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要有这智慧断这个集,就是贪、嗔、痴,[如大明灯]大明灯引导我们走入正路,[证灭谛智,犹如良药],这药方开出吃下去。OK病马上好,[修道谛智,犹如利斧]可以斩断一切烦恼,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这个都是很利的斧头,[然实智难证故必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名字位中],在六即佛里面名字,名字即佛当中闻慧增益,[闻慧增益,得入停心],就五停心观,五停心观这个我们在“天台教观网宗”都讲过了,五停心观就是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数这个呼吸,这个都讲过了,观一切法皆是不净那么一切恩怨要用慈悲,执著这个世间要观缘起,业障深重的人要观念佛,散乱心重的人要数息,这些都有讲过了,[别总相念]别相念跟总相念这个也讲过了,别相念师父这旁有资料读给你们听听,别相念又作别相念处,就是多加一个处,分别这个受,为什么别呢?分四个角度来说观身、观受、观心、观法,怎么观呢?观身不净,观身不净第一观,观受:观受这个感受是苦的,观心,观心是无常,观法,观法是无我,以此四观来对治众生的执著于这个世间,为什么要观不净观呢?他认为清净,为什么观受是苦呢?他认为快乐,为什么观心是无常?他认为是常,观法无我,他认为是我,所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治众生执着,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每一个众生都认为这个世间是永久的,世间是快乐的,世间有我、世间是清净的,结果讲起来都颠倒,这个就是由五停心观,进而继续修行的位,继续修行的位,更进修一直到总相念,继续修行的位,更进修一直到总相念,总相念就是说观一种统统具足什么叫观一种统统具足呢?观身,身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必再说,观受,受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什么观心?心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什么叫法呢?无常、苦、空、无我,这个叫做总相念,总相念,观一种四种法统统具足,这个我们简单讲一下,这都有讲过了,停心别总相念这是名字位,[观行位中,思慧增益,得入暖顶忍世第一法] ,暖顶忍世第一暖犹如这个热气有一点热气,顶就像出顶,忍最后一刹那,世第一呢,最顶端的世间的最高,就是接近无漏,世第一就是接近无漏的意思,[相似位中,修慧增益],修慧来求增益,[得见四圣谛理发无漏实慧,证四道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因中三慧]闻。思修,[未具天眼],什么叫天眼呢?因为修禅定所得到的眼,这叫做天眼,你如果得到这个天眼,无论远的、近的,无论前面、后面,内、外、晚上、白天,你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有天眼的人不必点灯,不必点灯,有天眼的人不必点灯,他晚上走路不会跌倒,到乡下去不会踩到牛粪,他这样走,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了,这个没有那么简单,再来[慧解脱人],这个要稍微讲一下,什么叫做慧解脱呢?慧解脱就是由无漏的智慧力量来断除烦恼,而得到解脱的阿罗汉,这是对俱解脱的阿罗汉来说的,什么叫做俱解脱?俱解脱就定慧统统有,叫做俱解脱的阿罗汉,俱解脱就是一个人再一个工具的具,俱解脱一个人部再一个工具的具,俱解脱就是定慧同时俱足的阿罗汉, 那么慧解脱呢?偏向智慧的观照的阿罗汉,两种都是阿罗汉,所以慧解脱是对俱解脱来讲的,那是阿罗汉之一,可以说是七圣之一,九无学之一,九种无学之一,所以俱解脱这是指他由定慧的力量断除烦恼,那么慧解脱呢?他没有得到灭尽定,没有得到灭尽定,我们常常讲灭尽定、灭尽定就是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最后这个是由定力慢慢增强断烦恼出三界,可是慧解脱不是,慧解脱仅凭慧的力量断除烦恼障而解脱之阿罗汉,叫做慧解脱的人,慧解脱是相对俱解脱的角度来说的,俱解脱定慧均等的阿罗汉,慧解脱偏于慧断烦恼 的阿罗汉,这样大家都清楚了,[亦无天眼],亦无天眼,[然皆四谛分明,不堕邪见,则是明见人矣!][且约藏教义解如此,通教例知],这是藏、通、别、圆,这是举例天台的思想,藏、通、别、圆,通教都是这样子,通教例知[以是三乘共方便故],共方便,再来[八毕竟功德],正宗分的最后一段,再来要接流通分,[汝等比丘,种种戏论],这个戏论层次很广,修行人,凡夫对修行人,凡夫是戏论,修行人对初果,开始修行人是戏论,乃至四果对三果,三果是戏论,菩萨对罗汉,罗汉是戏论,佛对菩萨,菩萨是戏论,所以这个戏论不是指世间游戏的言论,不是这个意思,简单指意思就是说,错误而没有意义的言论,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没有意义的言论,方便是作这么样子意思 ,戏论有两种这个要写起来,戏论有两种没有几个字,第一于真实理生戏论,第二于世间事生戏论,先讲第一个,戏论有两种于真实理生戏论,就是说我们大家都要修行,听到真理,但是只要它是没有究竟的,统统是真实理的戏论,譬如说他只知道空,他不懂得不空的道理,空就是戏论,他知道不空,但是不知道中道的思想,不空就是戏论,就是这样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于真实理生戏论,真实理就是究竟的佛道的真理,第二叫做于世间的事相生戏论,世间的事情本来就是缘生无性的东西,因缘生、缘起无自性的东西 ,你再怎么样讨论,你再怎么样执着,它就是一种烦恼跟负担,讲愈多话不一定比讲愈少话的人更有修行,讲愈多话的人不一定比讲愈少话的人更快乐,为什么呢?讲愈多冲突愈多,冲突愈多,于世间的事生戏论,世间本无实体可得,哪有什么真理、什么追求,或者哪有什么真正的快乐,没有都是戏论,简单讲不能让你彻底觉悟的统统叫做戏论,这一句话直接讲就是这样子,二十七页,八毕竟功德这个地方,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有戏论我们心就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上来七种功德,皆是长养方便功德,此示自性远离,非对治法],自性远离就是自性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我们不需要对治它,本性本来就没有戏论的东西 ,它见真实谛的东西,哪有什么戏论,[故名毕竟功德也,真如涅槃,本性清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用说的说不出一个所以然,用想的也让你想不到,[本非戏论所行境界,要戏论故,达寂灭论],注意!寂灭是很快乐的,你的内心不起心、不动念,那一种乐实在就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到的,用看电影、用看闭路的吃什么可以享受比较的,寂灭乐,无诤,内在无诤最快乐的人,就是没有事情,无为法,寂灭的快乐,[初果得实智慧,见四圣谛,分别数以虽已永断,而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皆是无始名言戏论熏习所成,令心扰乱,不契真常,是故当急舍离戏论,乃得涅槃寂灭之乐,言“善灭”者,即以所得四谛实慧重虑缘真],再一次来缘真,[数数观察,净除业识种现令其究竟不生也,此亦且约三藏义解,三藏义解,若开显者],开显就是把它更显示出来的道理,三藏义解呢?这是三藏法教数里面,此也就是这个三藏义解,就是三藏法数,表示我们讲佛学大辞典,若开显者,要把它展开来讲的话,要分好几段落,诸位要开始标号了,把笔拿起来,看第一段,第一段戏论,[真居事外]真就是空,把那个空远远的抛在事相的外面,[仍是戏论],仍是戏论,所以阿罗汉他说要修行,要修行他就走开,走开,他修观空不敢靠近世俗,所以跑到深山里面寂静处打坐,要断烦恼,所以真居事外这个是指阿罗汉乃至小乘人所修的,真居事外,事就是缘起,以为空,可以远离这个缘起之外的,因为他不敢来缘起法里面,怕被迷惑了,仍是戏论,如果是一个真修行人,[即事恒真],即事就是缘起,恒真就是性空,没有什么好谈论的,当体就是,[乃非戏论],这才不是戏论,这才不是戏论,这第一段的戏论,第二段底下“又”标二,第二段的戏论要标号,[又即空不具,仍是戏论],这个具就是完备、具足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事相如果不懂得当体即空这个就是戏论 ,即空不具,我们现在把它调过来,念得更清楚,不具即空的道理,如果你没有具备着当体即空的思想,这一切都是戏论,叫做即空不具,即空,当体即空不具,如果没有具备当体即空,所以说这个如果,把它调到前面去意思更清楚,不具备当体即空的道理加两个字,把这两个字颠倒,然后中间加两个字“当体”,不是意思就出来了吗?不具备当体即空,仍是戏论,还是戏论,简单讲一切烦恼起来当下就要摆平它不能等待,当下就要摆平它,再来[中道不空]不空那当然是具足一切了,[乃非戏论],中道是不空意思就是说不能否认事相,不能否认缘起这才不是戏论,再来第三段[又离边立中],离了这个两边空有立一个中道,这[乃是戏论],简单讲你要懂得什么叫中道,即空即有就是中道,[即边]这个边就是空有两边,不管你站在空,空当下就是中道,站在有,有当下就是中道,其实中道就是空、有当下就是,不可以离开空讲中,不可以离开有来讲中,这样就即边即中,这样才[乃非戏论],这是第三段不是戏论,再来第四段[又对权明实,乃带戏论],我们对这个权智了解方便法来说实智空的智慧,这个是戏论,我们要了解要[开权显实]开一切的方便当下就是究竟,[无粗非妙],没有一样粗糙的事相不是当体就是妙用现前的实相的道理,就是无粗非妙,没有一样粗糙的方便法不是究竟义的实相的妙殊胜的妙理这才[乃非戏论]。
再来第五段,第五段编号五,[又说权说实,说本说迹],还好我们有讲过《法化经》,所以一看到这个我们马上就知道了,又说权说实,说本,本就是无量劫,说迹,迹就是佛陀八相成道在印度八相成道,说本就是无量亿劫来,说无量亿劫也好,说八相成道也好[亦皆戏论],为什么呢?如果我们[观心若起]…
《佛遗教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