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间法要。]
把笔拿起来,共世间的法要,昨天我们讲到七分。一般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但是世亲菩萨把它七分,初明共世间法要,这个等于七分当中的第二项。序分相同,第二项就是修集世间功德分,对不对?我们昨天写过的,七分当中的第二项修集世间功德分。第二,明不共世间法要,这就是七分当中的第三分,修集出世间功德分。
我们先看初明共世间法要,七分当中的第二修集世间功德分。我们从第六页算回来第二行就是[汝等比丘,于我灭后]从这里开始,在座诸位现在翻开第二十页,第一行
[设非正念真如岂得名[端心]哉?初明共世间法要竟]到这一段,这是共世间的法要。
那么七分当中就是修集出世间功德分,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第二:不共世间法要。从第二十页第二行到二十八页第一行,[不作非一非二解,乃非戏论也。已上正宗分竟有]。
二十八页第二行,[三流通分为四,]把笔拿起来。
[初劝修流通]就是七分的第四分,七分的第四分显示毕竟功德分,就是劝修流通。
[分为四:初劝修流通,二证决流通,]这就是第五,七分的第五。昨天我叫大家写起来,就是显示入证决定分,那么
[三断疑流通,]就是七分当中的第六,乃是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
[四嘱付流通。]这就是第七,离种种自性清净无我分。所以三分就是七分,七分就是三分。只是流通分把它分成四种。我们的流通分是一种而已,他流通分四种,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他都把它列为流通分,
二正宗分为二:初明共世间法要。这就是七分当中的第二,修集世间功德分。二明不共世间法要,这就是七分当中第三,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分。昨天请大家作笔记。你写了就有福报,昨天没有写就会一头雾水。我请你们写,你们不写,那是你们的事情。我是好意。有的人偷懒听经,也不作笔记,没有办法。
[初中三]就是明共世间法要分成三段,
[初对治邪业法要,二对治止苦法要,三对治灭烦恼法要。初又四:初明根本清净戒,次明方便远离清净戒。]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波罗提木叉就晃戒律,你应该要尊重世尊所制定的戒律,就是持戒。如闇遇明就是暗夜遇到明,有光明才看得到路。暗夜寸步难行。简单讲,你在这娑婆世界造恶的机会很大,所以你要持戒要断恶,就像暗夜遇到光明,要不然我们就会继续造恶。
[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即戒律是我们的师父。不管是不是佛陀在世,不管是正法不管是末法,以世尊的戒律做我们的师父。我们亲近法师也是亲近法,依法依戒而修。所以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
[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你如果持戒就像佛陀在世一样。若我就是世尊住世无异此也。我住世也是告诉你戒律,也是劝告你要持戒。我如果入涅槃,你也是要持戒,所以戒是我们大家的大师,与我住世无差别,没有什么差别。
[“比丘”,此翻除馑,即福田之称也。]
这个馑就是米谷欠收。即比丘就是福田的意思。比丘也叫做做[一怖魔]。为什么比丘怖魔?比丘会修道,魔会怕。为什么?比丘能度化一切众生。不但他会自修,他还会度化一切众生,令离魔、五欲六尘,这样魔界的眷属就会愈来愈少,他当然会怕。魔是最好你都不要了生死,对不对?他了生死他就怕,所以怖魔。
[二乞士]乞就是乞求、士就是清雅之称,清雅之称。所以比丘常常乞食清净以后自活,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所以这个乞士上乞法下乞食。乞法就是资助慧命。如果有人请问师父,:比丘托钵和乞丐有什么不同?我说:大不相同。乞丐是贫穷、困苦,没有能力赚钱,所以,他是众生的同情心布施,那是乞丐,对不对?藉着别人的同情来过他的日子,比丘不同,比丘是怜悯众生要让众生种福田,再来比丘勇猛精进修行、自利利他又弘法利生,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他不是一天到晚受人家同情,他不是。比丘有尊严的一面,乞丐就不一样。乞丐在那个地方,人家给钱都用丢的,比丘不能这样子。世尊制戒律说,我们出去托钵的时候,看到对比丘不礼貌的,叫做覆钵羯磨。世尊实在伟大!出家从没有报复。譬如说我今天走到这个村庄,一个外道他有心供养,但是供养得不情不愿,比丘来的时候用丢的。比丘回到僧团说这种情形,僧团马上做僧羯磨。僧羯磨就是明天再到那个地方托钵,大家把钵翻过来。覆钵羯磨就是拒绝供养,也不要讲话。世尊也不会伤害到他,一到就是覆钵。覆钵就是不要接受供养。佛陀当时在世就是有种情形,覆钵羯磨以后,那个外道的在家众就忏悔了,赶快来僧团求忏悔。此事告诉世尊知道,说:世尊、世尊,他已经来僧团求忏悔了。世尊说:只要他恢复求忏悔,我们恢复托钵。钵再翻过来。再恢复托钵的生活,走到那个地方又接受他的供养。要不然不接受他的供养。比丘是无上的尊严,跟乞丐是千差万别,大大不同。比丘出家那都是王公贵族,都是大威德的人在出家,以前的比丘都是状元,是很伟大的人剃度出家修行,跟世间的乞丐是大不相同,所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同、一定要了解,我们能够供养比丘,那是三生的福报。
第三是[破恶]。因为比丘是修戒、定、慧,能够破除见思之恶,这个恶是指一切的烦恼,见思烦恼叫做恶,因为它会扰乱我们的身心。
[又含三义: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恶。]
[然佛之遗教,通诫一切四众弟子 ,]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而经中处处独举比丘者,亦有三义:]
[一者,示远离相故:]因为比丘少欲知足,远离一切五欲六尘,出家清净修行示远离相。我们如果看到出家众,他就是修远离相。远离一切五欲六尘,远离一切烦恼相。我们一看到比丘这是清净相,
[二者,示摩诃衍方便道,]摩诃衍就是大乘的教法,示摩诃衍那,照道理应该是四个字,摩诃衍那。但是我们中国人好简,把那个那字缩水了,我们中国人少说一个字,像佛陀我们常常讲佛、佛。其实这个摩诃衍是不具足的,要摩诃衍那才是真正的具足,叫做大乘的教法。
再来讲方便道。诸位把笔拿起来,方便道在旁边写三个字,叫做[加行道]。什么叫做加行道?叫做加功用行,方便道就是加行道。示摩诃衍方便道就是说,指大乘的教法,然后加行用功断除烦恼,为什么?因为加行道(方便道)能引导无间道。方便道就是加行道,加行道就是方便道。
这个加行道或者是方便道,是针对无间道而讲的,无间道而讲的就是绵绵密密的观照功夫,不会让它过一分一秒都不会放松,一起心动念马上知道,起心动念马上知道,不像我们现在研究经典的,什么叫做无生?无生:没有念头没有妄想,现在很快乐是不是?等一下境界一来了失去观照了,简单讲我们没有无间道,所以我们不能进入证悟的境界,为什么没有这个无间道?无间道必须在事相里面一直修行,事相就是说,行、住、坐、卧都观照那个心,起心动念就是包括微细的烦恼统统要放下。我们一般只能了解粗糙的烦恼,你不会杀人、放火,不会贪别人的钱财,没有错。不过有一天人家毁谤你,你就会起嗔恨心了,你爱面子,贪着面子。你毁谤佛陀,佛陀如如不动对不对?佛陀的微细烦恼全部都断掉了,所以你毁谤阿罗汉,阿罗汉破我见、破见惑、破思惑,为什么?他有无间道,他有绵绵密密的功夫,你打不进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无间道里面,为什么?他清净得没有能所,没有贪、没有嗔、没有愚痴、绵绵密密就像金刚一样,箭射过去都射不穿。烦恼射进来都弹回去。因为他的观照是二十四小时,我们不一样,我们的观照就是现在心情好、身体好观照一下,不错,我今天表现得很有修养,回家就今天我值得称赞,明天就板着脸。他连方便道都没有,他哪里有无间道?所以,我们一般修行统统叫做结缘修行,他不叫做修行。他没有方便道,他也没有无间道,他怎么能谈修行呢?修行是二十四个小时都没有烦恼。那是二十四个小时都摄身、口、意清净的东西,那个叫做大修行人,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若论佛法一切现成。为什么?眼睛看的统统解脱,耳朵听的统统解脱,像这样子的烦恼都打不进去,这样子才是真正在修行。我们今天不能这样,我们如果在后面捡菜,师姐你的菜怎么切不干净?不要做了去吃冰!师姐你怎么不做了,是不是我说你你不高兴?我哪会执著这个?哼!多了一个哼就是了。
所以我们不论有意不论无意,都称不上修行人。真正一个阿罗汉果的人,除非他要教化他的徒弟,大怒像禅宗那样,他为了要对治你的烦恼,不喝斥、不打你不行,当然要教化众生是另当别论。要不然阿罗汉我告诉你,你再怎么说他都是高高兴兴的,非常的庄严。在佛经里面这样讲,在《大盘涅槃经》里面,有这样写:真正悟道的时候,他的两个眼神就充满着安详、充满着慈悲、充满着般若的智慧。他的两个眼睛让你看起来充满着慈悲,他跟你讲话绝对不会跟你起冲突,他是破见思惑的人,怎么会跟你斤斤计较?他一定不会跟你起冲突,他没有我见,对不对?证阿罗汉就这样了,更何况是佛陀!所以佛当时在世的时候,经典上说:你只要见到佛陀的庄严相,那种眼神,你马上就会跪着跟他顶礼,他都不必说话。你见到佛的眼睛,那种三十二相的庄严相,你马上就要下跪顶礼,他有无量的威德!哪像我们,大声人家还不怕,比我们更凶对不对?我们不像个样,世尊不是这样,你一看到世尊就会自然跪下,他那种庄严相、威德摄受,讲两句话你就证阿罗汉果了。那种眼神、那种慈悲、那种定力,那不是我们可以形容的。所以说,我们要了解那个方便道。所以说我们现在说实在话,没有一个谈得上是真正的在修行。偶尔一天、两天情绪不错,三天、四天情绪不错。经不起一个礼拜,也经不起一个月。哪里像那个真正的修行人,绵绵密密地一直观照,连起心动…
《佛遗教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