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就是凡夫,你的正念跟你的習氣打仗。
佛遺教經7
[乃至出生種種叁昧也心既在定,則如杲日當空],這個杲字就是光明、明亮的意思,[明照萬象故即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言精勤者,對治叁種懈怠:一精勤修習節量食臥,調出入息],息就是呼吸,你要精進要知道吃飯剛剛好就好,睡也要剛剛好,不要十二點睡早上八點起床,足足睡了八個小時,睡八個小時,在我們講堂我知道很多人都差不多睡四五個小時而已,很少人睡超過六個小時的,在我們講堂的這些居士,師父真的很贊歎諸位很少人睡超過六個小時,有的被贊歎得很高興,所以說我們飲食節量睡眠也要剛剛好,調呼吸出入息[對治不安穩懈怠],不安穩,吃得過飽、睡得太多,你想想看這怎麼修行呢?這怎麼能夠修行呢?對治不安穩,你吃得過飽又睡得太久你看那要修什麼行呢?
[二精勤修習覺知諸定有通慧功德能盡苦源],我們如果沒有智慧,絕對不能離苦得樂,諸位要記住,在《俱舍論》裏面講或者是唯識學裏面講,它都有一種慧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這個慧解脫阿羅漢他沒有神通,但是他可以斷煩惱,這個慧很厲害的般若的智慧非常厲害的,定解脫的阿羅漢他有得大神通,就象目犍連,他是由定而得到大阿羅漢,佛陀當時在世時因爲聽到馬上證四果,但是他不是由定進入慧,他不是他直接就斷煩惱,所以說他沒有什麼神通但是他證阿羅漢果,慧解脫的阿羅漢,所以慧解脫阿羅漢他沒有神通但是煩惱不生,這個很厲害,因此我們也不一定要有神通,不一定要有神通一定要有智慧,一定要有智慧,覺知諸定,有通慧功德,[能盡苦源及能成就大希有事],爲什麼大希有事?[對治無味懈怠],什麼叫做無味呢?無味就是沒有意義,毫無意義的一種怎麼樣?懈怠,簡單講無味就是無聊,無聊,我現在無聊,我常常想世間人講這一句實在是很偉大,爲什麼很偉大?愚癡到家的偉大,修行人哪有什麼無聊的,我說:你昨天在幹什麼?很無聊,整天在家裏也不知道要幹什麼,真的世間人就是這個樣子,如果說修行者他就不曉得什麼是無聊,他一天就《彌陀經》幾部,《無量壽經》幾部,《金剛經》幾部念佛多少都訂滿了,他怎麼會有時間無聊,怎麼可能,以師父今天來講的話,除了我有公事以外,要不然今天來講的話,一天要看書、念佛的時間都要超過十幾個小時,還要自己用功的,還要自己用功的,沒有什麼無聊的,我從來沒有聽過修行人高僧大德說:我今天很無聊不知要幹什麼?聽到高僧大德喊說很無聊,對不對?所以我們在家居士喊說很無聊,那個人也差不多了,很無聊、很空虛、很無味,對不對他不懂得人生精進都來不及哪有時間無聊,要有般若的智慧你才能離苦得樂。
[叁精勤修習觀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惡趣苦],加上阿修羅就是四惡趣,[我未能離],就是而我尚未能離這個四惡趣,我未能離就是而我今天還不能離開四惡道,[對治不知恐怖懈怠],你從來沒有念生死苦,你怎麼會恐怖?你從來沒有念叁途之苦,你怎麼會恐怖呢?不會,不會,有空就閑聊、有空就遊玩,要不然就狐群狗黨對不對?也不知恐怖,還不知道要趕快生死在呼吸之間,[由修習此叁對治已心則不散],不散亂這樣到最後[無所對治],無所對治在旁邊寫四個字叫“能所雙亡”,[便能發無漏慧],無所對治就是能所雙亡,簡單講就是六根清淨位,六根清淨就是六根面對六境統統完全化作無上的知覺,就是根本智,無所對治那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就不須要對治什麼了,因爲他得到空性的思想,便能發無漏的智慧,[斷惑證果也,舉喻合法,在文易知],這樣很容易了解,下面[七智慧功德,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如果有智慧的人,他絕對不會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常常觀照,我告訴諸位,說我們自己就好,一天到晚看自己就好,我們省察對衆生的態度一定要慈悲,不令有失,[是則于我法中,能得解脫],其實佛陀早就告訴我們解脫的道理就是這樣,我告訴諸位四十二章經你能夠讀完,讀完貫澈融會貫通你就不得了了,我告訴你你整部大藏經可以放在旁邊了,真的,你如果這一本《佛遺教叁經》,你真的讀完懂得觀照這一本就夠了,用不完了,很知足、無貪、精進你想想看,你是不是六度都具足,懂得布施能得解脫,再來[若不爾者,既非道人],非道人就是心無智慧,有道當然有智慧的人就是道對不對?非道人就是怎麼樣?心沒有智慧,對不對心無智慧故,所以說非道人,不是出家衆不是有智慧的人,[又非白衣],爲什麼非白衣呢?形已削髯,削掉頭發又已經披上叁衣,袈裟又非白衣,他剃度又穿上袈裟,[無所名也]都不知道要叫你什麼名?既不是修行的人又不是白衣,到底你要安什麼名字呢?[實智慧者]有智慧的人,[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這是比喻生老病死的大海要靠船,無明黑暗要靠明燈一切的病要靠良藥,[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斧頭,要利斧,斧頭,[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要用聞思修增加自己的利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所以這個智慧很重要。
二十六,第二十六頁,[若有智慧,則無貪著,是標實慧離障功德],實慧可以離開一切的障礙,[謂遠離真實義處障]真實義,真實義就是理障,真實義處就是理上來說,[及世間事處障故]這個是指事障,真實義處就是指理障,世間事處障就是事障,事相上的障礙,事相的障礙,[由斷迷理無明] 迷理當然就是指我們所講的見惑,迷理就是,注意聽,迷于四谛的真理的煩惱叫做迷理,四谛的真理,不曉得, 世間爲苦、集、滅、道的真理,迷理無明,[故六七二識,不貪著第八識之見分以爲我法]見分又作能取分,這是指諸識能緣的作用,是爲認識事物的主體,也就是能照知所緣的境界照知相分,相分就是我們認識的對象,能照知所緣的境界的主體的作用這叫做見分,再講一遍,見分又作能取分,這是指諸識之能緣作用爲認識事物的主體,也就是能照知所緣的境界所緣的境界就是相分,我們認識的對象,所以能夠照知所緣的境界的主體作用就是見分,這個我們唯識學都講過了,以爲我法[是名遠離真實義處障,由斷迷事無明],迷事這是指思惑那麼就是迷事相,爲什麼迷事相呢?就是指思惑,爲什麼指迷事呢?因爲境界現前習氣難斷,你就知道事相磨練是很必要的,狠有必要的,你只有在理論上知道真理沒有用,所以爲什麼說一個修行人一定要在團體上磨練,這樣你才有事相可磨練,我自己一個出家衆跑到深山裏面去修行,道理也不懂也沒有團體可磨練以後出來變成一個怪人,怪人,由斷迷事無明,迷事無明[故前六識不于六塵境界而生貪著,是名遠離世間事處障也],[常自省察]省察就是察知事理二障,不要使它障礙而生起,不要使它障礙生起,常自省察,好好觀察、觀察什麼是事障?什麼是理障?[不令有失] 不令有失就是不要讓它有失,不要讓它失去觀照的力量,[是總勖]勖就是勉勵的意思,[是總勖增益聞思修慧]聞:聞叁藏十二部經典的道理。思:思惟這個道理,修就是實際如法去修行,實際産生智慧,[是則于我法中,能得解脫,謂要叁慧,得證實智慧也],這個要講實智慧,你們要稍微簡單作一下筆記,實智慧又稱爲根本智,又稱爲根本智,根本智,注意聽,實智慧又稱爲根本智,又稱爲根本無分別智,又稱爲如理智,又稱爲實智,又稱爲真智,又稱爲無分別智之一,再講一遍,什麼叫做實智慧呢?表示證悟到空性的智慧叫做實智慧,實智慧又叫做根本智,又叫做根本無分別智,又叫做如理智,又叫做實智,又叫做真智,這是無分別智之一,相對于後面叫做後得智,後得智,實智就是後得智的意思,對立的,後得智就是依體起用的俗智,不壞事相的智慧叫做後得智,乃是諸智的根本,這個實智慧就是諸智的根本,因爲它是合于真如的妙理平等的意思,所以說實智慧其實就是妙理、平等、無差別、無分別,這是于攝大乘論釋卷八中稱此智乃爲正證之慧,正確的正,證明的證兩個正連在一起,正證之慧,正證之慧,意思是說沒有證偏了,不是狂慧,你有實智慧你就遠離各種的推求考察之行解,你不會在文字假相裏面作用,因爲你已經得到無分別的智用,隨緣顯現都了知一切法空性進入空就是無生的境界,但是這個智可以任運照會一切的緣起,所以說見緣起即見道就是這個道理。它可以運用在一切緣起法裏面,契會真理,故爲正證之慧,所以因爲這個智慧是正體不是化用的,所以又以實智慧爲智,此智爲智之正體,意思是說這個根本智就是智慧的正體,就是正體而非化用,不是化用的,所以又稱爲正體智,正體智,正體的智慧,所以是十波羅蜜當中的般若波羅蜜,所以你們在實智慧旁邊寫個“般若波羅蜜”,實智慧就是般若的意思,空的意思,再來[增益叁慧以證實慧乃名道人],證入空的實相、般若的智慧這才可以叫做道人,[未曾出家,乃名白衣,今既出家,又無四慧],注意聽,什麼是四種智慧呢?聞、思、修加上實智慧,實智慧就是正智,你也可以講因爲聞慧、思慧、修慧還沒有達到正,所以可以講聞、思、修、正四種智慧,可以這麼說,正證之慧,因爲他證到果位斷煩惱的智慧,所以四就是聞、思、修加上正,正證的智慧,那麼就是四慧了,又無四慧,[進退鹹失],進退統統失,[故無所名也,次以四喻,喻實智慧,見苦谛智,如堅牢船],我們見到苦谛這個智慧,意思就是用智慧觀照了解一切法皆是苦,這個就是苦谛的智慧,如堅牢的船,堅牢的船,我們一定要解脫,乘著這條船,因爲有智慧觀照一切法皆苦,我們一定要出離心坐著這條堅牢的船,就可以渡生死的苦海,意思是說你要修行,就要承認這個世間是苦的,你一定要承認這個世間是苦的,[斷集谛智]…
《佛遺教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