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遗教经讲记▪P11

  ..续本文上一页上绳子也没有用。没有训练过的马,你要骑上它不容易,被它会乱撞一下子就会摔死。

  [不以辔制,]辔,读音同佩,指控制马的缰绳。我们控制这匹马没有把绳子拉稳,

  [将当牵人坠于坑陷。]陷不念xie,同坎,指地面低陷处。这是第二段。第三段,

  [如被劫贼,]碰到小偷。

  [苦止一世;]只痛苦一辈子。我们钱被小偷偷走,只会痛苦一辈子而已。

  [五根贼祸,]那不得了了。

  [殃及累世。]残害我们生生世世,殃不能当作灾祸的意思,而是残害的意思。我们五根的贼的祸患,不只是这样而已。它残害了我们生生世世的功德,残害了生生世世的幸福。为什么?你要受果报呀。譬如说我们毁谤圣人,信口开河、信口雌黄,我们如果毁谤圣人,《因果经》里面说,六万世没有舌头,生出来的动物没有舌头。没有舌头的动物很多,如蚯蚓,田螺,蚂蚁,……再来耽着音乐,听到音乐翩翩起舞,证阿罗汉果的摩诃迦叶还有习气,可见我们若没有控制一下,我们的五根会残害我们生生世世的功德法财,

  [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有智慧的人,稍微控制一下,不要随着五根放任它、顺从它,顺从五根的习气乱来。

  [持之如贼,]持就是抓住、缚住,把它捆绑起来,就像把贼抓起来让他不能害我们,不能偷拿我们的东西。我们如果制止五根,不要让它乱闯,它就不会害我们的法身慧命。

  [不令纵逸;]纵逸就是放荡恣肆。世间人拚死拚活就是为了要拼一口饭吃,为了要享受,认为愈多的东西愈享受,跟我们学佛的人刚好相反。学佛的人对外愈少就愈享受,内心愈知足就愈享受。假使我们把它放纵出去,

  [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就算你贪着这个享受,总归磨灭。即五根绝对不可以放纵,一放纵就完了,就算放纵让你去享受,那么很快就会消失磨灭。有什么快乐呢?“何足乐乎”?这样意思更清楚。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何足乐乎?就算你放纵五根让它去享受,过不了久它也是会消失的,有什么快乐呢?何足乐乎?没有什么快乐的!(36:14)

  (已能住戒”,指前根本、方便二种言之。以下正明护根法要,凡有三喻:初,“当制五根”下,是牧牛喻。先法,后喻。五根,谓眼耳鼻舌身。五欲,谓色声香味触。牛,喻五根;牧人,喻比丘;执杖,喻戒念;苗稼,喻诸善功德,即定慧等法也。次,“若纵五根”下,是恶马喻。亦先法,后喻。恶马,亦喻五根;辔制,亦喻戒念;坑陷,喻三恶道。盖纵五根,不惟妨善,又必坠恶,故云:“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也。三,“如被劫贼”下,是劫贼喻。先喻,后法。“殃及累世”,其祸甚于劫贼,倘非制而不随,岂得名为智者?又假令纵之,不久磨灭。如刀刃上蜜,不足一餐,小儿舐之,徒遭割舌之患耳!)

  [已能住戒”,指前根本、方便二种言之。]从根本跟方便两种角度,

  [以下正明护根法要,凡有三喻:初,“当制五根”下,是牧牛喻。]牛你没有看管好就像五根。

  [先法,后喻。]

  (36:35)

  牧人就像比丘拿着杖赶牛,不然牛会乱闯。会去践踏别人的秧苗,所以牧牛的比喻就是[先法,后喻]先说法再譬喻,

  [五根,谓眼耳鼻舌身。五欲,谓色声香味触。 牛,喻五根;牧人,喻比丘;]比丘随时要控制五根,要持戒、要有正念,所以说

  [执杖,喻戒念;]这个其实是从两个角度谈。戒就是持戒,念就是正念。要持戒同时要有正念。

  [苗稼,喻诸善功德,]我们现在就是种田的人,修行的人就是在种田,种什么田?种法身慧命这块田。你如果放纵五根乱闯法身慧命所种的功德法财,都践踏光光,就没有收成。

  [即定慧等法也。]我们如果能够持戒有定、有智慧,那么我们慈善功德就产生,

  [次,“若纵五根”下,是恶马喻。亦先法,后喻。恶马,亦喻五根;辔制,亦喻戒念;坑陷,喻三恶道。盖纵五根,不惟妨善,又必坠恶,故云:“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也。]就是没有边际。

  [三,“如被劫贼”下,是劫贼喻。先喻,后法。]被劫贼所偷只是这辈子比较痛苦,因为不有财产,但是五根执于五欲,

  [“殃及累世”,]这个灾祸、残害就到生生世世。八识田中所种的因你就要去收,要去收那个果,

  [其祸甚于劫贼,]劫贼偷拿外财,我们的五根、五欲,劫我们的功德法财,

  [倘非制而不随,]假使说没有控制、随它乱闯,

  [岂得名为智者?]怎么可以说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又假令纵之,不久磨灭。]没有多久也是消失。

  [如刀刃上蜜,]如拿一支锋利的刀子,上面沾一点甜,小孩子为了要尝那一点甜,舐一下割到了舌头,

  [不足一餐,小儿舐之,徒遭割舌之患耳!]舐念shi,第4声。这个舐就是用舌头卷起食物,或者是舔物。有的人吃素食吃完以后,连盘子也要吃干净,有的说法师教他们盘子要舔,舔到盘子干净。诸位千万不要这么学,惜福不是这个样子。有人这样教也来请教我的看法,我告诉他,如果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吃这样子比较没有关系,如果到外面素食馆吃,一个比丘盘子拿起来舔,这样事情就严重了,这个比丘不知道饿了多久,而且佛祖的戒律也是这样子,不得舌舐食。确实有人这样子问我,我觉得出家众惜福要看情形,你如果为了惜福,要把盘子吃干净,我们就用开水来冲,然后用水和一和喝下去,这样就比用嘴舔更干净了。如果在大众面前这样舔,以前台湾人就会骂说饿鬼出笼 。如果我们在法会,譬如说我们文殊讲堂法会,在外面坐一整排,大家都拿起盘子来(做出舔的样子),虽然盘子再洗一洗,我们也会想说,这盘子不知道是谁舔过,不知道有没有精神病患者舔过,我们吃一吃也跟着发神经,我们如果要吃,看这盘子也吃不下。菜是吃得下,盘子吃不下,会担心,那个盘子不知道被谁舔过?万一被得肺痨的舔过?所以说这个很不适合 ,这是题外话。讲到这个有人来请教我,我告诉他这个也不合戒法,也不合威仪。我们惜福是应该的,可是我们可以改变方式。

  刀子上面抹一点点甜,吃不够一餐的饱,小孩子舐舐看,为了贪甜就舔了一下,结果割到了舌头。徒是只有的意思。

  (二欲放逸苦对治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 进,折伏汝心。)

  [二欲放逸苦对治]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佛法就是讲心法。

  [是故汝等当好制心。]要好好地控制这一颗心。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那倒是真的。皇帝如果在愤怒,一万个、一百万个都杀光。女众愤怒泼硫酸。今天报纸刊登的有一个女众,知道他先生有外遇,就拿了一把刀,两个人一开始讨论,后来争吵,气起来拿起刀子刺下去马上死。就是那一念转不过来,刺下去马上死,死掉了,被抓了。所以说,我们人的心是很可怕的东西,生死在一念之间,幸福跟灾难也是在一念之间而已。譬如说先生有外遇,我们觉得他不能依靠,你把他刺死,就被关进监狱了。你本可以好好地跟他谈,你不喜欢我没有关系,你可以再娶,我再改嫁,两个人说清楚对不对?只要我们有条件,我们不怕没有人要。你不用刺死他,刺死他要被关对不对?他死了,你这辈子要在监狱里面度过。没有判死刑已经算好了,我看会判死刑的,杀人者死,两者都死。所以说心之可畏,甚于毒蛇。

  [恶兽、怨贼、大火越逸,]越逸就是飞杨扩散。火势凶猛而波及遥远。

  [未足喻也。]讲到这个再讲一个人。

  今天警察捉到一个读高中的学生,才十几岁的高中生,他强暴了女众三十几次。他都说是政府派来的调查员,有很多问题要调查民意,他就骗女众把门打开,进去以后刀子就拿出来把她押着,他就先问她是要顺从他还是要死,你如果顺从我就放你一条生路,如果不顺从就让你死,我一定要让你死,就这样子刀子亮给她看,看你是要选活路顺从我还是要死。女众一听到这样子都顺从他,只要不杀死她就可以,一碰到这种事情大多会这样做,对不对?不增也不减,不要说也没有人会知道。有一次押一个女众之后,他说我老大本来叫我要让你死,六、七个都叫我要让你死,我想让你死这样子不好,你顺从我让我得到你,违背了我老大没有关系,不然我老大派我来就是要让你死的,这样子恐吓她。你是要死还是要顺从我,就这样子。每一个都会选活,谁愿意选死对不对?碰到了就顺从他。

  后来在马路上碰到他,发现他在这一区进出,才会同警察把他捉起来,这样子才捉到。三十几次,他都找晚上下班单独一个人的,要不然就是国中、高中的,那时候要反抗来不及了。所以,大火越逸,未足喻也,没有办法比喻人心的可怕。

  [譬如有人,手执蜜器,]手里拿着一个盛密的器具,

  [动转轻躁,]比喻我们的诸根(五根)的意识里面动得很厉害,速度很厉害,我们的意识攀缘得非常厉害。手拿着一个盛密的器具,很高兴可是躁动不定。

  [但观于蜜,不见深坑。]只看到这个密甜甜的,结果没有看到前面的深坑。即只观眼前的 一点甜头,不见后来的恶果。譬喻我们众生但观于眼前五欲六尘的满足,不见后来恶业的因果。不怕没有见到后来的因果。

  [譬如狂象无钩,]就像一只发狂的象无钩一样的,

  [猿猴得树,腾跃踔踯,]踔就是跳跃。踯就是徘徊不进。好像一只泼猴得到一棵树,很高兴在树上跳来跳去,但是没有前进,原地的徘徊跳来跳去。就是原地踏步转,原地跳来跳去的。踔踯就是没有前进的跳步。再怎么跳还是在这棵树上。

  [难可禁制。]这只猴子在树上,只顾高兴了,跳来跳去不能停止。

  [当急挫之,无令放逸。]挫之就是摧折、折服的意思。 匆匆忙…

《佛遗教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