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你要有這智慧斷這個集,就是貪、嗔、癡,[如大明燈]大明燈引導我們走入正路,[證滅谛智,猶如良藥],這藥方開出吃下去。OK病馬上好,[修道谛智,猶如利斧]可以斬斷一切煩惱,八正道、叁十七道品這個都是很利的斧頭,[然實智難證故必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名字位中],在六即佛裏面名字,名字即佛當中聞慧增益,[聞慧增益,得入停心],就五停心觀,五停心觀這個我們在“天臺教觀網宗”都講過了,五停心觀就是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念佛觀、數息觀,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念佛觀、數息觀,數這個呼吸,這個都講過了,觀一切法皆是不淨那麼一切恩怨要用慈悲,執著這個世間要觀緣起,業障深重的人要觀念佛,散亂心重的人要數息,這些都有講過了,[別總相念]別相念跟總相念這個也講過了,別相念師父這旁有資料讀給你們聽聽,別相念又作別相念處,就是多加一個處,分別這個受,爲什麼別呢?分四個角度來說觀身、觀受、觀心、觀法,怎麼觀呢?觀身不淨,觀身不淨第一觀,觀受:觀受這個感受是苦的,觀心,觀心是無常,觀法,觀法是無我,以此四觀來對治衆生的執著于這個世間,爲什麼要觀不淨觀呢?他認爲清淨,爲什麼觀受是苦呢?他認爲快樂,爲什麼觀心是無常?他認爲是常,觀法無我,他認爲是我,所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爲了要對治衆生執著,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每一個衆生都認爲這個世間是永久的,世間是快樂的,世間有我、世間是清淨的,結果講起來都顛倒,這個就是由五停心觀,進而繼續修行的位,繼續修行的位,更進修一直到總相念,繼續修行的位,更進修一直到總相念,總相念就是說觀一種統統具足什麼叫觀一種統統具足呢?觀身,身就是無常、苦、空、無我,不必再說,觀受,受就是無常、苦、空、無我,什麼觀心?心就是無常、苦、空、無我,什麼叫法呢?無常、苦、空、無我,這個叫做總相念,總相念,觀一種四種法統統具足,這個我們簡單講一下,這都有講過了,停心別總相念這是名字位,[觀行位中,思慧增益,得入暖頂忍世第一法] ,暖頂忍世第一暖猶如這個熱氣有一點熱氣,頂就像出頂,忍最後一刹那,世第一呢,最頂端的世間的最高,就是接近無漏,世第一就是接近無漏的意思,[相似位中,修慧增益],修慧來求增益,[得見四聖谛理發無漏實慧,證四道果],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因中叁慧]聞。思修,[未具天眼],什麼叫天眼呢?因爲修禅定所得到的眼,這叫做天眼,你如果得到這個天眼,無論遠的、近的,無論前面、後面,內、外、晚上、白天,你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有天眼的人不必點燈,不必點燈,有天眼的人不必點燈,他晚上走路不會跌倒,到鄉下去不會踩到牛糞,他這樣走,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了,這個沒有那麼簡單,再來[慧解脫人],這個要稍微講一下,什麼叫做慧解脫呢?慧解脫就是由無漏的智慧力量來斷除煩惱,而得到解脫的阿羅漢,這是對俱解脫的阿羅漢來說的,什麼叫做俱解脫?俱解脫就定慧統統有,叫做俱解脫的阿羅漢,俱解脫就是一個人再一個工具的具,俱解脫一個人部再一個工具的具,俱解脫就是定慧同時俱足的阿羅漢, 那麼慧解脫呢?偏向智慧的觀照的阿羅漢,兩種都是阿羅漢,所以慧解脫是對俱解脫來講的,那是阿羅漢之一,可以說是七聖之一,九無學之一,九種無學之一,所以俱解脫這是指他由定慧的力量斷除煩惱,那麼慧解脫呢?他沒有得到滅盡定,沒有得到滅盡定,我們常常講滅盡定、滅盡定就是九次第定,九次第定最後這個是由定力慢慢增強斷煩惱出叁界,可是慧解脫不是,慧解脫僅憑慧的力量斷除煩惱障而解脫之阿羅漢,叫做慧解脫的人,慧解脫是相對俱解脫的角度來說的,俱解脫定慧均等的阿羅漢,慧解脫偏于慧斷煩惱 的阿羅漢,這樣大家都清楚了,[亦無天眼],亦無天眼,[然皆四谛分明,不墮邪見,則是明見人矣!][且約藏教義解如此,通教例知],這是藏、通、別、圓,這是舉例天臺的思想,藏、通、別、圓,通教都是這樣子,通教例知[以是叁乘共方便故],共方便,再來[八畢竟功德],正宗分的最後一段,再來要接流通分,[汝等比丘,種種戲論],這個戲論層次很廣,修行人,凡夫對修行人,凡夫是戲論,修行人對初果,開始修行人是戲論,乃至四果對叁果,叁果是戲論,菩薩對羅漢,羅漢是戲論,佛對菩薩,菩薩是戲論,所以這個戲論不是指世間遊戲的言論,不是這個意思,簡單指意思就是說,錯誤而沒有意義的言論,違背真理不能增進善法,沒有意義的言論,方便是作這麼樣子意思 ,戲論有兩種這個要寫起來,戲論有兩種沒有幾個字,第一于真實理生戲論,第二于世間事生戲論,先講第一個,戲論有兩種于真實理生戲論,就是說我們大家都要修行,聽到真理,但是只要它是沒有究竟的,統統是真實理的戲論,譬如說他只知道空,他不懂得不空的道理,空就是戲論,他知道不空,但是不知道中道的思想,不空就是戲論,就是這樣子,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于真實理生戲論,真實理就是究竟的佛道的真理,第二叫做于世間的事相生戲論,世間的事情本來就是緣生無性的東西,因緣生、緣起無自性的東西 ,你再怎麼樣討論,你再怎麼樣執著,它就是一種煩惱跟負擔,講愈多話不一定比講愈少話的人更有修行,講愈多話的人不一定比講愈少話的人更快樂,爲什麼呢?講愈多沖突愈多,沖突愈多,于世間的事生戲論,世間本無實體可得,哪有什麼真理、什麼追求,或者哪有什麼真正的快樂,沒有都是戲論,簡單講不能讓你徹底覺悟的統統叫做戲論,這一句話直接講就是這樣子,二十七頁,八畢竟功德這個地方,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有戲論我們心就亂,[雖複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舍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上來七種功德,皆是長養方便功德,此示自性遠離,非對治法],自性遠離就是自性本來就沒有這種東西,我們不需要對治它,本性本來就沒有戲論的東西 ,它見真實谛的東西,哪有什麼戲論,[故名畢竟功德也,真如涅槃,本性清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用說的說不出一個所以然,用想的也讓你想不到,[本非戲論所行境界,要戲論故,達寂滅論],注意!寂滅是很快樂的,你的內心不起心、不動念,那一種樂實在就不是用金錢可以買得到的,用看電影、用看閉路的吃什麼可以享受比較的,寂滅樂,無诤,內在無诤最快樂的人,就是沒有事情,無爲法,寂滅的快樂,[初果得實智慧,見四聖谛,分別數以雖已永斷,而叁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皆是無始名言戲論熏習所成,令心擾亂,不契真常,是故當急舍離戲論,乃得涅槃寂滅之樂,言“善滅”者,即以所得四谛實慧重慮緣真],再一次來緣真,[數數觀察,淨除業識種現令其究竟不生也,此亦且約叁藏義解,叁藏義解,若開顯者],開顯就是把它更顯示出來的道理,叁藏義解呢?這是叁藏法教數裏面,此也就是這個叁藏義解,就是叁藏法數,表示我們講佛學大辭典,若開顯者,要把它展開來講的話,要分好幾段落,諸位要開始標號了,把筆拿起來,看第一段,第一段戲論,[真居事外]真就是空,把那個空遠遠的抛在事相的外面,[仍是戲論],仍是戲論,所以阿羅漢他說要修行,要修行他就走開,走開,他修觀空不敢靠近世俗,所以跑到深山裏面寂靜處打坐,要斷煩惱,所以真居事外這個是指阿羅漢乃至小乘人所修的,真居事外,事就是緣起,以爲空,可以遠離這個緣起之外的,因爲他不敢來緣起法裏面,怕被迷惑了,仍是戲論,如果是一個真修行人,[即事恒真],即事就是緣起,恒真就是性空,沒有什麼好談論的,當體就是,[乃非戲論],這才不是戲論,這才不是戲論,這第一段的戲論,第二段底下“又”標二,第二段的戲論要標號,[又即空不具,仍是戲論],這個具就是完備、具足的意思,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事相如果不懂得當體即空這個就是戲論 ,即空不具,我們現在把它調過來,念得更清楚,不具即空的道理,如果你沒有具備著當體即空的思想,這一切都是戲論,叫做即空不具,即空,當體即空不具,如果沒有具備當體即空,所以說這個如果,把它調到前面去意思更清楚,不具備當體即空的道理加兩個字,把這兩個字顛倒,然後中間加兩個字“當體”,不是意思就出來了嗎?不具備當體即空,仍是戲論,還是戲論,簡單講一切煩惱起來當下就要擺平它不能等待,當下就要擺平它,再來[中道不空]不空那當然是具足一切了,[乃非戲論],中道是不空意思就是說不能否認事相,不能否認緣起這才不是戲論,再來第叁段[又離邊立中],離了這個兩邊空有立一個中道,這[乃是戲論],簡單講你要懂得什麼叫中道,即空即有就是中道,[即邊]這個邊就是空有兩邊,不管你站在空,空當下就是中道,站在有,有當下就是中道,其實中道就是空、有當下就是,不可以離開空講中,不可以離開有來講中,這樣就即邊即中,這樣才[乃非戲論],這是第叁段不是戲論,再來第四段[又對權明實,乃帶戲論],我們對這個權智了解方便法來說實智空的智慧,這個是戲論,我們要了解要[開權顯實]開一切的方便當下就是究竟,[無粗非妙],沒有一樣粗糙的事相不是當體就是妙用現前的實相的道理,就是無粗非妙,沒有一樣粗糙的方便法不是究竟義的實相的妙殊勝的妙理這才[乃非戲論]。

  再來第五段,第五段編號五,[又說權說實,說本說迹],還好我們有講過《法化經》,所以一看到這個我們馬上就知道了,又說權說實,說本,本就是無量劫,說迹,迹就是佛陀八相成道在印度八相成道,說本就是無量億劫來,說無量億劫也好,說八相成道也好[亦皆戲論],爲什麼呢?如果我們[觀心若起]…

《佛遺教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