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佛法?▪P8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淨”,清淨的“淨”來形容。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將你的善因享受完了,還是要掉下來,福報享盡了嘛,像仰天射箭,向著天射箭一樣,勢力盡了之後,力量沒有了,箭又跌下來。佛法的往生淨土,是說憑籍著你的淨因,不落入善、惡、無記,你就能夠得到一個良好的修行環境(淨土)裏面去。簡單講,往生淨土是什麼?是有任務去的,不是享樂去的;往生天堂,其他宗教的往生天堂是享樂,佛教的往生是淨土是任務,他是有任務去的,他要繼續學習、繼續成佛;在諸佛宏願的感應下,整個環境都能助你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願力,並不一定永遠住在這個淨土,而是要到他方無盡世界去和再到這個世界來度脫衆生。綜結的說:往生天堂去享樂,這實在是有限宇宙論的自私和消極的幻戀;爲什麼講幻戀呢?因爲“幻”就是實在,福報有一天會享盡,這個就像幻相一樣的不實在,叫做幻戀;對于幻相迷戀,這個叫做幻戀。再講一遍,綜結的說:往生天堂去享樂,實在是有限宇宙論的自私和消極的幻戀;而往行淨土去修行,則是無盡悲願菩薩的方便莊嚴!因爲他是有任務去的,有任務去的。

  (二十五頁)怎麼樣才是佛,佛法跟其他宗教的教義,不相同的地方很多,前面所列舉的七點,這只是撿這個最普通以及比較容易懂的來說,目的是想用襯托的方法來幫大家對“什麼是佛法”增加一些了解。現在進一步從另一個方面來研究:

  (一)怎樣才是佛。

  (二)人類因爲什麼缺憾,所以不能顯現這個本具的佛性。意思就是毛病在哪裏?

  (叁)佛陀傳給我們什麼方法,使我們可以修練來達到理智情感以及能力都同時存在

  最圓滿境地的人格?

  前面我已經對“佛”試下了一個定義:佛是理智、感情、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我這裏必須說明一下,這個定義,並不能表示絕對的佛性,而只是憑人的腦筋思想範圍內,想對佛性作一個比較容易了解的解釋罷了。說佛是、情感理智和能力都達最圓滿境界的人格;也就是說:佛是大智、大悲和大能的人。那麼什麼是大智、大悲和大能呢?我們在逐步的一一來解釋:

  第一、什麼叫做大智?

  佛的大智,包括有兩方面的大智慧:一個是縱深的,一個是橫面的。這個縱深的智慧,佛家稱爲“如所有智”;把筆拿起來啊,這個要作一個筆記,要寫“如所有智”:就是《華嚴經》講的,深如大海之智,叫做“如所有智”,這是指直線下來的,就是所謂的縱深,這個“縱”,就是放縱的“縱”;“深”,深度的“深”,這個縱深的智慧,不是那個“衆生”,是這個“縱”,縱貫線的“縱”,一個“纟”部再一個“從”,深,深度的“深”,縱深的智慧,佛家稱爲“如所有智”,這個“如所有智”就是深如大海之智,這是用大海來比喻他的智慧很深;那麼這個橫面的智慧呢,這個橫面的智慧就是有推廣的意思,佛家稱爲“盡所有智”。“盡所有智”的旁邊寫一個,《華嚴經》的解釋是廣如虛空之智,一個是深如大海的智慧,“盡所有智”是廣如虛空,這廣如虛空是講平面的,只講平面,一直推廣,往外一直推廣,那麼“如所有智”是往深度表示的,所以“如所有智”是深如大海之智;“盡所有之智”是廣如虛空之智,那麼這個“如所有智”是講垂直的:“盡所有智”是講橫切的,“如所有智”,就是深入法性最深一層的智慧;也就是我們的如來藏,也就是我們的清淨自性。那麼“盡所有智”就是遍如一切法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智慧。爲什麼講遍如一切法相呢?因爲一切法相不離空相,所以內心裏面但莫著于一物,即是了知,一切法相皆是緣起,內心裏面充滿著透視的智慧,了知一切法相是空,了知一切法性是存在,而無形相可得;當我們了解性相不二的畢竟空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將會無所住,覺性確實存在,實實在在的存在,卻無方所、無形相、無顔色。所以說“盡所有智”,就是遍知一切法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爲什麼能夠無所不知呢?因爲緣起一定是性空,透視一粒沙,就是透視一切無量叁千大千世界,換句話說,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的地方,大徹大悟,到他方世界也一樣存在著佛性,肉體或許有轉變,但是佛性還是存在的,所以這是佛陀開采人類最偉大的地方,深處的智慧,每一個人統統具足的。這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那個偉大,超越幾百萬倍。

  我們先來談談“如所有智”,“如所有智”:

  我面前有一杯水,這一杯水在常人的眼光,諸位,在常人的眼光,這個常人,一,常人的眼光,就是一般人來看,這不過是一杯解渴的飲料而已啊。爲什麼?他口渴啊。常人的眼光,他的角度是這樣看的;可是在化學家,化學家,二,化學家的眼光看起來,卻是氫二氧一,就是H2O啰,稍微念過一點化學的都知道H2O啰,可是在化學家的眼光看來,卻是氫二氧一的化合物,H2O啰;在物理學家,叁,在物理學家眼光看起來,是無數的電子活動,或者是更近代的看法,是能(Energy),能量,它的一種形態,叁種人看,叁種人對水的诠釋不一樣,眼光看起來都不一樣;第一種人看起來是一杯水,第二個看起來是H2O,物理學家看起來只是能;那再來,在哲學家的眼光看這一杯水呢?它是一連串的因果關系,這個顆粒啊,這些水啊,跟這個水串成種 種的因緣,再把這個水一分析起來,哲學家一分析起來,本體的表現就是空;哲學家講,這一杯水只是現象界的緣起,只是本體界的空,它的表現,這是哲學家的比較深入的透視。在菩薩,哲學家,標號四。在菩薩的眼光,在菩薩,標號五,第五種人,菩薩的眼光看起來,只是心識變現的幻相;就是我們唯識,心識所變出來的幻相,這一杯水,也只是短暫的緣起,心識變現的幻相,短暫的緣起,爲什麼?它是業力,人的業力;業力召感的色身,不喝水他會死掉的喔,它的業報就是這樣子啊,他有形相,他一定要靠這一杯水來過日子啊。那麼再來最後一個,六,在佛的眼光裏卻是圓滿佛性的流露,因爲萬法不離清淨的心性,清淨的心就會影現種種不可思議的妙用,這一些相,就是他的題材,凡夫來講,這些萬相是凡夫執著的對象,可是在佛來講,這些萬相,是他善巧方便的題材,他會用種種的假相、幻影,來普度衆生,讓他進入實智,實在的、實相的智慧,所以在一切相都是圓滿佛性的流露。

  也簡單講,今天我們如果得到解脫,那麼所有的相都不可能障礙你,如果證入了清淨的自性,有所證量,那麼簡單講,你現在就是住在淨土,你現在就是住在淨土。底下,因此證明,對同一事物,同一事物,剛剛講的那一杯水啊,同樣那一杯水,了解的深度,竟可以有這樣的差別的懸殊,有這樣的差別的懸殊,差別竟然那麼大。佛的“如所有智”,不但要透過凡夫、科學家,透過就是超越啦,不但要超越了凡夫、超越科學家、超越哲學家的境界,而且要超越聖哲的境界!就是那一些啊,菩薩的境界啦,以及哲學家的境界,處于法性盡地,這法性就是空性啰,盡地就是無所保留;簡單講,佛證到絕對,絕對的法性,不可思議的如如境地啊――什麼叫做不可思議的如如境地?見一切相就是一切性,見一切相就是畢竟空的一切性,心不會被蒙蔽、不會被蒙騙,他有強烈的智慧;簡單講,成佛就是什麼事情都騙不過他,他絕對不會去對這個,任何的一個假相,他去起心動念、去貪著,所以他生死自在,我們想要生死自在嘛,就必須對這個假相放得開、扯得下,法性實相,這種境界,不是語言、思慮所能及,因爲語言、思慮也是心的一種相,它只是無形相,還是執著的一種相,外相是業感的相,內在的這個,所以說內在講這個語言跟思慮是內心的相,它還是屬于執著;內心但有語言的執著、思慮的執著,那麼都不是法性實相;如果我們了解這些語言、思慮是善巧方便的存在,那麼這就了解畢竟空的法性實相。簡單講,成佛也不能離開這些語言、思慮的工具,透視以後,就了解書本是工具,語言是工具,思想也是工具,而那個絕對的法性實相,才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地,可是真正有這種工夫的人,他不會離開善巧方便的語言,善巧方便的境界,善巧方便的假相,善巧方便的緣起,不會離開這些。所以我們再講一遍,證到畢竟空的佛,不會遠離衆生需要,存在的這些假相,緣起的種種工具,包括內在的語言、思想、符號,這些種種的,外在的房子、汽車、洋房、大樓,都不影響,他反而會利用這一些尖端的科技來度衆生,因爲這些尖端的科技還是假相,還是有緣起的無常相。 

  什麼是佛法3

  所以啊,佛陀是最善用工具,善于運用人世間的種種假相的工具,而我們是被這個假相所卡住,看到什麼執著什麼,看到什麼執著什麼。底下說,只能以“如”字來表達,所以這個智慧,佛法裏面名叫做“如所有智”。那什麼是“盡所有智”呢?“盡所有智”就是無所不曉的智慧,所以說“如所有智”是證到空性,法性的實相。“盡所有智”是智慧的妙用,智慧的妙用,無所不曉的智慧。這個智慧的說法,是很難爲一般人所接受的。一個人怎麼能夠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呢?莊子說得好:“吾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說我們的生命是有一個限度的,涯就是一個啊,一個程度,就是一個限度,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這些知識的領域,是沒有限的,無限性的,我們要知道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那麼以我們有限的生命要去了解無限的這一些啊,殆矣就是很危險,這個“殆”,如果你去查字典就是危險的意思;那麼,可是在這裏解釋危險,不圓滿,應該解釋作不可能,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領域,是絕對不可能的,要用悟的,什麼叫悟的?你只要悟到空性,所有的世間事情統統解決,因爲所有的世間事情都不可能離開緣起跟性空,一定要悟到一個總原則。

  簡單講,世間存在的種種相,包括十方世界、他方世界,都…

《什麼是佛法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遺教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