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門攝義],叁十頁,[示現決定無疑:從初至“不求決也”,是第一方便顯發門,以此四谛乃修行者常所觀察及依之起行故。從“爾時世尊”至“衆無疑故”是第二滿足成就門],第一是方便顯發,再來就是滿足成就,大家都沒有問題,衆無疑故,大家都沒有問題,[于中,“如是叁唱”句],如來大慈大悲憐憫衆生所以他沒有私心,所以再叁的問有沒有問題,[示現*輪滿足成就,“人無問者”句示現證法滿足成就,“衆無疑故”句示現斷功德滿足成就也],斷就是斷煩惱,斷煩惱,心中的疑惑都斷盡了功德圓滿,[從“阿免樓駝”至“決定無疑”是第叁分別說門],第叁分別說門,[阿免樓駝,亦雲阿那律]也翻譯成阿那律,[亦雲阿泥樓豆,亦雲阿難律陀,皆梵音楚夏耳],那麼這梵音就是印度,楚夏就是中國,就是印度音跟中國音不同如此而已,[此翻無貧,亦翻無滅,亦翻如意,昔于饑世,施辟支佛一食],一食就是稀飯,稀飯,[或九十一劫中往來人天常受福樂,至今不滅,所求如意,故得此名,天眼第一,故能觀察衆心,決定分別說也],決定分別說也,再來[月是太陰精],是純,這個精就是純,太陰精指月亮,月亮是晚上出來[故冷],[日是太陽精],純粹是熱的[故熱],[然此依報器世間法皆是吾人唯識所現],唯識所現我們如果有學過唯識學的人,所以我說一切佛法要以唯識爲基礎,我們說空、真如實相這是站在體性來講,所以一切弘法利生皆必須藉著名相來解釋,所以做法師唯識學一定要研究,因爲你要弘法利生,你要說法度衆生,要透過語言名相的東西,在家衆要涉獵聽經聞法比較方便,聽經聞法比較方便,唯識所現[即是識之相分],相分就是所緣我們所攀緣的,有相狀的客觀對象的,[本無實法],爲什麼本無實法?找無實體可得,杯子無杯子相、木材無木材相,牆壁沒有牆壁的相,人沒有真實相,都是變化的東西而已,刹那間變化的本無實體可得,我們X光一照下去只剩幾根骨頭而已,只剩幾根骨頭而已,今天我們的眼睛如果像X光,沒有人會貪愛這個世間,一個美女照下去剩下骨頭,像那天我才去照X光,一個高大的俊男照下去剩下一把骨頭,如果我們人的眼睛是X光,一照下去對這個世間都不會有一點貪戀,大家都只剩下一把骨頭而已,有什麼好執著的,就是因爲我們沒有透視的能力,被這一層表面的相擋住了,擋住了,我們只能看到這一層皮而已,沒有透視的能力所以擋住了,擋住了,還有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放在後面,不但無始劫的習氣放在後面,我們也知道因緣生因緣滅,我們也知道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統統都很清楚,但是問題是煩惱心太重了,無量劫以來的業識太強,所以這個沒有對治沒有辦法,一開始要稍微對治一下,我們如果有X光就像佛的眼睛,天眼,佛還不止天眼,佛還是法眼還是慧眼還是佛眼,你看有哪一種女色可以迷惑佛陀,天眼看下去就剩一把骨頭,更何況說有佛眼,佛眼一看就清清楚楚了,確實無一法可得的東西,由X光照射下去我們剩下骨頭,由佛眼照射下去你剩下什麼?沒有,什麼都沒有,對不對?那種東西怎麼可能迷得了佛陀,根本就不可能,我們就是沒有透視的能力,就被外相所阻隔對不對?所以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就是這個樣子,本無實法可得,[故有得神通者]有得到神通的[便可令月熱日冷],有這種能力,[至于佛所說之四谛乃是衆生心性法爾道理,理無變異],理無變異,簡單講這一段的意思也就是說日、月這是幻化之法所以可以轉移,佛所說四谛乃是真理,這怎麼能夠改變呢?所以我們可以反陰爲陽,世間也許有這種能力,也許有那麼大的神通力,但是如果我們逆理亂真,終無是處,逆理亂真就是我們違背了真理而亂了空性的真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佛所說的四谛是永恒的真理,[如苦谛者,叁界,二十五有下自阿鼻地獄,上至非非想天,雖升沈迥亦],迥亦就是迥然有別,完全不同,[然無不爲四相所遷],注意!四相:生、住、異、滅,這個不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是,然無不爲四相所遷,這個假的刹那生滅,所以可以是講生、住、異、滅四相,這是《大乘起信論》講的生相、住相、異相、滅相,刹那、刹那時間變化,那個小姐很漂亮,馬上就聽說她結婚二十年了,再過兩、叁年看到整個頭發變白了,像今天逢甲大學來參訪,來參訪,大家都結婚了很有成就小孩也都抱來,小孩也都抱來,大家都很有成就,你看大學畢業的時候,大家都很年輕,結果現在遇到,他們看到我都嚇一跳,嚇一跳、嚇一跳,清心、清心,年輕、年輕,孩子都抱來,孩子都抱來師公加持一下,師公加持一下,我到樓下來的時候,他們都舍不得讓師父去洗澡,搞到六點才去洗澡,來的時候都圍過來,圍過來,真好、真好,爲什麼呢?他們都認爲出家很快活,結婚之後試試看大家都搖頭,不快活大家都搖頭,慧律師父你走這一條路是對的,是對的,我說:你也可以來,你要不要收?我說:你八十歲才來,爲四相所遷,只有幾年不見,畢業沒見而已,有的老得真的很嚴重,所以世間人來講,小姐在逢甲大學的時候臉很好看,結果今天來看到,我不敢講,我不敢講,那個臉都有斑點一大片,不只右邊一片左邊也一片,一點一點好象被火燒到,又好象燒不幹淨以前很漂亮年紀大了沒有辦法,沒有辦法,生、老、病、死,生、住、異、滅所遷,[八苦所逼,安可令樂?如集谛者,見思二惑,善惡不動叁有漏業],叁有就是六道輪回,欲有、色有、無色有,善惡不動叁有漏業,善跟惡那麼就是欲界裏面來論斷的,不動業這是色界以上心有定叫做不動,不動顧名思義就是定,簡單講修禅定的沒有慧,這是指外道或者是佛道,單單有定沒有慧, 就是禅定的界禅界天,不動業,所以說善業、惡業、不動業,叁有漏業,這叁種有漏業就是叁界的業,叁界的業,[的的是牽生叁界之因],的的就是明明白白的很顯著的樣子,的的確確這就是牽引我們去投胎的叁界之因,那有什麼其他的原因[豈有異因,如滅谛者,因滅則苦果隨滅,豈非寂靜無爲安樂?如道谛者],道谛、道谛,[戒定慧叁,能斷苦因苦果至無苦處],所以我們今天爲什麼要學佛,要記住,學佛可以讓我們大大的快樂,大大的快樂,不要說到死就說,現在的觀念正確就不得了了,單單知足二字就不得了了,單單了解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就不得了了,你就是辦不到也會很快活,辦不到也會很快活,真的,碰到事情今天痛苦,明天、後天叁、兩天也就忘記了,和以前不一樣,以前凡夫的時候一件事情就日夜挂懷甚至一個月、兩年,恨到那個樣子,有的兄弟姐妹兩句話,一年後還在恨、叁年後還在恨,父子意見不合,父不認子、子不認父,痛苦一見面就沖突,意見不合痛苦,痛苦,很痛苦,學佛的人不一樣,所以可以斷苦因苦果到無苦處,[安有余道?]哪有其他的道?[此四皆審實不虛],審實不虛,[故名爲谛。佛如實說,比丘亦如實解,所以決定無疑也],決定無疑。[叁斷疑流通又叁],在這個斷疑的流通分成叁段,[初顯示余疑,二爲斷彼彼疑,叁重說有爲無常相勸修,今初,于此衆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初果、二果、叁果這就是所作未辦,所作已辦就是證阿羅漢果,所作未辦,初果、二果、叁果他就是還沒有斷盡見思惑,他還沒有辦好,見佛滅度,當有悲感,看到佛將滅度有感慨,[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若有剛入佛門的,聽到佛說法即皆得度,得度,轉凡入聖,[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這個一就是一種語氣之詞,用于加強語氣,這個一、何疾哉,爲什麼這麼快?這個一字我們說是爲什麼?何就是爲什麼,一何疾哉!爲什麼如此的快呢?就是我們今天的話,爲什麼這麼快呢?這樣佛陀就要入涅槃了,真的,真快一刹那,[此乃阿免樓駝分別語也,于中有叁種分別:一所作未辦者],功夫還不夠的,[指初果二果叁果以思惑未盡斷故當有悲感,如阿難愁憂等是也;二初入法者指內外凡],內凡位跟外凡位是不是?那麼內外凡位我們在天臺教觀網宗也都有講過了,什麼四念處、五停心觀等等,外凡,暖頂忍世第一慢慢、慢慢就進入內凡位。
佛遺教經8
[由觀行力深故今一聞佛法,速疾見道,如夜見電光更非延緩],很快就見道一點都不慢,當然平常他觀照的力量夠,因緣啪、就悟到了,以前有一位叫做什麼?有一位在家居士去佛學院找我,我問他:你的意思是怎麼樣?他說:我再多幾年老一點再來出家,他說:師父,我回去以後要觀什麼?要怎麼修行?我說:你觀無常,你很快就會再來找我,他說:那有那麼奇怪,真的嗎?我已經答應我媽媽了,我是獨子,我慢一點再來,他真的每天觀無常、觀無常,有一天他在喝茶、喝茶,杯子掉了下來锵…他就想到我的話了,我們那個出家師父講的這無常,出家不能等,我有一天如果像杯子這樣碎掉往生了這樣不能等了,我不能等到年紀老了因緣來不行,我告訴他:你要自己創造因緣,你不能等待因緣,你不能等,過沒多久真的來說要出家了,所以這個觀行的力量常常觀照的力量如果到了,因緣來就一下子就悟到了,當然我舉這個出家的經驗的過程,也告訴我們平常下的功夫,你不會白白的浪費,只要你有正見的觀照,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的人,不要時機未到就一心一意想要出家,想要出家,想要出家你的家庭要照顧,你還未出家以前要照顧你的家庭,你不能說我想要出家,但是我家庭又不照顧那糟糕了,也不能出家也不能做一個圓滿的在家,整天就跟丈夫吵架,不然就跟太太吵架,男衆整天就想要出家修行,要出家修行,太太如果靠近想要撒個嬌,老公,不清淨,他太太還沒有學佛,老公,不清淨,要出家的是你,你太太沒有學佛,你這樣會不出事?馬上就出事我不騙你…
《佛遺教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