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个“净”,清净的“净”来形容。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将你的善因享受完了,还是要掉下来,福报享尽了嘛,像仰天射箭,向着天射箭一样,势力尽了之后,力量没有了,箭又跌下来。佛法的往生净土,是说凭籍着你的净因,不落入善、恶、无记,你就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净土)里面去。简单讲,往生净土是什么?是有任务去的,不是享乐去的;往生天堂,其他宗教的往生天堂是享乐,佛教的往生是净土是任务,他是有任务去的,他要继续学习、继续成佛;在诸佛宏愿的感应下,整个环境都能助你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愿力,并不一定永远住在这个净土,而是要到他方无尽世界去和再到这个世界来度脱众生。综结的说:往生天堂去享乐,这实在是有限宇宙论的自私和消极的幻恋;为什么讲幻恋呢?因为“幻”就是实在,福报有一天会享尽,这个就像幻相一样的不实在,叫做幻恋;对于幻相迷恋,这个叫做幻恋。再讲一遍,综结的说:往生天堂去享乐,实在是有限宇宙论的自私和消极的幻恋;而往行净土去修行,则是无尽悲愿菩萨的方便庄严!因为他是有任务去的,有任务去的。
(二十五页)怎么样才是佛,佛法跟其他宗教的教义,不相同的地方很多,前面所列举的七点,这只是捡这个最普通以及比较容易懂的来说,目的是想用衬托的方法来帮大家对“什么是佛法”增加一些了解。现在进一步从另一个方面来研究:
(一)怎样才是佛。
(二)人类因为什么缺憾,所以不能显现这个本具的佛性。意思就是毛病在哪里?
(三)佛陀传给我们什么方法,使我们可以修练来达到理智情感以及能力都同时存在
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前面我已经对“佛”试下了一个定义:佛是理智、感情、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我这里必须说明一下,这个定义,并不能表示绝对的佛性,而只是凭人的脑筋思想范围内,想对佛性作一个比较容易了解的解释罢了。说佛是、情感理智和能力都达最圆满境界的人格;也就是说:佛是大智、大悲和大能的人。那么什么是大智、大悲和大能呢?我们在逐步的一一来解释:
第一、什么叫做大智?
佛的大智,包括有两方面的大智慧:一个是纵深的,一个是横面的。这个纵深的智慧,佛家称为“如所有智”;把笔拿起来啊,这个要作一个笔记,要写“如所有智”:就是《华严经》讲的,深如大海之智,叫做“如所有智”,这是指直线下来的,就是所谓的纵深,这个“纵”,就是放纵的“纵”;“深”,深度的“深”,这个纵深的智慧,不是那个“众生”,是这个“纵”,纵贯线的“纵”,一个“纟”部再一个“从”,深,深度的“深”,纵深的智慧,佛家称为“如所有智”,这个“如所有智”就是深如大海之智,这是用大海来比喻他的智慧很深;那么这个横面的智慧呢,这个横面的智慧就是有推广的意思,佛家称为“尽所有智”。“尽所有智”的旁边写一个,《华严经》的解释是广如虚空之智,一个是深如大海的智慧,“尽所有智”是广如虚空,这广如虚空是讲平面的,只讲平面,一直推广,往外一直推广,那么“如所有智”是往深度表示的,所以“如所有智”是深如大海之智;“尽所有之智”是广如虚空之智,那么这个“如所有智”是讲垂直的:“尽所有智”是讲横切的,“如所有智”,就是深入法性最深一层的智慧;也就是我们的如来藏,也就是我们的清净自性。那么“尽所有智”就是遍如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智慧。为什么讲遍如一切法相呢?因为一切法相不离空相,所以内心里面但莫着于一物,即是了知,一切法相皆是缘起,内心里面充满着透视的智慧,了知一切法相是空,了知一切法性是存在,而无形相可得;当我们了解性相不二的毕竟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将会无所住,觉性确实存在,实实在在的存在,却无方所、无形相、无颜色。所以说“尽所有智”,就是遍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为什么能够无所不知呢?因为缘起一定是性空,透视一粒沙,就是透视一切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的地方,大彻大悟,到他方世界也一样存在着佛性,肉体或许有转变,但是佛性还是存在的,所以这是佛陀开采人类最伟大的地方,深处的智慧,每一个人统统具足的。这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个伟大,超越几百万倍。
我们先来谈谈“如所有智”,“如所有智”:
我面前有一杯水,这一杯水在常人的眼光,诸位,在常人的眼光,这个常人,一,常人的眼光,就是一般人来看,这不过是一杯解渴的饮料而已啊。为什么?他口渴啊。常人的眼光,他的角度是这样看的;可是在化学家,化学家,二,化学家的眼光看起来,却是氢二氧一,就是H2O啰,稍微念过一点化学的都知道H2O啰,可是在化学家的眼光看来,却是氢二氧一的化合物,H2O啰;在物理学家,三,在物理学家眼光看起来,是无数的电子活动,或者是更近代的看法,是能(Energy),能量,它的一种形态,三种人看,三种人对水的诠释不一样,眼光看起来都不一样;第一种人看起来是一杯水,第二个看起来是H2O,物理学家看起来只是能;那再来,在哲学家的眼光看这一杯水呢?它是一连串的因果关系,这个颗粒啊,这些水啊,跟这个水串成种 种的因缘,再把这个水一分析起来,哲学家一分析起来,本体的表现就是空;哲学家讲,这一杯水只是现象界的缘起,只是本体界的空,它的表现,这是哲学家的比较深入的透视。在菩萨,哲学家,标号四。在菩萨的眼光,在菩萨,标号五,第五种人,菩萨的眼光看起来,只是心识变现的幻相;就是我们唯识,心识所变出来的幻相,这一杯水,也只是短暂的缘起,心识变现的幻相,短暂的缘起,为什么?它是业力,人的业力;业力召感的色身,不喝水他会死掉的喔,它的业报就是这样子啊,他有形相,他一定要靠这一杯水来过日子啊。那么再来最后一个,六,在佛的眼光里却是圆满佛性的流露,因为万法不离清净的心性,清净的心就会影现种种不可思议的妙用,这一些相,就是他的题材,凡夫来讲,这些万相是凡夫执着的对象,可是在佛来讲,这些万相,是他善巧方便的题材,他会用种种的假相、幻影,来普度众生,让他进入实智,实在的、实相的智慧,所以在一切相都是圆满佛性的流露。
也简单讲,今天我们如果得到解脱,那么所有的相都不可能障碍你,如果证入了清净的自性,有所证量,那么简单讲,你现在就是住在净土,你现在就是住在净土。底下,因此证明,对同一事物,同一事物,刚刚讲的那一杯水啊,同样那一杯水,了解的深度,竟可以有这样的差别的悬殊,有这样的差别的悬殊,差别竟然那么大。佛的“如所有智”,不但要透过凡夫、科学家,透过就是超越啦,不但要超越了凡夫、超越科学家、超越哲学家的境界,而且要超越圣哲的境界!就是那一些啊,菩萨的境界啦,以及哲学家的境界,处于法性尽地,这法性就是空性啰,尽地就是无所保留;简单讲,佛证到绝对,绝对的法性,不可思议的如如境地啊――什么叫做不可思议的如如境地?见一切相就是一切性,见一切相就是毕竟空的一切性,心不会被蒙蔽、不会被蒙骗,他有强烈的智慧;简单讲,成佛就是什么事情都骗不过他,他绝对不会去对这个,任何的一个假相,他去起心动念、去贪着,所以他生死自在,我们想要生死自在嘛,就必须对这个假相放得开、扯得下,法性实相,这种境界,不是语言、思虑所能及,因为语言、思虑也是心的一种相,它只是无形相,还是执着的一种相,外相是业感的相,内在的这个,所以说内在讲这个语言跟思虑是内心的相,它还是属于执着;内心但有语言的执着、思虑的执着,那么都不是法性实相;如果我们了解这些语言、思虑是善巧方便的存在,那么这就了解毕竟空的法性实相。简单讲,成佛也不能离开这些语言、思虑的工具,透视以后,就了解书本是工具,语言是工具,思想也是工具,而那个绝对的法性实相,才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境地,可是真正有这种工夫的人,他不会离开善巧方便的语言,善巧方便的境界,善巧方便的假相,善巧方便的缘起,不会离开这些。所以我们再讲一遍,证到毕竟空的佛,不会远离众生需要,存在的这些假相,缘起的种种工具,包括内在的语言、思想、符号,这些种种的,外在的房子、汽车、洋房、大楼,都不影响,他反而会利用这一些尖端的科技来度众生,因为这些尖端的科技还是假相,还是有缘起的无常相。
什么是佛法3
所以啊,佛陀是最善用工具,善于运用人世间的种种假相的工具,而我们是被这个假相所卡住,看到什么执著什么,看到什么执著什么。底下说,只能以“如”字来表达,所以这个智慧,佛法里面名叫做“如所有智”。那什么是“尽所有智”呢?“尽所有智”就是无所不晓的智慧,所以说“如所有智”是证到空性,法性的实相。“尽所有智”是智慧的妙用,智慧的妙用,无所不晓的智慧。这个智慧的说法,是很难为一般人所接受的。一个人怎么能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呢?庄子说得好:“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说我们的生命是有一个限度的,涯就是一个啊,一个程度,就是一个限度,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这些知识的领域,是没有限的,无限性的,我们要知道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那么以我们有限的生命要去了解无限的这一些啊,殆矣就是很危险,这个“殆”,如果你去查字典就是危险的意思;那么,可是在这里解释危险,不圆满,应该解释作不可能,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领域,是绝对不可能的,要用悟的,什么叫悟的?你只要悟到空性,所有的世间事情统统解决,因为所有的世间事情都不可能离开缘起跟性空,一定要悟到一个总原则。
简单讲,世间存在的种种相,包括十方世界、他方世界,都…
《什么是佛法
》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