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可能離開佛陀所講的緣起性空的修行指導的最高原則;當我們悟到這個的時候,你走到那裏都不可能離開這個心境,那麼你就“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全部顯現出來,譬如說,我們已經覺悟到山河大地的緣起,你走到國外去,是啊,是風景漂亮,不是山就是水,不然就是樹木啊;瑞士很漂亮啊,德國很漂亮啊,臺灣也有很漂亮的地方啊,大陸也有莊嚴的地方啊,可是不是山就是水啊,不然就是樹木啊,對不對?那裏都是怎麼樣,無論是臺灣、大陸,無論是歐美各國、加拿大,都是緣起,都是性空;這個所有叁千大千世界都是這樣,那心就處在絕對的平靜裏面,因爲沒有什麼好追求啰,剩下就是我們的責任跟義務。當我們到淨土的時候,我們到極樂世界去的時候,我們也了解我們的責任、義務,我們會開始憐憫一切苦痛的衆生,絕對不會說,想著我一直待在極樂世界享樂,那這些苦痛的衆生怎麼樣,大悲心、菩提心就一直發起來,當一個人住在絕對好的境界的時候,他的悲心,他就會開采出來;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我們的菩提心就自然會一直顯現出來,當你在極樂世界看到這個苦痛的衆生,你就一直想要來示現這個娑婆世界,一直想要救衆生啊,爲什麼?你住在淨土,每天看的都是一樣,沒什麼好看的,剩下就是我們的責任跟義務。
今天我們生活在這麼一個非常好的這個國度裏面,每天都看著那麼漂亮的山水,那你看久了,你也覺得沒有什麼啊,今天我們就跟同一團的人到大陸、瑞士、德國,我就跟他講,這麼漂亮的風景,你每天就住,住一個月,你會發瘋啊,空氣好、水質好、風景好,你住一個月,你會發瘋啊,爲什麼?整個德國的生活習慣跟臺灣不一樣,就像我們去買那個表,買那個表,一到表店的時候,賣那個表的就是臺灣人,有人問她,哎呀!你住在瑞士這麼漂亮的國度,你一定很快樂,她說:“我煩死了”。我說:“爲什麼?”“沒有人跟我打麻將啊。”“那你怎麼辦呢?”她說:她經過幾個月以後,她一定要回來臺灣,好好的連續打個叁個月的麻將,再去瑞士賣這個表,在那邊呢,她說悶得發慌。爲什麼?沒有朋友啊,都是外國人啊,你看,風景那麼漂亮,她每天住在那個地方,她沒有說好到那裏去啊,她也沒有說整天去觀光啊,是我們臺灣的風景不如外國的,或者外國的比較新鮮,去走一走,可以啊,真的叫你每天去那邊,住在那個地方,那會發瘋,我不會騙你,發瘋了。我說的那個賣表的,那是女孩子、小姐,她還這麼說,她說:“在這裏啊,沒有人跟我打麻將,我要發瘋了。”她發瘋了,活不下來了。
所以人每天都重複,他就覺得沒有什麼,當你有一天到極樂世界去的時候,你就覺得沒有什麼,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還是普度衆生,你才會充滿著法的喜悅,以每一個人,我告訴你,每一個人一天到晚爲了自己,他沒有快樂可說。我會不會了生死啊,我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啊,他只有爲了自己,這個人永遠不會快樂,怎麼樣會快樂?講堂有事情,需要義工,你趕快來,聽我的話,這是快樂,大家來,成就叁寶、成就衆生,使這個叁寶的法務推廣,這個是快樂,讓這個佛法的傳遞更遠播,使這個師父的佛法書籍更遠播,每一個衆生都覺悟,這個是快樂,這個是快樂。你說快樂,風景很快樂,把你抓去丟到這個什麼山莊、山上去,空氣好,水質好,吃的都是有機,沒有毒素,沒有毒素的,那就把你放在那邊,你也會發瘋啊,如果沒有佛法的話,人生就沒有什麼意思了,爲什麼我們不能得到快樂?就是不懂得我們生命的義務是什麼,我們只想要我自己好。那什麼是快樂?像師父就很快樂,我很快樂。爲什麼很快樂?哎呀!我們這一上臺,一看這麼多的衆生,無量無邊的衆生,都因爲師父的法而覺悟,你說這個快樂,怎麼用錢買的啊,你們不必供養我,我已經很快樂了,當然供養是比較好啊,當然這是需要附帶一下。我們很快樂,哎呀!每天看到這麼多的衆生,都在進行著覺悟,都會自我檢討,都會想要學佛,都會想要解脫,這對師父來講多快樂。我們一定要了解快樂,付出、犧牲、奉獻才叫做真正的快樂,沒有任務的人一天到晚茫然,活著一天到晚就等薪水,哎呀!這個月還沒到,等薪水。對不對?所以啊,快樂是行動,不是口號,要付諸行動,那麼在叁寶門中又聽到正法,那快樂的地方就太多了,爲衆生服務,爲常住服務,對不對?替這個師父,替叁寶把這個佛法一直散播出去;送錄音帶、送書,勸人家來聽經聞法,這快樂。你一天到晚,對不對?就結婚,一天到晚看你老婆,你老婆看他,老公就說:“哎呀!你的身體就是有一點變化,剛結婚的時候,你的身材還不錯,現在扭曲變形。”因爲一直胖起來嘛,一直胖起來,生了兩個孩子啊,一直胖起來,扭曲變形,以前弧度還沒這麼大,哎呀!看起來就是這麼樣子,怎麼看就是沒有誘惑力,爲什麼?看久了會累、會厭煩。我們還是一樣的,所以真正的快樂是什麼?是任務。要記住師父的這一句話,快樂從那裏來?從我們的任務來的,有意義的任務,有意義的付出,有意義的犧牲,才會懂得快樂是什麼。一個人不懂得犧牲,不了解自己的任務,他是永遠不可能找到快樂。他永遠只知道錢、名、利,就這樣子。
底下,二十世紀的人們,對于莊子這兩句話呀,尤其痛切的同感。從前的時候,也許還有所謂“通儒”,“通”,貫通的“通”,“儒”,儒家的“儒”,這“通儒”啊,不是通乳丸啊,這“通儒”的意思就是貫通儒家的思想,叫做通儒,命這個名,也是聽起來很奇怪的啊,“通儒”;那麼叁教九流,無所不知,叁教九流,無所不知。在今天,一個人一輩子研究某一種學問的一個專題,就夠他一輩子的努力,就說唯識好了,我們就唯識這一門學問就好了,唯識這一門學問,沒有下十年的工夫,我告訴你,你無法究竟其義,外省人聽不懂,煮得爛熟(臺語)是什麼,你就是沒辦法貫通,唯識喔,就這一門就好,那你說要通達叁藏,你開玩笑!沒有相當的根器,通達叁藏怎麼可能。底下,那能談得上“無所不知”呢!因此一般人都認爲這種智慧是不可能有的。其實說“這是不可能”的人,就忽略了一項很重要的,一項最基本的一個關鍵,要曉得他之所謂不可能,是依據了人類習慣的思想方法、特性以及感覺講的;人類,注意,這裏要注意,是依據人類的習慣,習慣了的思想方式,習慣了的思想方式,這習慣就是慣性的意思,就是無明,特性,衆生的特性,無明,感覺出來的無明,叁個統統是無明,是依據了人類的無明,他才講“這是不可能的”,而人類的心識形態,思想方法卻正是使人不能達到“盡所有智”,不能成佛的根本大障礙!因爲我們的心識形態錯誤,思維的方式錯誤,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開顯本具有的佛性,也不能達到“盡所有智”,不能成佛的根本大礙,就是這個毛病,如果我們能夠根除,把它除掉,“盡所有智”,自然能夠顯露出來。
第二、什麼叫做大悲?
大悲就是至上,至上的、無比的、和圓滿的慈愛。至上的慈悲,是應該有兩方面的:一個是視一切有情,就是衆生啦,如同自己,沒有差別,沒有厭倦的“平等大悲”,但是它這個一定要悟到空性才有辦法,沒有悟到空性是根本沒有辦法“平等大悲”的;一個是顯、空雙融,什麼叫顯、空雙融呢?就是相,顯就是有啊,有跟空是雙融的,因爲顯是相,才有辦法顯現出來嘛,叫做顯;就是空啦,就是對空講的,顯是對空講的,空是對顯講的,顯就是有啦。所以一個是有跟空雙融,無生心性當中法爾流露出來的“無緣大悲”。我們了解所有的條件的緣起都是空性。站在哪一個角度它都會有偏差,都錯、都會有偏差,我們只有用“平等大悲”、“無緣大悲”才能真正達到佛的智慧,否則你站在哪一個角度,統統有所主觀,也有所客觀,因此啊,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之所以不能顯,是因爲沒有悟入畢竟空,站在緣起的某一個角度說,所以這個爭執不斷;站在相的角度,也是爭執不斷,那我們著相就會有私心啊,那麼私心就會有煩惱。佛的大悲,不只是單純的高度的情感,而是最極情感以及最極理智,融爲一體,不可分的“智慧”,不可分的“智慧”。佛的理智和情感,是跟普通衆生不一樣的。衆生的理智和情感,是相消而不相成的;什麼叫相消?意思就是有了理智,感情就低;感情高,理智就低,是時高時低,一下子高,一下子低,是此起彼伏的,這個起來,另一個就潛伏著,是不能夠並起的,沒有辦法同時存在的。佛是很有感情的人,情感就是悲心啊,他因爲跟衆生有感情,他才想救他(衆生)啦,和理智,他存在著真正的大智慧,他才有能力救他,想救衆生,還要有能力才能救衆生,你單單有悲心是不夠的,會被拖下去死掉的,單單發一個願要救衆生是不夠的,自己要有那個能力,沒有能力,只有悲心,沒有用的;那麼只有智慧能力,沒有悲心,不想救衆生也沒有用。卻是相成而不相消的,佛的情感和理智,卻是相成而不相消的,是同時並起的,是永遠保持在最高極而不退失的。理智與情感,在衆生位,是水火不相容;在佛陀位,卻成爲水火相濟。“濟”就是互相扶持。在佛來講,水火那麼是互相扶持的,理智跟情感,在衆生位,是兩個東西,在佛陀位,卻融成一個整體。理智不離感情,感情不離理智,兩個都達到登峰造極,都是升華到空性的平等。這個不可分開的理智和情感,佛法上叫做“無緣大悲”,其實最簡單的,一定要悟入空;無緣就是平等心,就是不假籍任何條件的大悲心,就是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無緣是理智之極,大悲是情感之極。至極的理智與至極的情感,化合爲一,也就是所謂的“無緣大悲”;而它的表現出來的慈愛,則是平等一律的;注意,要講平等,必須講無相、空。不分冤親,真正一個悟道,沒有恨任何一個人,也不會說只有救一個人,特別親的人救,其他的衆生不…
《什麼是佛法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