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P15

  ..續本文上一頁,觀照這個心若起,一動念[本迹俱絕],離文字緣說相什麼無量劫、什麼八相成道,這個都是俱絕,就是不可以用言語去思惟,那麼無人、我一切相當下進入一切法究竟遠離的戲論,[乃非戲論]。

  第六段[又唯貴默然],如果你還執著這個境界,那麼[墮絕言見],墮絕言見就是墮入絕對的境界,但是還講說我見到了絕對的境界,我見到了絕對的境界,那麼還是[仍屬戲論],爲什麼?因爲它本不可說,所以貴默然不可說的,進入第一義9谛,默然不能講是不是?[知四句皆不可說],爲什麼叫做四句呢?四句就是,把筆拿起來,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四句,有就是肯定、無就是否定,亦有亦無就是部分肯定部分否定,非有非無呢?兩者統統否定,非有非無,所以有一句、無第二句,第叁句是亦有亦無,第四句就是非有非無,那麼這四句皆不可說,[有因緣姑亦可得說,說與不說,性自平等],要怎麼說都是平等何以故,空性思想怎麼會有說、不說的東西,[不作二解,不作一解,不作亦一亦二解]。二十八頁,[不作非一非二解,乃非戲論也。以上正宗分竟],正宗分竟。

  二十八頁,[叁 流通分爲四:初勸修流通],就是七分當中的第四天親菩薩作的第四段,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二證決流通],等于第五的顯示立證決定分,[叁斷疑流通],等于七分裏面的第六,分別未立上上正爲斷疑分,[四囑咐流通],等于第七離種種自性清淨無我分,[今初,汝等比丘,于諸功德,常當一心,舍諸放逸,如離怨賊],要常常一心就是攝心的意思,觀照的意思,[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那些都是講佛道,那麼究竟該講的都已經講完了,照這樣修就成佛了,所以說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路佛陀已經告訴我們了,要不要走就要看自己了,我們要是有慚愧心的人,我們要勤而行之,[若于山間,若空澤中],這個澤就是積水的地方,低窪積水的地方,也可以說是水邊叫澤,若空澤中,這個空不是空性的意思,意思就是空曠的地方,如果在空曠的水邊或者低窪的地方有水的地方,[若在樹下,閑處靜室,念所受法],就是要常常正念世尊教我們的法,[勿令忘失],不要忘記了,[常當自勉],要常常勉勵自己,就是說提起我們的覺性,[精進修之,無爲空死,後致有悔],不要等死後我們才來後悔,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我就象一個良醫知道這個病開藥給你們服用,你要不要服用,這不是醫生的過失,這倒是真的,你不吃也沒有辦法,[又如善導,導人善道],引導人向善道,[聞之不行],聽到了而沒有去行,[非導過也],這不是引導的人的過失,聽完後不去做也不是引導的人的過失,[諸功德,指正宗分中共世間法要叁種對治功德,及不共世間法要八種大人功德也],我們再、回憶一下翻開最後一頁,七十八頁回憶一下,回憶一下那個表格,[佛遺教經科判],[初總題],[次別文: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初明共世間法要,二明不共世間法要],共世間法要有叁[初對治邪業法要,二對治止苦法要,叁對治滅煩惱法要],明不共世間法要有八種,那麼流通分有四段,有四段,所以這個表格對照一下,對照一下我們就曉得,翻回來,[“常當一心”者],修行就是要綿綿密密,[依第一義心而修也],什麼叫做第一義?第一義就是中道就是實相,什麼叫實相呢?什麼叫中道呢?天臺宗來講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華嚴宗來講就是一真法界,禅宗來講即心即佛,那麼淨土宗來講當下念念佛,當下即心即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都是第一義谛的思想,所以說這個第一義谛的思想,在每一個角度看的不一樣,也可以講這是真如,[“舍諸放逸,如離怨賊”者,遠離一心相違行也],遠離一心,不能在一心當中好好的下功夫,與一心的功夫互相違背,[“所說利益皆已究竟”者],意思是說佛所說的修行的利益功德相全部已經究竟,要不要修行就看你,佛陀都已經教完了,[無限劑大悲],這個劑就是一個界限,沒有界限的大悲,無論哪一個衆生都是一樣的,[于法無遺吝也],吝就是過失,對這個法一點都不剩下,沒有什麼剩下遺失的地方,過失的地方,對于法一點都不剩下遺漏這個過失,沒有,一點都沒有剩下一些過失,意思就是功德圓滿,無遺吝也就是說沒有留下一些什麼過失,簡單講就是功德圓滿的意思,[此中,雲何修?要怎麼修?謂宜“勤而行之”也],一定要精進修行,沒有精進修行,你沒有辦法達到解脫的地步,[何處修?謂山間、空澤、樹下、閑處靜室也],但是這個要注意,印度佛教會滅就是這些觀念,這些觀念,因爲印度教都是在都市社區、人多的地方,佛陀都教我們要在山間、樹下修行,那個是佛在世,所以六、七百年前,六、七百年前佛教在印度就已經滅了,你都在深山裏面修行,沒有在人群當中,所以這個力量打不進去,力量打不進去,力量打不進去自自然然就被淘汰,所以我是認爲我們佛教因爲時間、空間的不同,根本智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如果沒有走進社會人群當中,做我們應該做的工作跟義務,當然你如果要在茅蓬修行我們也贊歎,但是每一個人都去茅蓬修行佛教就慘了,會很慘,這個佛法會滅在全部大家都住在深山裏面,一定會滅,你打不進來,人家已經利用時間、空間做一切的工作了,當然教徒愈來愈多對不對?教堂蓋得愈大間,佛教沒有,在都市如果要拜個佛都沒有,也沒有正知正見佛教不滅才怪,不滅才怪,所以該出來宏法的時候就義不容辭,所以說進可攻退可守,進可攻就是也可以普度衆生,退可守有時候要去山上靜一下,去山上靜一下,時間、空間不一樣,[何所修?謂“念所受法”也],念我們所接受佛的教化的這個法,[何故修?謂“勿令忘失”也],就是念念觀照,[以何方便修?謂“常當自勉,精進修之”也,若未入真實,皆名空死],你如果沒有進入空性,真實就是已經達到如如不動,破我執才叫做真實,只要你還有一個我的染汙,禅宗講的動念即乖,那就不真實,就是染上意識的狀態就是不真實,我們的真實要清淨心,真如的清淨心才是真實,沒有生死的涅槃境界才叫做真實,所以說你如果還沒有進入生死,沒有解脫生死,[若未入真實,皆名空死],白白的虛度浪費你的光陰跟生命,[若得少爲足,後必有悔],這個要注意,什麼叫做得少爲足?得少爲足就是說你只修了一點點行就覺得已經差不多了,我很行了生死沒有問題了,這樣子不好,那麼這個加起來,若未入真實,皆名空死,若得少爲足,後必有悔加起來等于就是空死而悔,空死而悔有兩種狀況,第一因爲你荒蕪叁業,,荒廢了你的叁業(身、口、意)全部沒有修持,該布施的不布施,該攝心的不攝心,臨命終知道要墮惡道了所以後悔,後悔,第二得少爲足你稍微有一點禅定的功夫,稍微有一點經教都是耍嘴皮,耍嘴皮,有人來講得是頭頭是道,但是沒有人在的時候你煩惱就一大堆,所以未證、謂證,還沒有證就自己覺得很厲害,所以到臨命終就知道因果逃不掉的,因果逃不掉的,簡單講就是說不要到死亡的那個時候,那個刹那我們才來後悔,平常我們就要在事相上在理念上來下手,[悔何及哉!約滅惡拔苦,愈如良醫,約生善與樂,愈如善導],善導,我們出國也要有一位導遊,[佛不負衆生,衆生多負佛耳!]我們都是辜負佛,佛哪有辜負我們?佛陀講叁藏十二部經典的法,要教我們成佛,我們沒有辦法是我們辜負了佛,[可不悲夫!]。

  中間第四行[二證決流通],[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問之],要趕快問,疾就是要趕快的問,有疑問,有疑當問,[毋得懷疑,不求決也],決就是決了,決了或者是決疑,決了就是對義理明白、了解,這個決疑呢?就是解決了疑惑,所以這個決就是解疑,解決了疑惑,或者決了,對義理徹底的明白,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叁唱],唱就是宣說,講了叁次,就像今天師父講的,有沒有疑問?沒有疑問我要入涅槃了;第二、有沒有疑問?沒有疑問我要入涅槃了;再問:有沒有疑問?沒有疑問我要入涅槃了;就是今天的口氣一樣的。叁次的問,[人無問者],大家根基都成熟了沒有人問,[所以者何?衆無疑故]衆人都沒有懷疑,[時阿免樓駝]一個馬再一個犬這個念阿彌陀佛的陀字同音,[觀察衆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月可以讓它熱,日可以讓它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佛說的苦、集、滅、道不可以改變,不可令異,真理就是真理不可以改變,[佛說苦谛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這個是世間的因果,苦谛跟集谛是世間的因果,苦谛的世間的果,集谛是世間的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所以我們如果不種下惡的因,貪、嗔、癡的因,因滅果就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佛教我們滅苦之道這是真道,沒有其他的道可以離苦得樂,簡單講世間的宗教都不能解脫六道輪回的生死,外道頂多是升天如此而已,[世尊!是諸比丘于四谛中,決定無疑],一點都沒有疑惑,大家根基都已成熟,大家都證阿羅漢果了是不是?[如來一代教法,義理雖多,四谛攝盡],苦、集、滅、道攝盡,[以苦集二谛攝盡世間因果],攝盡世間因果,[滅道二谛攝盡出世因果],師父再說一遍,苦谛世間果,世間就是生滅的果,集谛世間的因,就是生滅的因,滅谛出世間的果,就是無爲法的果報,道谛就是無爲的因,也就是出世的因,所以說果、因,果、因兩雙,一個是世間的因果,一個是出世間的因果,所以說攝出世的因果就是滅、道。攝世間的因果就是苦、集。所以苦、集、滅、道攝盡了世間、出世間的因果,[故于四谛懷疑,則一切法鹹皆有疑,苟于四谛無疑則一切法皆得無疑,所以垂滅殷勤叁唱,深顯除四谛外更無余法也,文中有…

《佛遺教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