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忙地把它折服,无令放逸。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丧就是损害。损害人家好的事情。你如果放纵这颗心,会损害我们的法身慧命。又会损害一切众生好的东西。
[制之一处,]我们控制起来专注于我们的一心。把这颗心制在一处,就是一心,
[无事不办。]我们要了解它是万法唯心的意思。我们的心如果安住在空性的思想,一心的三昧来讲,百千的三昧都会成就,我们的神通光明就全部会具足。所以不管是小乘或者是大乘,或者是禅宗,我们的修持法就是观心法门。就是要观照我们这颗心。所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如果要专心用功读书,大学的联考就没有困难。譬如我们今天的大学来讲,就比较好考了,我们那时候考大学一百个中二十个、十九个,升学率百分之十九、二十%,现在的升学率百分之四十五乃至四十七,除非你不读书大学就考不上。你有心要读,只要头脑不要太差劲,真正有用功照说应该会考上,两个考中一个。所以说联考也是一样,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我们肯读肯用功我们就会考上。修行也是这样子要专心要观照,
[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所以,我才跟诸位讲,要降伏我们这一颗心,然后随缘度众生。如果不能够随缘度众生,要把降伏我们的心,列为首要的工作。度众生宁可放在后面。能够同时当然这是功夫够的人。因为我们这颗心是每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紧跟着的,随时随地我们如果失去观照,我们的烦恼就上来。我们如果想要活得很快乐、很超越,那么这颗心的降伏比什么都重要。应如是降伏是心,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记住无一切相,折服我们的心。
(五根是色法,顽钝无知,依心而转,故皆以心为主。所以欲制五根,莫如制心。言“好制心”者,应如此心有三种三昧相,有三种障法:一者,心性差别障,能障无二念三昧;二者,轻动不调障,能障调柔不动三昧;三者,失诸功德障,能障起多功德三昧。文中“心之可畏”等,先明心性差别障。贪分烦恼吸噬善根,过于毒蛇;嗔分烦恼吞害善根,过于恶兽;痴分烦恼损灭善根,过于怨贼;等分烦恼焚烧善根,过于大火越逸。故云“未足喻也”。次“譬如有人”下,明轻动不调障。“蜜器”,喻五根受五尘乐。“动转轻躁”,喻转识随逐诸根,念念不定。“但观于蜜”,喻六识唯缘现世六尘。“不见深坑”,喻不知未来障碍。(障碍有二种:一生处障碍:二修一切行时,困苦不能成就障碍。)“狂象无钩”,喻心无三昧法所制。“猿猴得树”,喻心缘六尘境生染。故当急挫,令入调柔不动三昧也。次“纵此心者,丧人善事”,明失诸功德障。次“制之一处”句,示无二念三昧相;“无事不办”句,示起多功德三昧相;“精进折伏汝心”句,示调柔不动三昧相。)
[五根是色法,顽钝无知,依心而转,故皆以心为主。]所以讲到最后也是心法。我们今天就是因为愚痴,我们如果了解这颗心,我们就会很精进了。愚痴的人真凄惨。我举一个例子来讲,我们就会很清楚我的比喻。愚痴是很可怕的东西。 譬如说我们饲养猪或是饲养鸡,乡下养猪、养鸡,这猪你把食物拿去喂它,它吃得很高兴,互相争食,这只猪,如果有智慧,知道你喂它就是要杀它,你的饲料一拿去没有半只敢来吃,我一长大生命就不保了,它会吃得那么高兴吗?猪就是没有智慧,不知道你喂它就是要杀它,它才拼命地吃,吃得肥肥的,对不对?猪就是愚痴才这么可怕。对猪来讲,你在高速公路开车的时候,前面一辆载猪的车子,你如果看到载整车的猪,那些猪在上面还会打架,它不知道载到那边就要被宰杀了。在上面还会打架?有什么好计较的?如果甲的猪跟乙的猪两只都很有智慧,两者在打架,甲的猪说,我们等一下就要被宰杀了,我看我们不要再打架了,第二只就说,这样也对,开始烦恼了。
养鸡也是一样。(58:07)
咯、咯、咯……再远它都跑来,那只鸡如果知道,你喂它就果杀它,我的吗!翅膀拍一拍,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对不对?很简单的比喻,我们人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五欲六尘要我们造恶业的时候,跟饲养猪、鸡是一样的,只是我们不能看到来世而已,对不对?不能看到来世而已!跟猪、鸡没有什么不一样,都一样!对不对?所以说,智慧最重要,智慧最重要!没有智慧你就会很惨。五根是色法,顽钝无知,依心而转,故皆以心为主。
[所以欲制五根,莫如制心。]所以,我们要制这颗心,要常常观照。
[言“好制心”者,应如此心有三种三昧相,有三种障法:一者,心性差别障,]心性是站在[一]体的角度来说,心性差别障。
[能障无二念]无二就是一念,无二念就是一心[三昧;]
这是站在本体的空性的角度来说的三昧。会障碍我们的一心清净的三昧。无二念简单讲就是实相的意思。进入同时不生不灭的境界,不生不灭就是无二念。站在体上的三昧的角度来说,所以会障碍我们心性的差别。
[二者,轻动不调障,]轻或者是起心动念这个动静的动不调,轻的时候、重的时候,这念头调整不好,简单讲[能障碍调柔不动三昧;]这个调柔就是忍辱的意思。我们的心如果有柔软心,我们的忍辱,那么第一义谛的空相就接近了。这调柔就是相。站在相的角度来说的三昧,调柔不动,一个人的心温柔、忍辱心,外相看起来就非常的柔软,非常的温柔,他看起来不会很强悍,很温柔调和。调柔不动是站在相的角度来说。(1:16)是调柔不动的相的一种三昧。你看到他就是很柔和,
[三者,失诸功德障,能障起多功德三昧。]那么这个是站在用妙用的角度的三昧来说。起妙用。我们如果一念清净心所起的也都是清净的妙用功能,本性就具足妙用功德。所以这三种三昧站在体上来讲是无二念,站在相的说法是忍辱的相,调柔不动。站在用的话,是起诸功德妙用现前。体、相、用的角度来说,
[文中“心之可畏”等,先明心性差别障。]心性的差别的障碍是什么?我们说贪、嗔、痴三个角度跟等分的角度来讲,
[贪分烦恼吸噬善根,]这个噬就是吞食,烦恼吸噬即吞食我们的善根,
[过于毒蛇;]超过毒蛇。我们有烦恼在的话,我们的善根都会被烦恼吞食了。所以如果有贪念所有的烦恼就跑出来,
[嗔分烦恼吞害善根,过于恶兽;]我们如果常常动怒、嗔恨、愤恨,这个都是嗔的一种,烦恼会吞害我们的善根,超过恶兽。愚痴呢?
[痴分烦恼损灭善根,过于怨贼;]等分的意思就是说贪、嗔、痴统统有交互的存在,
[等分烦恼焚烧善根,过于大火越逸。]越逸就是飞杨、扩散,火在烧速度是很快的,火势凶猛波及非常的遥远,
[故云“未足喻也”。]这样子就不用比喻了。没有办法比喻。
[次“譬如有人”下,明轻动不调障。]调柔不好的障碍,
[“蜜器”,喻五根受五尘乐。]不知道生死无常在后面等我们,
[“动转轻躁”,]这个动转就是说诸根的意思。转动的很厉害,非常的快速。
[喻转识随逐诸根,]六识藉着六根攀缘六尘,
[念念不定。“但观于蜜”,]但观于密就是只看眼前就像一个人眼睛生了白膜,庶到眼睛看不清楚东西,看到什么?看到前面一点点的距离,但观于密,[喻六识唯缘现世六尘。]现世六尘就是恶因,他也不管来世如何。今朝有酒今日醉,如果说:来世要注意,谁看到?来世谁看到了?佛所说的圣言量他也不管,对不对?没有人看到。
[“不见深坑”,喻不知未来障碍。]
[(障碍有二种:一生处障碍:二修一切行时,困苦不能成就障碍。)]
你出世的地方,如果是坏的地方就很糟糕;你要修行的时候,处处障碍我们。我们一说要修行障碍就来,要不然就是很穷,穷到没有三餐可吃,很想来听经闻法,但是没有工作没有三餐可吃,不能修行,要不然我们要听经闻法,回到家里先生不高兴,要不然如果要听录音带,就得偷偷摸摸到处藏,
如果要修行,因苦障碍就来,不能成就。
[“狂象无钩”,喻心无三昧法所制。]
[“猿猴得树”,喻心缘六尘境生染。故当急挫,]赶快拉回来。
[令入调柔不动三昧也。次“纵此心者,丧人善事”,]放纵我们这颗心,会损害这个善事,
[明失诸功德障。次“制之一处”句,示无二念三昧相;]无二念就是一心。
[“无事不办”句,]所包括的是很大。我们如果了解万法唯心,我们的心专一,百千的三昧才会神通光明,所以你不要让他起心动念,应立即制止能所对立,这样子我们事情就好办了,专心无不具足。你如果没有能所对立,应念化为无上知觉,根尘脱落,摆脱六根,摆脱六根的束缚,所以念念消归自性,每一个念头都知道没有能所。根尘是虚妄的生、虚妄的灭,没有能、没有所,就消归自性。清净的自性如是,马上顿见,顿见到我们清净的自性。
[示起多功德三昧相;“精进折伏汝心”句,示调柔不动三昧相。] 无事不办就是起多功德的三昧相。精进折伏汝心,所以调柔不动三昧。所以简单讲修行就是观之又观、观之又观,由加行道进入无间道,由无间道进入证果的断烦恼。简单讲修行第一个先观心,使它能够见到消息,就像钻木取火,不能碰到烟就停止,应继续钻木取火,应继续钻木取火……,观照再观照、再观照、再观照……。务令心使它二六时中,包括你在睡梦都在定中,那时候功夫就来了,就是真正的功夫了。我们现在用这个散乱心当然见不到佛性的法身,又不开悟,对不对?所以你真的要精进,要懂得调柔身心使它进入状况,饮食要知足,念头要以正见,修行最重要一定要有三个步骤。第一、要有正见;第二要正思维;第三叫正精进。为什么?你要闻法就是正见,正思维自觉的作用,自己觉性的作用,正精进呢?不眠不休的调适自己的念头,不眠不休地一直调整自己的念头。什么叫做修行?修正自己的观念,如何修正自己的观念?就是习气跟正法打仗,打赢了你是圣人,打输了…
《佛遗教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