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遺教經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法要。]

  把筆拿起來,共世間的法要,昨天我們講到七分。一般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但是世親菩薩把它七分,初明共世間法要,這個等于七分當中的第二項。序分相同,第二項就是修集世間功德分,對不對?我們昨天寫過的,七分當中的第二項修集世間功德分。第二,明不共世間法要,這就是七分當中的第叁分,修集出世間功德分。

  我們先看初明共世間法要,七分當中的第二修集世間功德分。我們從第六頁算回來第二行就是[汝等比丘,于我滅後]從這裏開始,在座諸位現在翻開第二十頁,第一行

  [設非正念真如豈得名[端心]哉?初明共世間法要竟]到這一段,這是共世間的法要。

  那麼七分當中就是修集出世間功德分,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第二:不共世間法要。從第二十頁第二行到二十八頁第一行,[不作非一非二解,乃非戲論也。已上正宗分竟有]。

  二十八頁第二行,[叁流通分爲四,]把筆拿起來。

  [初勸修流通]就是七分的第四分,七分的第四分顯示畢竟功德分,就是勸修流通。

  [分爲四:初勸修流通,二證決流通,]這就是第五,七分的第五。昨天我叫大家寫起來,就是顯示入證決定分,那麼

  [叁斷疑流通,]就是七分當中的第六,乃是分別未入上上證爲斷疑分,

  [四囑付流通。]這就是第七,離種種自性清淨無我分。所以叁分就是七分,七分就是叁分。只是流通分把它分成四種。我們的流通分是一種而已,他流通分四種,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他都把它列爲流通分,

  二正宗分爲二:初明共世間法要。這就是七分當中的第二,修集世間功德分。二明不共世間法要,這就是七分當中第叁,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分。昨天請大家作筆記。你寫了就有福報,昨天沒有寫就會一頭霧水。我請你們寫,你們不寫,那是你們的事情。我是好意。有的人偷懶聽經,也不作筆記,沒有辦法。

  [初中叁]就是明共世間法要分成叁段,

  [初對治邪業法要,二對治止苦法要,叁對治滅煩惱法要。初又四:初明根本清淨戒,次明方便遠離清淨戒。]

  [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波羅提木叉就晃戒律,你應該要尊重世尊所製定的戒律,就是持戒。如闇遇明就是暗夜遇到明,有光明才看得到路。暗夜寸步難行。簡單講,你在這娑婆世界造惡的機會很大,所以你要持戒要斷惡,就像暗夜遇到光明,要不然我們就會繼續造惡。

  [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即戒律是我們的師父。不管是不是佛陀在世,不管是正法不管是末法,以世尊的戒律做我們的師父。我們親近法師也是親近法,依法依戒而修。所以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

  [若我住世,無異此也。]你如果持戒就像佛陀在世一樣。若我就是世尊住世無異此也。我住世也是告訴你戒律,也是勸告你要持戒。我如果入涅槃,你也是要持戒,所以戒是我們大家的大師,與我住世無差別,沒有什麼差別。

  [“比丘”,此翻除馑,即福田之稱也。]

  這個馑就是米谷欠收。即比丘就是福田的意思。比丘也叫做做[一怖魔]。爲什麼比丘怖魔?比丘會修道,魔會怕。爲什麼?比丘能度化一切衆生。不但他會自修,他還會度化一切衆生,令離魔、五欲六塵,這樣魔界的眷屬就會愈來愈少,他當然會怕。魔是最好你都不要了生死,對不對?他了生死他就怕,所以怖魔。

  [二乞士]乞就是乞求、士就是清雅之稱,清雅之稱。所以比丘常常乞食清淨以後自活,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所以這個乞士上乞法下乞食。乞法就是資助慧命。如果有人請問師父,:比丘托缽和乞丐有什麼不同?我說:大不相同。乞丐是貧窮、困苦,沒有能力賺錢,所以,他是衆生的同情心布施,那是乞丐,對不對?藉著別人的同情來過他的日子,比丘不同,比丘是憐憫衆生要讓衆生種福田,再來比丘勇猛精進修行、自利利他又弘法利生,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他不是一天到晚受人家同情,他不是。比丘有尊嚴的一面,乞丐就不一樣。乞丐在那個地方,人家給錢都用丟的,比丘不能這樣子。世尊製戒律說,我們出去托缽的時候,看到對比丘不禮貌的,叫做覆缽羯磨。世尊實在偉大!出家從沒有報複。譬如說我今天走到這個村莊,一個外道他有心供養,但是供養得不情不願,比丘來的時候用丟的。比丘回到僧團說這種情形,僧團馬上做僧羯磨。僧羯磨就是明天再到那個地方托缽,大家把缽翻過來。覆缽羯磨就是拒絕供養,也不要講話。世尊也不會傷害到他,一到就是覆缽。覆缽就是不要接受供養。佛陀當時在世就是有種情形,覆缽羯磨以後,那個外道的在家衆就忏悔了,趕快來僧團求忏悔。此事告訴世尊知道,說:世尊、世尊,他已經來僧團求忏悔了。世尊說:只要他恢複求忏悔,我們恢複托缽。缽再翻過來。再恢複托缽的生活,走到那個地方又接受他的供養。要不然不接受他的供養。比丘是無上的尊嚴,跟乞丐是千差萬別,大大不同。比丘出家那都是王公貴族,都是大威德的人在出家,以前的比丘都是狀元,是很偉大的人剃度出家修行,跟世間的乞丐是大不相同,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同、一定要了解,我們能夠供養比丘,那是叁生的福報。

  第叁是[破惡]。因爲比丘是修戒、定、慧,能夠破除見思之惡,這個惡是指一切的煩惱,見思煩惱叫做惡,因爲它會擾亂我們的身心。

  [又含叁義:一怖魔,二乞士,叁破惡。]

  [然佛之遺教,通誡一切四衆弟子 ,]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而經中處處獨舉比丘者,亦有叁義:]

  [一者,示遠離相故:]因爲比丘少欲知足,遠離一切五欲六塵,出家清淨修行示遠離相。我們如果看到出家衆,他就是修遠離相。遠離一切五欲六塵,遠離一切煩惱相。我們一看到比丘這是清淨相,

  [二者,示摩诃衍方便道,]摩诃衍就是大乘的教法,示摩诃衍那,照道理應該是四個字,摩诃衍那。但是我們中國人好簡,把那個那字縮水了,我們中國人少說一個字,像佛陀我們常常講佛、佛。其實這個摩诃衍是不具足的,要摩诃衍那才是真正的具足,叫做大乘的教法。

  再來講方便道。諸位把筆拿起來,方便道在旁邊寫叁個字,叫做[加行道]。什麼叫做加行道?叫做加功用行,方便道就是加行道。示摩诃衍方便道就是說,指大乘的教法,然後加行用功斷除煩惱,爲什麼?因爲加行道(方便道)能引導無間道。方便道就是加行道,加行道就是方便道。

  這個加行道或者是方便道,是針對無間道而講的,無間道而講的就是綿綿密密的觀照功夫,不會讓它過一分一秒都不會放松,一起心動念馬上知道,起心動念馬上知道,不像我們現在研究經典的,什麼叫做無生?無生:沒有念頭沒有妄想,現在很快樂是不是?等一下境界一來了失去觀照了,簡單講我們沒有無間道,所以我們不能進入證悟的境界,爲什麼沒有這個無間道?無間道必須在事相裏面一直修行,事相就是說,行、住、坐、臥都觀照那個心,起心動念就是包括微細的煩惱統統要放下。我們一般只能了解粗糙的煩惱,你不會殺人、放火,不會貪別人的錢財,沒有錯。不過有一天人家毀謗你,你就會起嗔恨心了,你愛面子,貪著面子。你毀謗佛陀,佛陀如如不動對不對?佛陀的微細煩惱全部都斷掉了,所以你毀謗阿羅漢,阿羅漢破我見、破見惑、破思惑,爲什麼?他有無間道,他有綿綿密密的功夫,你打不進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無間道裏面,爲什麼?他清淨得沒有能所,沒有貪、沒有嗔、沒有愚癡、綿綿密密就像金剛一樣,箭射過去都射不穿。煩惱射進來都彈回去。因爲他的觀照是二十四小時,我們不一樣,我們的觀照就是現在心情好、身體好觀照一下,不錯,我今天表現得很有修養,回家就今天我值得稱贊,明天就板著臉。他連方便道都沒有,他哪裏有無間道?所以,我們一般修行統統叫做結緣修行,他不叫做修行。他沒有方便道,他也沒有無間道,他怎麼能談修行呢?修行是二十四個小時都沒有煩惱。那是二十四個小時都攝身、口、意清淨的東西,那個叫做大修行人,就是禅宗裏面講的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爲什麼?眼睛看的統統解脫,耳朵聽的統統解脫,像這樣子的煩惱都打不進去,這樣子才是真正在修行。我們今天不能這樣,我們如果在後面撿菜,師姐你的菜怎麼切不幹淨?不要做了去吃冰!師姐你怎麼不做了,是不是我說你你不高興?我哪會執著這個?哼!多了一個哼就是了。

  所以我們不論有意不論無意,都稱不上修行人。真正一個阿羅漢果的人,除非他要教化他的徒弟,大怒像禅宗那樣,他爲了要對治你的煩惱,不喝斥、不打你不行,當然要教化衆生是另當別論。要不然阿羅漢我告訴你,你再怎麼說他都是高高興興的,非常的莊嚴。在佛經裏面這樣講,在《大盤涅槃經》裏面,有這樣寫:真正悟道的時候,他的兩個眼神就充滿著安詳、充滿著慈悲、充滿著般若的智慧。他的兩個眼睛讓你看起來充滿著慈悲,他跟你講話絕對不會跟你起沖突,他是破見思惑的人,怎麼會跟你斤斤計較?他一定不會跟你起沖突,他沒有我見,對不對?證阿羅漢就這樣了,更何況是佛陀!所以佛當時在世的時候,經典上說:你只要見到佛陀的莊嚴相,那種眼神,你馬上就會跪著跟他頂禮,他都不必說話。你見到佛的眼睛,那種叁十二相的莊嚴相,你馬上就要下跪頂禮,他有無量的威德!哪像我們,大聲人家還不怕,比我們更凶對不對?我們不像個樣,世尊不是這樣,你一看到世尊就會自然跪下,他那種莊嚴相、威德攝受,講兩句話你就證阿羅漢果了。那種眼神、那種慈悲、那種定力,那不是我們可以形容的。所以說,我們要了解那個方便道。所以說我們現在說實在話,沒有一個談得上是真正的在修行。偶爾一天、兩天情緒不錯,叁天、四天情緒不錯。經不起一個禮拜,也經不起一個月。哪裏像那個真正的修行人,綿綿密密地一直觀照,連起心動…

《佛遺教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