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就是凡夫,你的正念跟你的习气打仗。
佛遗教经7
[乃至出生种种三昧也心既在定,则如杲日当空],这个杲字就是光明、明亮的意思,[明照万象故即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言精勤者,对治三种懈怠:一精勤修习节量食卧,调出入息],息就是呼吸,你要精进要知道吃饭刚刚好就好,睡也要刚刚好,不要十二点睡早上八点起床,足足睡了八个小时,睡八个小时,在我们讲堂我知道很多人都差不多睡四五个小时而已,很少人睡超过六个小时的,在我们讲堂的这些居士,师父真的很赞叹诸位很少人睡超过六个小时,有的被赞叹得很高兴,所以说我们饮食节量睡眠也要刚刚好,调呼吸出入息[对治不安稳懈怠],不安稳,吃得过饱、睡得太多,你想想看这怎么修行呢?这怎么能够修行呢?对治不安稳,你吃得过饱又睡得太久你看那要修什么行呢?
[二精勤修习觉知诸定有通慧功德能尽苦源],我们如果没有智慧,绝对不能离苦得乐,诸位要记住,在《俱舍论》里面讲或者是唯识学里面讲,它都有一种慧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这个慧解脱阿罗汉他没有神通,但是他可以断烦恼,这个慧很厉害的般若的智慧非常厉害的,定解脱的阿罗汉他有得大神通,就象目犍连,他是由定而得到大阿罗汉,佛陀当时在世时因为听到马上证四果,但是他不是由定进入慧,他不是他直接就断烦恼,所以说他没有什么神通但是他证阿罗汉果,慧解脱的阿罗汉,所以慧解脱阿罗汉他没有神通但是烦恼不生,这个很厉害,因此我们也不一定要有神通,不一定要有神通一定要有智慧,一定要有智慧,觉知诸定,有通慧功德,[能尽苦源及能成就大希有事],为什么大希有事?[对治无味懈怠],什么叫做无味呢?无味就是没有意义,毫无意义的一种怎么样?懈怠,简单讲无味就是无聊,无聊,我现在无聊,我常常想世间人讲这一句实在是很伟大,为什么很伟大?愚痴到家的伟大,修行人哪有什么无聊的,我说:你昨天在干什么?很无聊,整天在家里也不知道要干什么,真的世间人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说修行者他就不晓得什么是无聊,他一天就《弥陀经》几部,《无量寿经》几部,《金刚经》几部念佛多少都订满了,他怎么会有时间无聊,怎么可能,以师父今天来讲的话,除了我有公事以外,要不然今天来讲的话,一天要看书、念佛的时间都要超过十几个小时,还要自己用功的,还要自己用功的,没有什么无聊的,我从来没有听过修行人高僧大德说:我今天很无聊不知要干什么?听到高僧大德喊说很无聊,对不对?所以我们在家居士喊说很无聊,那个人也差不多了,很无聊、很空虚、很无味,对不对他不懂得人生精进都来不及哪有时间无聊,要有般若的智慧你才能离苦得乐。
[三精勤修习观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恶趣苦],加上阿修罗就是四恶趣,[我未能离],就是而我尚未能离这个四恶趣,我未能离就是而我今天还不能离开四恶道,[对治不知恐怖懈怠],你从来没有念生死苦,你怎么会恐怖?你从来没有念三途之苦,你怎么会恐怖呢?不会,不会,有空就闲聊、有空就游玩,要不然就狐群狗党对不对?也不知恐怖,还不知道要赶快生死在呼吸之间,[由修习此三对治已心则不散],不散乱这样到最后[无所对治],无所对治在旁边写四个字叫“能所双亡”,[便能发无漏慧],无所对治就是能所双亡,简单讲就是六根清净位,六根清净就是六根面对六境统统完全化作无上的知觉,就是根本智,无所对治那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就不须要对治什么了,因为他得到空性的思想,便能发无漏的智慧,[断惑证果也,举喻合法,在文易知],这样很容易了解,下面[七智慧功德,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如果有智慧的人,他绝对不会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常常观照,我告诉诸位,说我们自己就好,一天到晚看自己就好,我们省察对众生的态度一定要慈悲,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其实佛陀早就告诉我们解脱的道理就是这样,我告诉诸位四十二章经你能够读完,读完贯澈融会贯通你就不得了了,我告诉你你整部大藏经可以放在旁边了,真的,你如果这一本《佛遗教三经》,你真的读完懂得观照这一本就够了,用不完了,很知足、无贪、精进你想想看,你是不是六度都具足,懂得布施能得解脱,再来[若不尔者,既非道人],非道人就是心无智慧,有道当然有智慧的人就是道对不对?非道人就是怎么样?心没有智慧,对不对心无智慧故,所以说非道人,不是出家众不是有智慧的人,[又非白衣],为什么非白衣呢?形已削髯,削掉头发又已经披上三衣,袈裟又非白衣,他剃度又穿上袈裟,[无所名也]都不知道要叫你什么名?既不是修行的人又不是白衣,到底你要安什么名字呢?[实智慧者]有智慧的人,[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这是比喻生老病死的大海要靠船,无明黑暗要靠明灯一切的病要靠良药,[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斧头,要利斧,斧头,[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要用闻思修增加自己的利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无天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所以这个智慧很重要。
二十六,第二十六页,[若有智慧,则无贪著,是标实慧离障功德],实慧可以离开一切的障碍,[谓远离真实义处障]真实义,真实义就是理障,真实义处就是理上来说,[及世间事处障故]这个是指事障,真实义处就是指理障,世间事处障就是事障,事相上的障碍,事相的障碍,[由断迷理无明] 迷理当然就是指我们所讲的见惑,迷理就是,注意听,迷于四谛的真理的烦恼叫做迷理,四谛的真理,不晓得, 世间为苦、集、灭、道的真理,迷理无明,[故六七二识,不贪著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我法]见分又作能取分,这是指诸识能缘的作用,是为认识事物的主体,也就是能照知所缘的境界照知相分,相分就是我们认识的对象,能照知所缘的境界的主体的作用这叫做见分,再讲一遍,见分又作能取分,这是指诸识之能缘作用为认识事物的主体,也就是能照知所缘的境界所缘的境界就是相分,我们认识的对象,所以能够照知所缘的境界的主体作用就是见分,这个我们唯识学都讲过了,以为我法[是名远离真实义处障,由断迷事无明],迷事这是指思惑那么就是迷事相,为什么迷事相呢?就是指思惑,为什么指迷事呢?因为境界现前习气难断,你就知道事相磨练是很必要的,狠有必要的,你只有在理论上知道真理没有用,所以为什么说一个修行人一定要在团体上磨练,这样你才有事相可磨练,我自己一个出家众跑到深山里面去修行,道理也不懂也没有团体可磨练以后出来变成一个怪人,怪人,由断迷事无明,迷事无明[故前六识不于六尘境界而生贪著,是名远离世间事处障也],[常自省察]省察就是察知事理二障,不要使它障碍而生起,不要使它障碍生起,常自省察,好好观察、观察什么是事障?什么是理障?[不令有失] 不令有失就是不要让它有失,不要让它失去观照的力量,[是总勖]勖就是勉励的意思,[是总勖增益闻思修慧]闻:闻三藏十二部经典的道理。思:思惟这个道理,修就是实际如法去修行,实际产生智慧,[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谓要三慧,得证实智慧也],这个要讲实智慧,你们要稍微简单作一下笔记,实智慧又称为根本智,又称为根本智,根本智,注意听,实智慧又称为根本智,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称为如理智,又称为实智,又称为真智,又称为无分别智之一,再讲一遍,什么叫做实智慧呢?表示证悟到空性的智慧叫做实智慧,实智慧又叫做根本智,又叫做根本无分别智,又叫做如理智,又叫做实智,又叫做真智,这是无分别智之一,相对于后面叫做后得智,后得智,实智就是后得智的意思,对立的,后得智就是依体起用的俗智,不坏事相的智慧叫做后得智,乃是诸智的根本,这个实智慧就是诸智的根本,因为它是合于真如的妙理平等的意思,所以说实智慧其实就是妙理、平等、无差别、无分别,这是于摄大乘论释卷八中称此智乃为正证之慧,正确的正,证明的证两个正连在一起,正证之慧,正证之慧,意思是说没有证偏了,不是狂慧,你有实智慧你就远离各种的推求考察之行解,你不会在文字假相里面作用,因为你已经得到无分别的智用,随缘显现都了知一切法空性进入空就是无生的境界,但是这个智可以任运照会一切的缘起,所以说见缘起即见道就是这个道理。它可以运用在一切缘起法里面,契会真理,故为正证之慧,所以因为这个智慧是正体不是化用的,所以又以实智慧为智,此智为智之正体,意思是说这个根本智就是智慧的正体,就是正体而非化用,不是化用的,所以又称为正体智,正体智,正体的智慧,所以是十波罗蜜当中的般若波罗蜜,所以你们在实智慧旁边写个“般若波罗蜜”,实智慧就是般若的意思,空的意思,再来[增益三慧以证实慧乃名道人],证入空的实相、般若的智慧这才可以叫做道人,[未曾出家,乃名白衣,今既出家,又无四慧],注意听,什么是四种智慧呢?闻、思、修加上实智慧,实智慧就是正智,你也可以讲因为闻慧、思慧、修慧还没有达到正,所以可以讲闻、思、修、正四种智慧,可以这么说,正证之慧,因为他证到果位断烦恼的智慧,所以四就是闻、思、修加上正,正证的智慧,那么就是四慧了,又无四慧,[进退咸失],进退统统失,[故无所名也,次以四喻,喻实智慧,见苦谛智,如坚牢船],我们见到苦谛这个智慧,意思就是用智慧观照了解一切法皆是苦,这个就是苦谛的智慧,如坚牢的船,坚牢的船,我们一定要解脱,乘着这条船,因为有智慧观照一切法皆苦,我们一定要出离心坐着这条坚牢的船,就可以渡生死的苦海,意思是说你要修行,就要承认这个世间是苦的,你一定要承认这个世间是苦的,[断集谛智]…
《佛遗教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