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忙地把它折服,無令放逸。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喪就是損害。損害人家好的事情。你如果放縱這顆心,會損害我們的法身慧命。又會損害一切衆生好的東西。

  [製之一處,]我們控製起來專注于我們的一心。把這顆心製在一處,就是一心,

  [無事不辦。]我們要了解它是萬法唯心的意思。我們的心如果安住在空性的思想,一心的叁昧來講,百千的叁昧都會成就,我們的神通光明就全部會具足。所以不管是小乘或者是大乘,或者是禅宗,我們的修持法就是觀心法門。就是要觀照我們這顆心。所以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如果要專心用功讀書,大學的聯考就沒有困難。譬如我們今天的大學來講,就比較好考了,我們那時候考大學一百個中二十個、十九個,升學率百分之十九、二十%,現在的升學率百分之四十五乃至四十七,除非你不讀書大學就考不上。你有心要讀,只要頭腦不要太差勁,真正有用功照說應該會考上,兩個考中一個。所以說聯考也是一樣,製之一處,無事不辦。我們肯讀肯用功我們就會考上。修行也是這樣子要專心要觀照,

  [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所以,我才跟諸位講,要降伏我們這一顆心,然後隨緣度衆生。如果不能夠隨緣度衆生,要把降伏我們的心,列爲首要的工作。度衆生甯可放在後面。能夠同時當然這是功夫夠的人。因爲我們這顆心是每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緊跟著的,隨時隨地我們如果失去觀照,我們的煩惱就上來。我們如果想要活得很快樂、很超越,那麼這顆心的降伏比什麼都重要。應如是降伏是心,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要記住無一切相,折服我們的心。

  (五根是色法,頑鈍無知,依心而轉,故皆以心爲主。所以欲製五根,莫如製心。言“好製心”者,應如此心有叁種叁昧相,有叁種障法:一者,心性差別障,能障無二念叁昧;二者,輕動不調障,能障調柔不動叁昧;叁者,失諸功德障,能障起多功德叁昧。文中“心之可畏”等,先明心性差別障。貪分煩惱吸噬善根,過于毒蛇;嗔分煩惱吞害善根,過于惡獸;癡分煩惱損滅善根,過于怨賊;等分煩惱焚燒善根,過于大火越逸。故雲“未足喻也”。次“譬如有人”下,明輕動不調障。“蜜器”,喻五根受五塵樂。“動轉輕躁”,喻轉識隨逐諸根,念念不定。“但觀于蜜”,喻六識唯緣現世六塵。“不見深坑”,喻不知未來障礙。(障礙有二種:一生處障礙:二修一切行時,困苦不能成就障礙。)“狂象無鈎”,喻心無叁昧法所製。“猿猴得樹”,喻心緣六塵境生染。故當急挫,令入調柔不動叁昧也。次“縱此心者,喪人善事”,明失諸功德障。次“製之一處”句,示無二念叁昧相;“無事不辦”句,示起多功德叁昧相;“精進折伏汝心”句,示調柔不動叁昧相。)

  [五根是色法,頑鈍無知,依心而轉,故皆以心爲主。]所以講到最後也是心法。我們今天就是因爲愚癡,我們如果了解這顆心,我們就會很精進了。愚癡的人真淒慘。我舉一個例子來講,我們就會很清楚我的比喻。愚癡是很可怕的東西。 譬如說我們飼養豬或是飼養雞,鄉下養豬、養雞,這豬你把食物拿去喂它,它吃得很高興,互相爭食,這只豬,如果有智慧,知道你喂它就是要殺它,你的飼料一拿去沒有半只敢來吃,我一長大生命就不保了,它會吃得那麼高興嗎?豬就是沒有智慧,不知道你喂它就是要殺它,它才拼命地吃,吃得肥肥的,對不對?豬就是愚癡才這麼可怕。對豬來講,你在高速公路開車的時候,前面一輛載豬的車子,你如果看到載整車的豬,那些豬在上面還會打架,它不知道載到那邊就要被宰殺了。在上面還會打架?有什麼好計較的?如果甲的豬跟乙的豬兩只都很有智慧,兩者在打架,甲的豬說,我們等一下就要被宰殺了,我看我們不要再打架了,第二只就說,這樣也對,開始煩惱了。

  養雞也是一樣。(58:07)

  咯、咯、咯……再遠它都跑來,那只雞如果知道,你喂它就果殺它,我的嗎!翅膀拍一拍,不知道飛到哪兒去了。對不對?很簡單的比喻,我們人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五欲六塵要我們造惡業的時候,跟飼養豬、雞是一樣的,只是我們不能看到來世而已,對不對?不能看到來世而已!跟豬、雞沒有什麼不一樣,都一樣!對不對?所以說,智慧最重要,智慧最重要!沒有智慧你就會很慘。五根是色法,頑鈍無知,依心而轉,故皆以心爲主。

  [所以欲製五根,莫如製心。]所以,我們要製這顆心,要常常觀照。

  [言“好製心”者,應如此心有叁種叁昧相,有叁種障法:一者,心性差別障,]心性是站在[一]體的角度來說,心性差別障。

  [能障無二念]無二就是一念,無二念就是一心[叁昧;]

  這是站在本體的空性的角度來說的叁昧。會障礙我們的一心清淨的叁昧。無二念簡單講就是實相的意思。進入同時不生不滅的境界,不生不滅就是無二念。站在體上的叁昧的角度來說,所以會障礙我們心性的差別。

  [二者,輕動不調障,]輕或者是起心動念這個動靜的動不調,輕的時候、重的時候,這念頭調整不好,簡單講[能障礙調柔不動叁昧;]這個調柔就是忍辱的意思。我們的心如果有柔軟心,我們的忍辱,那麼第一義谛的空相就接近了。這調柔就是相。站在相的角度來說的叁昧,調柔不動,一個人的心溫柔、忍辱心,外相看起來就非常的柔軟,非常的溫柔,他看起來不會很強悍,很溫柔調和。調柔不動是站在相的角度來說。(1:16)是調柔不動的相的一種叁昧。你看到他就是很柔和,

  [叁者,失諸功德障,能障起多功德叁昧。]那麼這個是站在用妙用的角度的叁昧來說。起妙用。我們如果一念清淨心所起的也都是清淨的妙用功能,本性就具足妙用功德。所以這叁種叁昧站在體上來講是無二念,站在相的說法是忍辱的相,調柔不動。站在用的話,是起諸功德妙用現前。體、相、用的角度來說,

  [文中“心之可畏”等,先明心性差別障。]心性的差別的障礙是什麼?我們說貪、嗔、癡叁個角度跟等分的角度來講,

  [貪分煩惱吸噬善根,]這個噬就是吞食,煩惱吸噬即吞食我們的善根,

  [過于毒蛇;]超過毒蛇。我們有煩惱在的話,我們的善根都會被煩惱吞食了。所以如果有貪念所有的煩惱就跑出來,

  [嗔分煩惱吞害善根,過于惡獸;]我們如果常常動怒、嗔恨、憤恨,這個都是嗔的一種,煩惱會吞害我們的善根,超過惡獸。愚癡呢?

  [癡分煩惱損滅善根,過于怨賊;]等分的意思就是說貪、嗔、癡統統有交互的存在,

  [等分煩惱焚燒善根,過于大火越逸。]越逸就是飛楊、擴散,火在燒速度是很快的,火勢凶猛波及非常的遙遠,

  [故雲“未足喻也”。]這樣子就不用比喻了。沒有辦法比喻。

  [次“譬如有人”下,明輕動不調障。]調柔不好的障礙,

  [“蜜器”,喻五根受五塵樂。]不知道生死無常在後面等我們,

  [“動轉輕躁”,]這個動轉就是說諸根的意思。轉動的很厲害,非常的快速。

  [喻轉識隨逐諸根,]六識藉著六根攀緣六塵,

  [念念不定。“但觀于蜜”,]但觀于密就是只看眼前就像一個人眼睛生了白膜,庶到眼睛看不清楚東西,看到什麼?看到前面一點點的距離,但觀于密,[喻六識唯緣現世六塵。]現世六塵就是惡因,他也不管來世如何。今朝有酒今日醉,如果說:來世要注意,誰看到?來世誰看到了?佛所說的聖言量他也不管,對不對?沒有人看到。

  [“不見深坑”,喻不知未來障礙。]

  [(障礙有二種:一生處障礙:二修一切行時,困苦不能成就障礙。)]

  你出世的地方,如果是壞的地方就很糟糕;你要修行的時候,處處障礙我們。我們一說要修行障礙就來,要不然就是很窮,窮到沒有叁餐可吃,很想來聽經聞法,但是沒有工作沒有叁餐可吃,不能修行,要不然我們要聽經聞法,回到家裏先生不高興,要不然如果要聽錄音帶,就得偷偷摸摸到處藏,

  如果要修行,因苦障礙就來,不能成就。

  [“狂象無鈎”,喻心無叁昧法所製。]

  [“猿猴得樹”,喻心緣六塵境生染。故當急挫,]趕快拉回來。

  [令入調柔不動叁昧也。次“縱此心者,喪人善事”,]放縱我們這顆心,會損害這個善事,

  [明失諸功德障。次“製之一處”句,示無二念叁昧相;]無二念就是一心。

  [“無事不辦”句,]所包括的是很大。我們如果了解萬法唯心,我們的心專一,百千的叁昧才會神通光明,所以你不要讓他起心動念,應立即製止能所對立,這樣子我們事情就好辦了,專心無不具足。你如果沒有能所對立,應念化爲無上知覺,根塵脫落,擺脫六根,擺脫六根的束縛,所以念念消歸自性,每一個念頭都知道沒有能所。根塵是虛妄的生、虛妄的滅,沒有能、沒有所,就消歸自性。清淨的自性如是,馬上頓見,頓見到我們清淨的自性。

  [示起多功德叁昧相;“精進折伏汝心”句,示調柔不動叁昧相。] 無事不辦就是起多功德的叁昧相。精進折伏汝心,所以調柔不動叁昧。所以簡單講修行就是觀之又觀、觀之又觀,由加行道進入無間道,由無間道進入證果的斷煩惱。簡單講修行第一個先觀心,使它能夠見到消息,就像鑽木取火,不能碰到煙就停止,應繼續鑽木取火,應繼續鑽木取火……,觀照再觀照、再觀照、再觀照……。務令心使它二六時中,包括你在睡夢都在定中,那時候功夫就來了,就是真正的功夫了。我們現在用這個散亂心當然見不到佛性的法身,又不開悟,對不對?所以你真的要精進,要懂得調柔身心使它進入狀況,飲食要知足,念頭要以正見,修行最重要一定要有叁個步驟。第一、要有正見;第二要正思維;第叁叫正精進。爲什麼?你要聞法就是正見,正思維自覺的作用,自己覺性的作用,正精進呢?不眠不休的調適自己的念頭,不眠不休地一直調整自己的念頭。什麼叫做修行?修正自己的觀念,如何修正自己的觀念?就是習氣跟正法打仗,打贏了你是聖人,打輸了…

《佛遺教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