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的开悟了很多。没什么事情我也不敢乱跑,也不敢乱接见众生尤其是小姐,这个是要特别注意。十年来不是短时间,感触也是很大,你要是没有是非,除了远离众生,我讲课你来听,就是这样子,你要跟我谈论可以,把佛法提出来,没有事,你就各就各位,回到你的岗位去工作,不要谈的太多。所以说越远离众生,他才会知道一个师父的可贵之处,你每天都跟他在一起,或者在他身旁,他不会感觉很可贵。十年后大家就会找,这个慧律法师都没有出来,他就觉得这很可贵的,要找到一个师父发大心的,还不会走错路很可贵的,那时候出来,哇!所以说我们隐藏一阵子,所以现在目前在文殊讲堂好好地用功,平息一些,大家冷静一下,等到众生头脑冷静了,他就会发现这个人讲的法没有偏,值得亲近,他就会来,现在不要跟他讲很多。现在就是你们跟我合作,按照我的方式,一年试试看,不要听你们的,暂时听我的,你就知道我这个方法是一定对的。三、无明惑,辄守真空涅槃,尘沙惑底下最后一个,辄守真空涅槃,度众生度到退了,会怕了,因为众生太多了。无明惑,自心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惑,根本就不清楚,所以我们说不是要清清楚楚嘛,二十四个小时观照我们内在的心性。又名根本无明,其惑微细,破尘沙已分破无明,约之有四十二分,是就圆教来讲。谓圆教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法性。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就是见了我们的本性,般若就是开采我们的大智慧,解脱德就是我们得到大自在。人家讲我们解脱了。证一分三德法性,后心就是破前念,前一念迷了,后一念破一分无明,就证一分法身,当然这是天台讲的,禅宗根本不讲这个,禅宗完全不分阶位,顿悟直见佛性,没有这个东西。有人讲没有必要判这个阶位呀,这是多余的,有的人是这样讲,高僧大德有的人是这样讲,我看禅学是这样讲,不过有的人觉得认为有这个必要,所以莫衷一是,见仁见智。证一分三德法身,登初住位,把笔拿起来,初住位就是见法身,别教要初地菩萨才是法身,而圆教是初住就见法身,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显,如是分破分证,历二住三住至十住,十行、十回向,把笔拿起来,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贤位,十地叫做十圣位。再讲一遍,初住到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叫做三贤位,十地就是十圣位。十地至于等觉起金刚观智,金刚观智就是能坏一切。再破一分生相无相尽,生相无明,在起信论里讲,叫做一念不觉生三细,起信论里面讲:一念不觉生三细,就是生相无明,即圆证妙觉无上佛果,如中秋月光无不圆。没有一分不圆满。觉义表解,觉是什么呢?三觉,本觉理、始觉智、究竟觉。我们现在就是众生,但是我们有本性,本性不可灭,名叫做本觉,在梦,这个梦就是众生,在梦就是在人生里面,有一个清净的本性就是心,这个清净的本性是不可磨灭,所以我们叫做本觉。始觉智呢?这个觉就是起观照啦。从梦初醒,当我们有学佛的时候,我们这个梦就初醒了。知梦本空,名为始觉,知道芸芸众生本来就是梦,本来就是空,名为始觉。究竟觉呢?就是始觉来觉悟本觉,所以中间的觉字是动词。始觉觉本觉,觉之至极。至极就是究竟,始觉跟本觉不二,叫做始本不二,始觉跟本觉不二,名究竟觉。底下,所觉理、能觉智,用能觉的智去觉所觉的理,而达到智与理冥,冥就是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这是大学里面讲的,大学是一本书,你不要认为大学是逢甲大学、台湾大学,怎么讲大学呢?大学是一本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什么叫做明明德呢?第一个名是动词,就是开发本来我们清净的德,就是本性的意思。在明明德,大学之道在做什么呢?在明明德,就是在开发我们清净的本性。所以这里少一个明,在明明德,所以明德就是所觉的理,第一个明字,左边这个明字,就是能觉的智,所以在明就是由能觉的智,觉悟所觉的理,也就是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以第二个中间的明是动词,第一个名是名词,在亲民,明明德就是自利,在亲民,在于接近度化众生,叫做在亲民,就是我们最有缘的众生,亲也是当作动词,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达到最究竟圆满。所以儒家的思想跟佛家的思想也是相通的。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烦恼障是由虚妄遍计所执之我执而生此障,就是对人生观不了解,所以有烦恼障。有发业润生之作用。有发业,把笔拿起来,什么叫做发业呢?就是身、口、意,润生的作用,润生就是滋润生死。一棵树有水的话,它就会增加、增长;一个人继续造业,他就必须有六道轮回的生死。所以,发业就是身业、口业和意业,你造这个业,你就必须去滋润你的生死,故为生死流转之根本,有情因此轮回六道,障证涅槃。涅槃为寂静之理。所知障由法执起,为吾人迷惑相续之根本,因此迷惑而不知诸法实相,实相就是空相,就是无相无不相。障证菩提。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够来听弥陀经要解讲义,这部经很重要,没有听很可惜!如果你们在研读班不参加弥陀要解讲义,那很可惜,因为这部经很适合研读班的同学继续研读。菩提为无漏之智,所以障菩提。二种生死,分段生死,以有漏的善,说一个比喻,拿一个碗,底下挖一个洞,水灌进去,底下漏出来。就像我们行善,虽感人天福报,可是不究竟,继续要六道轮回,我们继续六道轮回,这个就是有漏。所以以有漏之善,不善业为亲因。你行善,那只是人天福报,你不善,你造业,你还是要六道轮回。你就是行善还是要六道轮回。行不善更是要六道轮回了。为亲因,亲因就是主因,强而有力的因就是亲因。亲是对疏来讲,还有一种就是疏因,疏因就是比较不重要的因,亲因就是主因,强而有力的因。以烦恼障,烦恼障就是见思惑,为助缘,所感之三界粗异熟果,异熟就是经过一段时间他就会受报,我们今天造业,我们经过一段时间果报成熟了,我们就要受苦。譬如说你今天杀人,你把一个人的腿砍断了,你造了这个业,有一天你死了,来生招感这个业,业报现前了,你这条腿换被人家砍掉,所感得的业报你逃不掉的。你今生偷了人家的五百块,你来世也会被偷。有很多问题,有的人讲,有的人问我:说选举,好多人都是买票,买票我把钱拿起来,放到文殊讲堂来,这样有没有犯戒呀?太多人问这个问题了!有人来跟我买一票三百,还有一千的,还有五百的,我这个人虽然没有修行,但是持戒还是持得很严,不敢犯这个事情。因为戒律学上也没有说若比丘不得买票,也没有这条戒律,若在家居士不得买票。你说犯戒犯哪一条?没有!我没有向他拿,他自己给我的,我哪里有犯戒的,没有啊!那怎么办呢?有的人讲:我干脆把五百块拿来放在放在讲堂好了,那是不是有犯戒呢?我现在自己规定这个戒律,你自己拿起来,犯戒,拿来讲堂,不犯!要不然怎么办?这个放进去做慈善,你不拿,他也是硬要发给你,你有什么办法呢?所以这个很难讲,你说这犯戒吗?没犯啊!这很难讲,你问我,我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有没有犯戒?所以,底下,盖三界众生,各随其业力因缘,而定其形体、寿命,形体就是你今生今世你赞叹别人,来世你的貌相就会庄严。你今生今世好好地研究佛法,来世你即使没有往生,也开大智慧,智商一百八。你今生今世造业太多,专门嫉妒别人、专门诽谤别人,你小心!你的整个脸都长很多一点一点的,你洗不掉的,真的,我没有骗你,你嫉妒别人就是你不干净,你不干净,将来的业报就显现在你的脸,你的脸就不好看,一点一点的,怎么治都治不好,治好了又冒起来。你抹CDW也没有用,你抹什么CD呢?所以说每一个人的貌相都不一样,由此佛门讲的道理才会圆融,基督教讲的都是上帝,怎么能够服呢?她长得那么漂亮,参加世界选美小姐,而我呢?像三八阿久一样,大家又轻视我,弄得我不敢照相,我有自卑感。我们学佛不要有这种观念,这是我们的业报,我们应该忍受的,怕什么?像我长得这么丑还出来讲经呢,不怕人家笑,怕什么?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的,分限段别故,名分段生死。什么叫变易生死?以诸无漏之有分别业,为亲因,无漏就是虽分别而不做分别想,强而有力的力量,借着这强而有力的力量,简单讲就是我们的本性,用我们无漏的本性,但是还没有圆满,还有分别业,虽然分别而不做分别想,本性自有分别的能力,所有分别皆会归到本性。亲因就是强而有力的力量。以所知障为助缘,所知障就是尘沙惑和根本无明所造成的,所感这界外之净土殊胜细异熟果,所以我们这个身体叫做粗糙的四大,而三界外的叫做微细的四大,还是有色身。但是他那个身跟我们的身不一样了,他这个身就神通自在了,轻得不得了了,其身为变易身,他的身就随时会变化,菩萨由智慧拣择,迷惑想(法执)渐减,悟证(法空)渐增,转变改易鄙劣身命,而为殊胜之妙严,就是菩萨一直改变他的身体,其身或大或小,其寿或长或短,皆无一定之齐限,以有变易故,名变易生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也是,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在莲花苞,在莲花苞里我们证悟的功夫越大,我们的莲花开得越好看,光线就越多越强,要增加我们极乐世界的光线,最重要的就是念佛,随时拿着念珠念佛,念佛就像在浇莲花里面的水,你一天不念佛莲花就没有水。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地用功。经教是让我们开大智慧,不修行还是不行的。必须要拿起念珠来,随时二十四个小时有空就念佛,包括我今天我也是,连走路我都念佛,连开车我都念佛。所以不是只有你们念,我还是要念,今天不念,莲花就没有水,麻烦了,莲花就慢慢地枯萎。有的人一开始,听到十四讲表,听到弥陀经,就拼命念佛,像在吹气一样,阿弥佗佛。。。碰到人家问:你今天要去哪里?就不讲话,莲花就一直开。。。后来念久了,或者是听到一些是…
《大专佛学十四讲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