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倒是要克製一下,不要在外面攀緣,沒有什麼事情時間用在經教上,多聽錄音帶、多看經典才對,多念佛才對,
[二時食,]時食就是指正當時間內的進食。出家的生活戒律規定只限早上跟中午之間可以進食而已。過午之後的進食乃是被禁止的稱爲非時食。非時食,不過身體不好有開緣。如果病得很嚴重有開緣,
[對治內資無厭足障。]內資就是供給資助色身所需的叫做內資。我們的身體需要calorie,有的人身體比較差的,所以這是對治內資無厭足障,不要說爲了這個身體吃得過量。
[叁清淨自活,對治共相追求障。]共相追求什麼呢?大家一起來,你邀我,我邀你。我告訴你們這個團體,如果沒有一位師父、強而有力的主導就會倒,沒有強而有力的主導的法師這一間道場撐不住,徒弟叁、兩個出去沒有請假回去,下次回去都沒有請假的,一點規矩都沒有。也不懂得尊師重道,要出去也不會請假,亂七八糟這樣子不行。
我這邊的法師出去都要請假,一定要師父簽名。這個文殊講堂就等于佛學院一樣,單單這裏的錄音帶,你叁年都聽不完,等于讀佛學院,沒有什麼兩樣,而且可以過出家共同的戒律的生活。所以,這些法師該走的都走了,留下來的就要遵守規約。要不遵守規約,很簡單就要走。你不遵守這裏的規約,一定要離開。所以說共相追求你追求什麼?我們出家要追求什麼?你不追求真理你要追求什麼?整天稱兄道弟、成群、結黨泡茶,要不然就到他家拜訪,你想想看這修什麼行?清淨自活不要追求。
[四不得參預世事,]不能參加世間一些無意義的事情,一些活動都不可以。
[是自性止多事。]自性也可以解釋說本性。但是也可以說,本來應該是停止的。因爲你是一個修行人,自性就是本應停止多事叫做自性。就是沒有什麼好談的,應當這麼做,應該要這麼做。自性是本來就應該這樣沒事的,不然你修什麼行?自性是本來就應該這樣沒事的,不然你修什麼行?修行人一天到晚很多事情又對佛教沒有意義。你如果說忙于弘法那沒有話講,愈忙衆生救度愈多,這個多事就好。你不是這樣,多事整天都瞎忙,爲了那張嘴、爲了身體的享受。
[五不得通致使命,]就是通國使命做間諜講壞話,
[是自性尊重,]尊重我們的靈性,
[不作輕賤事。]不能作輕賤的事情。
[次口處波羅提木叉,有二種邪語不應作:一者,依邪法語。謂邪術惱衆生語,]邪術,譬如說念咒讓你晚上睡不著。念咒讓你心裏很難過,念咒晚上睡覺就一直癢,咒很多,一念咒夫妻就吵架,這個不可以的。
[及依邪藥作世辯不正語。]藥不正, 邪藥,作世辯不正語。世辯就是世俗的口才,就是賣藥膏胡扯。
(12:39)
[即“咒術仙藥”是也。二者,依邪人語。]第一個是依邪法語,第二個是依邪人語,
[謂與族姓同好,]同好,就是同好惡,愛好相同,感覺、看法相同聚在一起。族性就是很多人。你的看法、興趣跟我一樣,臭味相投就聚在一起。
[多作鄙媟語;]講起話來就是我慢高山,瞧不起別人。這樣子不好。
[及親近族姓,多作我慢語。即“結好貴人,親厚媟慢”是也。]親厚就是黏得很緊。這像什麼比丘呢?這像什麼修行人呢?
兩個人成群結黨,都是做一些無意義的工作。像現在的飛車黨,像青少年晚上騎摩托車,就是這一種的,就是在講這些成群結黨的,遊手好閑的,那些太妹就是這一些。
[次意處波羅提木叉,有六句:一“當自端心”,]
[對治多見他過障,]就是說看我們自己的不對就好。我們看別人的不對,汙染我們的清淨心,不必要。用我們的時間來討論別人的過失,你不覺得這樣對我們有很大的損失?用我們珍貴的時間、生命一直去批評別人,你不認爲這是浪費我們的時間跟生命嗎?所以,我們對治多見他過就是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我清淨要解脫自己最重要,
[不犯自淨心故。]這樣才不會犯到自己清淨心的過失。所以端心,我們的心要正。
[二“正念求度”,對治邪思惟障,]修行修偏了、邪了,叁界分成九地,境界優的叫做上地。差的叫做下地。
[能自度下地故。]就是能夠自度我們比較差的。
[叁“不得包藏瑕疵”,不汙淨戒,不受持心垢故。]不接受肮髒的心理。起心動念,肮髒的東西不接受。簡單講就是不汙染境界。即是發好心的意思。
[四“不得顯異惑衆”,]這個在臺灣太多了。
[遠離無緣顯己勝行,]把筆拿起來。無緣就是平等法。無緣底下加兩個字叫做大慈。你顯異惑衆,就遠離了一切衆生都有覺性,你就遠離了無緣大慈平等之法。你顯已勝行,顯示只有自己行而已,雖的法師都不行,只有我,我是釋迦牟尼佛再來,我是什麼觀世音菩薩再來,只有我最行, 全臺灣講一講,法師只有我最行其他的都不行,顯異勝行,這樣子就離開了平等無緣大慈的心,
[令他不正解故。]讓人家誤導。這個顯異惑衆會誤導人生而且會斷衆生的慧命。他認爲這個叫做佛法。所以,我告訴諸位,要親近法師很簡單,聽他講話有沒有怪異之處,有顯異惑衆嗎?他有依法嗎?他有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嗎?他有說一實相印嗎?他有說四谛十二因緣嗎?他有以正法來引導衆生嗎?沒有的話那要趕快離開。如果整天開口閉口就說他看到什麼,他是佛祖再來,他是晚上夢到什麼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你就要趕快離開。一切法師必須以正法爲依歸的俱足師,以八正道爲依歸,所以他說得再怎麼好,怎麼天花亂隧,你都不要相信他。如果他沒有依法講課,趕緊離開。令他不正解故。
[五“于四供養,知量知足”,對治于受用衆具中無限無厭足障。]整天不能滿足自己,
[若入叁昧分,則知量;若入道分,則知足故。]如果叁昧心得定我們就知道量,有叁昧就智慧,如果入道那麼當然就知足了,所以學佛的人,太快樂了、太知足了,說知足兩個字,就勝過擁有幾萬億、世間的財富,不,全世界宇宙的財産也比不上知足兩個字。知足你就會很快樂。
[四供養,謂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也。]
[六“趣得供事,不應畜積”,遠離貪覆心貯積衆具故。]貯就是儲藏。
[以上方便遠離凡夫及外道過,則令戒身清淨,堪紹如來淨法身也。]
《叁明戒能生諸功德》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正順,你只要有戒,你就能夠正確解脫,
(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
[戒體惟一,所謂無作;]無作就是不加造作,本來清淨的心就是持戒的心。本性具足持戒的力量。
[戒相至多,所謂五篇七聚。]把筆拿起來。五篇七聚在旁邊寫個比丘、比丘尼戒。五篇七聚就是指比丘、比丘尼戒的大科分類。大科就是五篇,分類就是七聚。聚就是類,篇就是科。如果站在大科的角度來講,它是分五科。如果站在分類的角度來說它是七聚。五篇七聚這不能講給你們聽,只能讓你們知道有這個名詞。這是比丘、比丘尼戒的大科的分類就是五篇七聚。
[今舉恒情最易犯者言之,]恒情就是一般。現在舉例一般最容易犯的來講。
[故名略說。繇此戒故,]由這個戒故。
[能度身口意惡彼岸,成就叁業解脫。是故行人若欲正順解脫,必以此戒爲本。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定慧無不從戒生也。]
《四說勸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對比丘講的就是對一切衆生講的。在座諸位在家居士也是一樣。
(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是中凡有五勸:一“當持淨戒”,是勸不失自體。]不會失去我們清淨的戒體,因爲我們是比丘。或是在家的修行人,我們都有這個戒體。
[二“勿令毀缺”,是勸不舍方便。]我們在度衆生當中,我們也不要毀損他。
[叁“能有善法”,是勸常集功德。]我們有善法,持戒就是善法。譬如說殺生,我不殺生當然就是清淨,那當然好了。我不偷盜,也不犯法,不會讓衆生苦惱是不是?所以這就功德無量。我不動不動就是我證阿羅漢果。我證阿羅漢果, 要老老實實。老實的人他就可以入道。
[四“若無淨戒”等,是勸知多過惡。]勸知過惡就多。若無淨戒就不行。你的東西愈多貪念就愈重。
[五“安隱功德住處”,是勸住安隱處,勿住不安隱處也。]住在安隱處你就要持戒,
[初對治邪業法要竟。]
[二對治止苦法要叁:]
[初根]根就是五根。[欲]就是五欲。五根對五欲。
[放逸苦對治,]放逸你就會痛苦。招來苦果的對治。
[二多食苦對治,叁懈怠睡眠苦對治。]第一個又分成兩個階段。
[初中二:初根放逸苦對治,二欲放逸苦對治。]
[今初]
我們昨天講到安住在淨戒裏面,[當製五根]。這是第一大段。第一段分成叁段。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執杖是比喻做持戒要有正念。如果持戒又有正念的話,那麼你的五根就不會放逸。
[不令縱逸,]就不會亂跑。
[犯人苗稼。]稼就是禾所結的果實,也可以說是農作物的總稱。這是第一段,從正面的角度來說,叫你要製五根。譬如牧牛的人拿著一枝杖,不要牛亂跑,亂跑會侵犯到別人的五谷。再來第二段。
[若縱五根,]若五根都沒有控製它,[非唯五欲將無涯畔,]涯畔就是邊際的意思。沒有一個界限了。世間人都說享受,享受就是漩渦,就是坑洞,一掉下去就爬不起來。就像賭博,染上賭博那就沒辦法,不能控製。染上酗酒就控製不住,或者打電動玩具就不能克製,所以說將無涯畔,[不可製也;]拉不住他。所以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地球造惡的人多, 造善的人太少。
[亦如惡馬,]前面說牧牛,現在是說惡馬。你看那個西部的騎馬比賽,那個惡馬一直跳、一直跳、一直跳,人坐在上面,坐幾秒鍾才被它摔下來,坐愈久的人就是冠軍,分數就愈高。惡馬控製不住,再套…
《佛遺教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