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果俱常,何雲疾滅?] 何雲疾滅?[然此仍對權機],權巧方便的根機,[故且說五分法身爲常住耳],五分法身就是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這個都已經講過好幾次了,簡單講一下,戒身就是我們無漏的身語之業,身:身體,語就是口業。什麼叫做戒身呢?戒身就是無漏的身業跟口業。什麼叫做定身呢?定身就是懂得空、無相、無願的觀慧,就是無學的空、無願、無相的叁種叁昧可以讓我們進入定,就是定。第叁叫做慧身,慧身就是無學的正知見,阿羅漢的正知見,正知正見叫做慧身,身體的身,戒身、定身、慧身。再來第四個解脫身,什麼叫做解脫身呢?與正見相應的殊勝解脫,與正見相應的殊勝解脫,就是殊勝;殊勝的解信解行證的解,殊勝的勝,與正見相應的勝解叫做解脫身,那麼第五個叫做解脫知見身,就是無學的盡智,所謂盡智就是無生智,也就是阿羅漢的實智,就是阿羅漢的無生智慧,見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智慧叫做解脫知見身,解脫知見身,所以這個五分法身都是常住不滅,[若入實者,應化亦常],只要他進入真正的空性的道理,意思就是如果你悟到了實相的道理就算應化身來講,雖然有生滅的應身他還是不生不滅的實相,不生不滅的實相,還是永恒的常住,[靈山一會,俨然未散],意思就是說世尊在靈鹫山說法度衆生的時候,那麼這是專門指演說《法華經》的時候,靈山一會就是說就像佛陀當時在講《法華經》,俨然未散好像沒有散掉,爲什麼?時空可以倒流,時空可以倒流,時空是假相的東西,[非欺我也],這個俨然就是好像,好像未散,[叁重說有爲無常像勸修,是故當知,世皆無常],世間都是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你不需要煩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要早求解脫,就是說我們要准備資糧精進修行不能等,[以智慧明,滅諸癡暗],癡暗就是無明,[世實危脆],世間確確實實是很脆弱的,意思就是碰到了很快就是毀滅了,碰到很快就是磨滅了,就像泡沫幻影一樣的,[無堅牢者],一點點堅固都沒有,出去車禍明天馬上就死了,送火葬場,馬上就死了,像我舅媽生腦瘤,腦瘤、腦瘤,她生的腦瘤在後腦,剖開一粒一粒像米粒沒有辦法,開了一次又開第二次,又開第叁次就往生了,就往生了,生腦瘤,腦瘤你如果體質沒有改變開完會再生,生了再開,開完再生,注定要死的不能活,所以說我們人在世間一點堅牢都沒有,一點堅牢都沒有,[我今得滅,如除惡病],就像除惡病,[此是應舍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爲身],我們這個身體就是應該要舍,要放棄的對不對?但是世間人哪有辦法,他怎麼會放棄這個色身呢?不會,他這個身體不是拿來做功德的,身體是拿來享受的,吃要吃得好、穿要穿得好,睡要睡舒服的床鋪,非常的照顧,但是時間到往生了,不然你看楊貴妃、貂婵、西施、王昭君中國的四大美女,對不對現在在哪裏?所以都是這樣子的,潘安再世,你說阿難叁十相也都這樣子的,都是這樣子的,我們很清楚的透視一切,應舍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爲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老病生死的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哪有說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想把它除掉,一定要把它除掉,他一定要把它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把它殺掉大家都很歡喜是不是?[文有二意:從初至“無堅牢者”,正明無常觀門],觀無常,諸位在家居士、諸位菩薩,我們如果會觀無常,你這一輩子的道業就成功一半了,你如果再多一個觀無我,就解決了,OK了,觀一切空,佛的叁法印,佛按照叁法印成道,我們依法觀照,我們不能成就怎麼可能?對不對?諸行無常,你如果觀無常煩惱就除一半了,無常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再來諸法無我,沒有客觀環境,也沒有主觀的意識狀態,所以諸行無常是指內外一切都無常,諸法無我也可以說沒有主觀的意識狀態,乃至沒有實體可得的外在,破除你主觀、客觀的意識存在,統統要進入平等的空性,觀無常就包括一切法都具足,所有一切法講到最後一個字叫做空,兩個字叫做無常,叁個字叫做無所得,無所得。四個字就是阿彌陀佛,沒有念阿彌陀佛你就是死棋無路可走了,四個字就是阿彌陀佛。再來[以勸勤修,從“我今得滅”以下,是引己作證也,佛妙色身,等真法性,無量功德莊嚴顯現而雲是罪惡物,喻以惡病怨賊者,示同凡夫,令警省耳!叁斷疑流通竟]。
下面這一段把它讀完,[四囑咐流通,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我們看到的動或者是我們感覺不出來的不動,其實不動那是指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沒有覺察,你如果好好觀照,哪裏什麼東西不動,裏面的電子、質子、中子,如果你學過物理學、化學,哪裏什麼不動呢?包括這個杯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顫動的,如果你用百萬顯微鏡一透視,它都是在抖動的,沒有一分一秒它可以停止的,就如同我們的細胞一樣的,不安之相。
叁十四頁,[汝等且止],請止,[勿得複語],不用再說,[時將欲過],他的時間已經快要到了,[我欲滅度],我要進入涅槃,[是我最後之所教誨],教誨就是教導訓誨,誨就是教導、明示或者是教導的言詞,教誨,[“常當一心”是囑令住于實慧],就是說你一定要有空的思想,實際理地的慧,那麼就是與空相應的智慧,那麼才叫做實在的慧,如果以世間的分別心那是聰明那個是負擔,那個是造業,分別的、執著的、不能解脫生死的,所以說我們要與實慧相應,那就是空的智慧,出家衆如果沒有空的智慧,你修到死頭腦敲破都不知道,[“勤求出道”是囑令方便修習,以實慧難得,故勸令精進以修之也],什麼叫實慧?注意聽,念念觀照念念無生這叫做實慧,雖觀照無有能所觀照,雖然是無生不妨礙事相的觀照,強化我們的念頭,真精進者就是無念,簡單講就是禅宗的思想,你一定要懂,我告訴你禅宗不管哪一宗目前講起來,禅宗可以說是最上乘法,即心即佛,禅宗的心法不懂,看你怎麼修行、看你怎麼念佛?你都沒有辦法,除非你對心性有了解,其實到最後是一樣的,我告訴你淨土的果報不生不滅,華嚴的一真法界不生不滅,天臺的實相也是不生不滅,律學無爲的戒體也是不生不滅,禅、淨、律、密都是這樣,唯識的轉識成智也是不生不滅,統統一樣,起信論的真如也是不生不滅,都是一樣的,那麼小乘的七十五法,大乘的百法講六種無爲法,都是不生不滅的,小乘的講叁種無爲法,大乘的講六種無爲法,都是不生不滅的,講到最後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告訴諸位如果你對心性愈透徹你會愈相信淨土法門,其實淨土法門念到一心不亂,你開玩笑哪有那麼簡單,你不懂得空義的思想,你能夠念到事一心不亂?不可能的,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沒有能所,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無生,就是這樣的理,都是一樣的道理,你說你不相信淨土,那不表示沒有淨土的,你懂得禅其實你不了解淨土的,淨土還是在一念之間都一樣,講到後來都是平等的法,對不對?密宗的即身成佛、叁密相應,那不是不生不滅是什麼東西,不然那是什麼東西?講到最後都是一樣,那有哪一樣不同對不對?以實慧難得故勸令精進以修之也,[欲界爲動法,色無色界爲不動法],不動法就是有定,有定叫做不動法,他們有禅定的功夫,[雖有動靜之殊,總屬無常無我],它就是無常、它就是無我,沒有真實體,[不可不思出離也,“勿得複語”,是勸止叁業,成就寂滅無我法器],成就寂滅無我法器,[“時將欲過”,是示當歸滅不離中道以爲究竟,“最後教誨”是正顯遺訓],交代下來的,[住持法中最勝最要,嗚呼!末後殷勤],再叁的殷勤,[悲心極矣!爲弟子者宜何如镂骨銘肝也],镂骨銘這個念“”,镂骨銘就是刻骨銘心的意思,意思就是形容受人恩惠心中感激之情極爲深刻,镂骨銘就是把它記在心中,镂骨銘肝就是刻在我們的心肝裏面,我們的心肝、心肝,刻在我們的心肝裏面,镂骨銘肝就是這個意思,形容受人恩惠感動的情極爲深刻,镂骨銘肝。[佛遺教經解],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叁界無常、無我,在這裏就要告訴諸位,講到這裏就要講《佛遺教經》你要念誦,《佛遺教叁經》這個在家、出家統統要念誦,有空常常拿起誦念,誦一下、誦一下,如果說大部經典我沒有辦法,這個師父不怪大家,但是這《佛遺教經》,有人專門印《佛遺教叁經》結緣的大的字體應該有,要不然我們自己打出來旁邊注音來流通,初一、十五,半月、半月乃至于說每天你念一念,事實上就是這樣子,你說《楞嚴經》那太大部了,《法華經》聽起來就頭暈,那麼大部對不對?頭會發暈,這個這麼小本,你再不念就很糟糕,警惕我們自己,所以我們這個僧團《佛遺教叁經》還是要誦,除了誦《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還要誦《佛遺教叁經》,警惕孩子才會乖,才會好管教,《佛遺教叁經》誦下去,佛陀教我們的,那是佛陀教我們的,我當師父的很輕松,我這個師父很輕松、很輕松,因爲佛陀都教好了,老和尚都教好了,我也不必多費神,到現在也沒有哪一個徒弟對我大小聲,沒有,沒有,所以很好教,對不對?就是依法,依法,徒弟有法他就知道要回光返照,來的習氣慢慢的磨練,所以我要告訴徒弟就是僧團的生活它就是真理,一切的事相它就是真理,一切的事相就是真理,僧團的生活真理全部都蘊藏在裏面,你們的忍辱就是在這個地方學,精進就是在這個地方體會,團結合作、組織系統,荷擔如來的家業,統統在這個地方,僧團的力量是很大的。
叁十五頁,[跋語],這個跋語的底下用個括號寫個(後序),後序就是等于寫在文章後面的序文,也就是等于後序,我們說序文就是寫在前面,那這是後序的意思,跋語,跋語的意思就是說附在書籍或者是詩文,詩或者是文章後面的文章,都是用以說明作者寫作經過或者是寫作的內容,也…
《佛遺教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