人太偉大了,學識又豐富,精力充沛學識又豐富,整天都在鑽研經論,通達《華嚴經》,通達天臺宗,又通達唯識學,他又發一個大願,欲統一禅、教、律,綜合佛教諸家的體系,所以,他重在實踐。實踐就是側重念佛,就是念佛爲最大的實踐,將華嚴、天臺、唯識把它統一起來,統一禅再來教、律綜合起來,然後實踐念佛法門,簡單講那些都是打基礎,然後理念正確以後,付諸實踐念佛,並兼治儒家、景教,主張融合佛、道、儒叁教,著作極多,其中閱藏知津,閱藏知津就是閱讀大藏經要知道那個重要的關要,這個津就是港口,出入的港口,閱藏知津意思就是說閱讀大藏經,應該知道什麼訣竅的意思,系解說大藏經之經、律、論、雜等四部,並融會諸教學注釋大乘起信論、大乘止觀論、彌陀經要解一書乃調和禅與念佛之作,門人成時,他的弟子民做成時,另外編纂他的遺文,稱爲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後來稱爲靈峰宗論。與憨山、紫柏大師、蓮池大師跟蕅益大師,合稱爲明末的四大高僧,這是他的來曆。這是很有來曆的人,不是那麼簡單的,這個人確實學識豐富,如果沒有學佛的,叁途是跑不掉的。因爲我慢,單單那個謗佛、謗法、謗僧就不得了了。
明朝舊有的吳縣,等于今天的江蘇省丹徒縣縣人。
釋智旭述。述就是他所寫的。述就是他根據前人的著作,然後用自己的見地配合叫做述。述而不作,述就是說雖然是他寫的,不過他有根據前人的著作,他根據什麼?根據天親菩薩,就是我們所講的世親所造的佛遺教經論來作根據。
《佛遺教經解》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述
他現在皈敬叁寶,歸命常住大悲尊,應病與藥權實法,亦禮天親造論主,爲順初機重解釋。
皈命又作皈敬,我們說皈命也對、皈敬也對,皈依也對,說信從、說敬禮也可以,乃是南無的意思。我們一般說南無。“南無常住大悲尊。”他這裏把南無直接翻譯成中文。
我們一般都稱: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他把它改成皈命常住十方佛,皈命常住十方法,皈命常住十方僧。南無直接翻譯成中文叫做皈敬的意思。所以,他都用中文。
23:01大部分都是用在稱念佛號,或者是禮敬諸佛爲對象,表示皈依或是信順,含有度我、救我,所以皈命也可以讀作救我常住大悲尊。
皈命常住那就是不生不滅。大悲尊就是佛陀。在這裏就是先皈依佛寶,再來要先皈依法寶。
應病與藥權實法,這個師父這裏有資料。很重要,要對治嗎。說了一大堆我們的毛病都改不掉,佛講這個做什麼對不對?我們給醫生看,醫了很久都醫不好,也沒有對症下藥,這樣子看再久也沒有用。
這個應病與藥,就是指,醫師針對病症施藥,比喻佛菩薩等善知識應所對之根機而說法。佛陀自古被稱爲醫王。他看到世間種種迷惑、束縛、貪戀、嗔恨心等種種煩惱的病症,則佛陀應各種病症所說之法。所以,若聽到佛法,可謂是一劑良藥。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諸如來轉于*輪,遠離四失…
《佛遺教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