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观照这个心若起,一动念[本迹俱绝],离文字缘说相什么无量劫、什么八相成道,这个都是俱绝,就是不可以用言语去思惟,那么无人、我一切相当下进入一切法究竟远离的戏论,[乃非戏论]。

  第六段[又唯贵默然],如果你还执著这个境界,那么[堕绝言见],堕绝言见就是堕入绝对的境界,但是还讲说我见到了绝对的境界,我见到了绝对的境界,那么还是[仍属戏论],为什么?因为它本不可说,所以贵默然不可说的,进入第一义9谛,默然不能讲是不是?[知四句皆不可说],为什么叫做四句呢?四句就是,把笔拿起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四句,有就是肯定、无就是否定,亦有亦无就是部分肯定部分否定,非有非无呢?两者统统否定,非有非无,所以有一句、无第二句,第三句是亦有亦无,第四句就是非有非无,那么这四句皆不可说,[有因缘姑亦可得说,说与不说,性自平等],要怎么说都是平等何以故,空性思想怎么会有说、不说的东西,[不作二解,不作一解,不作亦一亦二解]。二十八页,[不作非一非二解,乃非戏论也。以上正宗分竟],正宗分竟。

  二十八页,[三 流通分为四:初劝修流通],就是七分当中的第四天亲菩萨作的第四段,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二证决流通],等于第五的显示立证决定分,[三断疑流通],等于七分里面的第六,分别未立上上正为断疑分,[四嘱咐流通],等于第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今初,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要常常一心就是摄心的意思,观照的意思,[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那些都是讲佛道,那么究竟该讲的都已经讲完了,照这样修就成佛了,所以说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路佛陀已经告诉我们了,要不要走就要看自己了,我们要是有惭愧心的人,我们要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这个泽就是积水的地方,低洼积水的地方,也可以说是水边叫泽,若空泽中,这个空不是空性的意思,意思就是空旷的地方,如果在空旷的水边或者低洼的地方有水的地方,[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就是要常常正念世尊教我们的法,[勿令忘失],不要忘记了,[常当自勉],要常常勉励自己,就是说提起我们的觉性,[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不要等死后我们才来后悔,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我就象一个良医知道这个病开药给你们服用,你要不要服用,这不是医生的过失,这倒是真的,你不吃也没有办法,[又如善导,导人善道],引导人向善道,[闻之不行],听到了而没有去行,[非导过也],这不是引导的人的过失,听完后不去做也不是引导的人的过失,[诸功德,指正宗分中共世间法要三种对治功德,及不共世间法要八种大人功德也],我们再、回忆一下翻开最后一页,七十八页回忆一下,回忆一下那个表格,[佛遗教经科判],[初总题],[次别文: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初明共世间法要,二明不共世间法要],共世间法要有三[初对治邪业法要,二对治止苦法要,三对治灭烦恼法要],明不共世间法要有八种,那么流通分有四段,有四段,所以这个表格对照一下,对照一下我们就晓得,翻回来,[“常当一心”者],修行就是要绵绵密密,[依第一义心而修也],什么叫做第一义?第一义就是中道就是实相,什么叫实相呢?什么叫中道呢?天台宗来讲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华严宗来讲就是一真法界,禅宗来讲即心即佛,那么净土宗来讲当下念念佛,当下即心即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都是第一义谛的思想,所以说这个第一义谛的思想,在每一个角度看的不一样,也可以讲这是真如,[“舍诸放逸,如离怨贼”者,远离一心相违行也],远离一心,不能在一心当中好好的下功夫,与一心的功夫互相违背,[“所说利益皆已究竟”者],意思是说佛所说的修行的利益功德相全部已经究竟,要不要修行就看你,佛陀都已经教完了,[无限剂大悲],这个剂就是一个界限,没有界限的大悲,无论哪一个众生都是一样的,[于法无遗吝也],吝就是过失,对这个法一点都不剩下,没有什么剩下遗失的地方,过失的地方,对于法一点都不剩下遗漏这个过失,没有,一点都没有剩下一些过失,意思就是功德圆满,无遗吝也就是说没有留下一些什么过失,简单讲就是功德圆满的意思,[此中,云何修?要怎么修?谓宜“勤而行之”也],一定要精进修行,没有精进修行,你没有办法达到解脱的地步,[何处修?谓山间、空泽、树下、闲处静室也],但是这个要注意,印度佛教会灭就是这些观念,这些观念,因为印度教都是在都市社区、人多的地方,佛陀都教我们要在山间、树下修行,那个是佛在世,所以六、七百年前,六、七百年前佛教在印度就已经灭了,你都在深山里面修行,没有在人群当中,所以这个力量打不进去,力量打不进去,力量打不进去自自然然就被淘汰,所以我是认为我们佛教因为时间、空间的不同,根本智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如果没有走进社会人群当中,做我们应该做的工作跟义务,当然你如果要在茅蓬修行我们也赞叹,但是每一个人都去茅蓬修行佛教就惨了,会很惨,这个佛法会灭在全部大家都住在深山里面,一定会灭,你打不进来,人家已经利用时间、空间做一切的工作了,当然教徒愈来愈多对不对?教堂盖得愈大间,佛教没有,在都市如果要拜个佛都没有,也没有正知正见佛教不灭才怪,不灭才怪,所以该出来宏法的时候就义不容辞,所以说进可攻退可守,进可攻就是也可以普度众生,退可守有时候要去山上静一下,去山上静一下,时间、空间不一样,[何所修?谓“念所受法”也],念我们所接受佛的教化的这个法,[何故修?谓“勿令忘失”也],就是念念观照,[以何方便修?谓“常当自勉,精进修之”也,若未入真实,皆名空死],你如果没有进入空性,真实就是已经达到如如不动,破我执才叫做真实,只要你还有一个我的染污,禅宗讲的动念即乖,那就不真实,就是染上意识的状态就是不真实,我们的真实要清净心,真如的清净心才是真实,没有生死的涅槃境界才叫做真实,所以说你如果还没有进入生死,没有解脱生死,[若未入真实,皆名空死],白白的虚度浪费你的光阴跟生命,[若得少为足,后必有悔],这个要注意,什么叫做得少为足?得少为足就是说你只修了一点点行就觉得已经差不多了,我很行了生死没有问题了,这样子不好,那么这个加起来,若未入真实,皆名空死,若得少为足,后必有悔加起来等于就是空死而悔,空死而悔有两种状况,第一因为你荒芜三业,,荒废了你的三业(身、口、意)全部没有修持,该布施的不布施,该摄心的不摄心,临命终知道要堕恶道了所以后悔,后悔,第二得少为足你稍微有一点禅定的功夫,稍微有一点经教都是耍嘴皮,耍嘴皮,有人来讲得是头头是道,但是没有人在的时候你烦恼就一大堆,所以未证、谓证,还没有证就自己觉得很厉害,所以到临命终就知道因果逃不掉的,因果逃不掉的,简单讲就是说不要到死亡的那个时候,那个刹那我们才来后悔,平常我们就要在事相上在理念上来下手,[悔何及哉!约灭恶拔苦,愈如良医,约生善与乐,愈如善导],善导,我们出国也要有一位导游,[佛不负众生,众生多负佛耳!]我们都是辜负佛,佛哪有辜负我们?佛陀讲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法,要教我们成佛,我们没有办法是我们辜负了佛,[可不悲夫!]。

  中间第四行[二证决流通],[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要赶快问,疾就是要赶快的问,有疑问,有疑当问,[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决就是决了,决了或者是决疑,决了就是对义理明白、了解,这个决疑呢?就是解决了疑惑,所以这个决就是解疑,解决了疑惑,或者决了,对义理彻底的明白,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唱就是宣说,讲了三次,就像今天师父讲的,有没有疑问?没有疑问我要入涅槃了;第二、有没有疑问?没有疑问我要入涅槃了;再问:有没有疑问?没有疑问我要入涅槃了;就是今天的口气一样的。三次的问,[人无问者],大家根基都成熟了没有人问,[所以者何?众无疑故]众人都没有怀疑,[时阿免楼驼]一个马再一个犬这个念阿弥陀佛的陀字同音,[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月可以让它热,日可以让它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的苦、集、灭、道不可以改变,不可令异,真理就是真理不可以改变,[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这个是世间的因果,苦谛跟集谛是世间的因果,苦谛的世间的果,集谛是世间的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所以我们如果不种下恶的因,贪、嗔、痴的因,因灭果就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佛教我们灭苦之道这是真道,没有其他的道可以离苦得乐,简单讲世间的宗教都不能解脱六道轮回的生死,外道顶多是升天如此而已,[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一点都没有疑惑,大家根基都已成熟,大家都证阿罗汉果了是不是?[如来一代教法,义理虽多,四谛摄尽],苦、集、灭、道摄尽,[以苦集二谛摄尽世间因果],摄尽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摄尽出世因果],师父再说一遍,苦谛世间果,世间就是生灭的果,集谛世间的因,就是生灭的因,灭谛出世间的果,就是无为法的果报,道谛就是无为的因,也就是出世的因,所以说果、因,果、因两双,一个是世间的因果,一个是出世间的因果,所以说摄出世的因果就是灭、道。摄世间的因果就是苦、集。所以苦、集、灭、道摄尽了世间、出世间的因果,[故于四谛怀疑,则一切法咸皆有疑,苟于四谛无疑则一切法皆得无疑,所以垂灭殷勤三唱,深显除四谛外更无余法也,文中有…

《佛遗教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