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P19

  ..續本文上一頁,真的開悟了很多。沒什麼事情我也不敢亂跑,也不敢亂接見衆生尤其是小姐,這個是要特別注意。十年來不是短時間,感觸也是很大,你要是沒有是非,除了遠離衆生,我講課你來聽,就是這樣子,你要跟我談論可以,把佛法提出來,沒有事,你就各就各位,回到你的崗位去工作,不要談的太多。所以說越遠離衆生,他才會知道一個師父的可貴之處,你每天都跟他在一起,或者在他身旁,他不會感覺很可貴。十年後大家就會找,這個慧律法師都沒有出來,他就覺得這很可貴的,要找到一個師父發大心的,還不會走錯路很可貴的,那時候出來,哇!所以說我們隱藏一陣子,所以現在目前在文殊講堂好好地用功,平息一些,大家冷靜一下,等到衆生頭腦冷靜了,他就會發現這個人講的法沒有偏,值得親近,他就會來,現在不要跟他講很多。現在就是你們跟我合作,按照我的方式,一年試試看,不要聽你們的,暫時聽我的,你就知道我這個方法是一定對的。叁、無明惑,辄守真空涅槃,塵沙惑底下最後一個,辄守真空涅槃,度衆生度到退了,會怕了,因爲衆生太多了。無明惑,自心無所明了,故曰無明惑,根本就不清楚,所以我們說不是要清清楚楚嘛,二十四個小時觀照我們內在的心性。又名根本無明,其惑微細,破塵沙已分破無明,約之有四十二分,是就圓教來講。謂圓教十信,後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叁德法性。叁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就是見了我們的本性,般若就是開采我們的大智慧,解脫德就是我們得到大自在。人家講我們解脫了。證一分叁德法性,後心就是破前念,前一念迷了,後一念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當然這是天臺講的,禅宗根本不講這個,禅宗完全不分階位,頓悟直見佛性,沒有這個東西。有人講沒有必要判這個階位呀,這是多余的,有的人是這樣講,高僧大德有的人是這樣講,我看禅學是這樣講,不過有的人覺得認爲有這個必要,所以莫衷一是,見仁見智。證一分叁德法身,登初住位,把筆拿起來,初住位就是見法身,別教要初地菩薩才是法身,而圓教是初住就見法身,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顯,如是分破分證,曆二住叁住至十住,十行、十回向,把筆拿起來,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叁賢位,十地叫做十聖位。再講一遍,初住到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個叫做叁賢位,十地就是十聖位。十地至于等覺起金剛觀智,金剛觀智就是能壞一切。再破一分生相無相盡,生相無明,在起信論裏講,叫做一念不覺生叁細,起信論裏面講:一念不覺生叁細,就是生相無明,即圓證妙覺無上佛果,如中秋月光無不圓。沒有一分不圓滿。覺義表解,覺是什麼呢?叁覺,本覺理、始覺智、究竟覺。我們現在就是衆生,但是我們有本性,本性不可滅,名叫做本覺,在夢,這個夢就是衆生,在夢就是在人生裏面,有一個清淨的本性就是心,這個清淨的本性是不可磨滅,所以我們叫做本覺。始覺智呢?這個覺就是起觀照啦。從夢初醒,當我們有學佛的時候,我們這個夢就初醒了。知夢本空,名爲始覺,知道芸芸衆生本來就是夢,本來就是空,名爲始覺。究竟覺呢?就是始覺來覺悟本覺,所以中間的覺字是動詞。始覺覺本覺,覺之至極。至極就是究竟,始覺跟本覺不二,叫做始本不二,始覺跟本覺不二,名究竟覺。底下,所覺理、能覺智,用能覺的智去覺所覺的理,而達到智與理冥,冥就是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這是大學裏面講的,大學是一本書,你不要認爲大學是逢甲大學、臺灣大學,怎麼講大學呢?大學是一本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什麼叫做明明德呢?第一個名是動詞,就是開發本來我們清淨的德,就是本性的意思。在明明德,大學之道在做什麼呢?在明明德,就是在開發我們清淨的本性。所以這裏少一個明,在明明德,所以明德就是所覺的理,第一個明字,左邊這個明字,就是能覺的智,所以在明就是由能覺的智,覺悟所覺的理,也就是明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所以第二個中間的明是動詞,第一個名是名詞,在親民,明明德就是自利,在親民,在于接近度化衆生,叫做在親民,就是我們最有緣的衆生,親也是當作動詞,親民。在止于至善,就是達到最究竟圓滿。所以儒家的思想跟佛家的思想也是相通的。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煩惱障是由虛妄遍計所執之我執而生此障,就是對人生觀不了解,所以有煩惱障。有發業潤生之作用。有發業,把筆拿起來,什麼叫做發業呢?就是身、口、意,潤生的作用,潤生就是滋潤生死。一棵樹有水的話,它就會增加、增長;一個人繼續造業,他就必須有六道輪回的生死。所以,發業就是身業、口業和意業,你造這個業,你就必須去滋潤你的生死,故爲生死流轉之根本,有情因此輪回六道,障證涅槃。涅槃爲寂靜之理。所知障由法執起,爲吾人迷惑相續之根本,因此迷惑而不知諸法實相,實相就是空相,就是無相無不相。障證菩提。所以我希望你們能夠來聽彌陀經要解講義,這部經很重要,沒有聽很可惜!如果你們在研讀班不參加彌陀要解講義,那很可惜,因爲這部經很適合研讀班的同學繼續研讀。菩提爲無漏之智,所以障菩提。二種生死,分段生死,以有漏的善,說一個比喻,拿一個碗,底下挖一個洞,水灌進去,底下漏出來。就像我們行善,雖感人天福報,可是不究竟,繼續要六道輪回,我們繼續六道輪回,這個就是有漏。所以以有漏之善,不善業爲親因。你行善,那只是人天福報,你不善,你造業,你還是要六道輪回。你就是行善還是要六道輪回。行不善更是要六道輪回了。爲親因,親因就是主因,強而有力的因就是親因。親是對疏來講,還有一種就是疏因,疏因就是比較不重要的因,親因就是主因,強而有力的因。以煩惱障,煩惱障就是見思惑,爲助緣,所感之叁界粗異熟果,異熟就是經過一段時間他就會受報,我們今天造業,我們經過一段時間果報成熟了,我們就要受苦。譬如說你今天殺人,你把一個人的腿砍斷了,你造了這個業,有一天你死了,來生招感這個業,業報現前了,你這條腿換被人家砍掉,所感得的業報你逃不掉的。你今生偷了人家的五百塊,你來世也會被偷。有很多問題,有的人講,有的人問我:說選舉,好多人都是買票,買票我把錢拿起來,放到文殊講堂來,這樣有沒有犯戒呀?太多人問這個問題了!有人來跟我買一票叁百,還有一千的,還有五百的,我這個人雖然沒有修行,但是持戒還是持得很嚴,不敢犯這個事情。因爲戒律學上也沒有說若比丘不得買票,也沒有這條戒律,若在家居士不得買票。你說犯戒犯哪一條?沒有!我沒有向他拿,他自己給我的,我哪裏有犯戒的,沒有啊!那怎麼辦呢?有的人講:我幹脆把五百塊拿來放在放在講堂好了,那是不是有犯戒呢?我現在自己規定這個戒律,你自己拿起來,犯戒,拿來講堂,不犯!要不然怎麼辦?這個放進去做慈善,你不拿,他也是硬要發給你,你有什麼辦法呢?所以這個很難講,你說這犯戒嗎?沒犯啊!這很難講,你問我,我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有沒有犯戒?所以,底下,蓋叁界衆生,各隨其業力因緣,而定其形體、壽命,形體就是你今生今世你贊歎別人,來世你的貌相就會莊嚴。你今生今世好好地研究佛法,來世你即使沒有往生,也開大智慧,智商一百八。你今生今世造業太多,專門嫉妒別人、專門誹謗別人,你小心!你的整個臉都長很多一點一點的,你洗不掉的,真的,我沒有騙你,你嫉妒別人就是你不幹淨,你不幹淨,將來的業報就顯現在你的臉,你的臉就不好看,一點一點的,怎麼治都治不好,治好了又冒起來。你抹CDW也沒有用,你抹什麼CD呢?所以說每一個人的貌相都不一樣,由此佛門講的道理才會圓融,基督教講的都是上帝,怎麼能夠服呢?她長得那麼漂亮,參加世界選美小姐,而我呢?像叁八阿久一樣,大家又輕視我,弄得我不敢照相,我有自卑感。我們學佛不要有這種觀念,這是我們的業報,我們應該忍受的,怕什麼?像我長得這麼醜還出來講經呢,不怕人家笑,怕什麼?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的,分限段別故,名分段生死。什麼叫變易生死?以諸無漏之有分別業,爲親因,無漏就是雖分別而不做分別想,強而有力的力量,借著這強而有力的力量,簡單講就是我們的本性,用我們無漏的本性,但是還沒有圓滿,還有分別業,雖然分別而不做分別想,本性自有分別的能力,所有分別皆會歸到本性。親因就是強而有力的力量。以所知障爲助緣,所知障就是塵沙惑和根本無明所造成的,所感這界外之淨土殊勝細異熟果,所以我們這個身體叫做粗糙的四大,而叁界外的叫做微細的四大,還是有色身。但是他那個身跟我們的身不一樣了,他這個身就神通自在了,輕得不得了了,其身爲變易身,他的身就隨時會變化,菩薩由智慧揀擇,迷惑想(法執)漸減,悟證(法空)漸增,轉變改易鄙劣身命,而爲殊勝之妙嚴,就是菩薩一直改變他的身體,其身或大或小,其壽或長或短,皆無一定之齊限,以有變易故,名變易生死。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也是,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在蓮花苞,在蓮花苞裏我們證悟的功夫越大,我們的蓮花開得越好看,光線就越多越強,要增加我們極樂世界的光線,最重要的就是念佛,隨時拿著念珠念佛,念佛就像在澆蓮花裏面的水,你一天不念佛蓮花就沒有水。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地用功。經教是讓我們開大智慧,不修行還是不行的。必須要拿起念珠來,隨時二十四個小時有空就念佛,包括我今天我也是,連走路我都念佛,連開車我都念佛。所以不是只有你們念,我還是要念,今天不念,蓮花就沒有水,麻煩了,蓮花就慢慢地枯萎。有的人一開始,聽到十四講表,聽到彌陀經,就拼命念佛,像在吹氣一樣,阿彌佗佛。。。碰到人家問:你今天要去哪裏?就不講話,蓮花就一直開。。。後來念久了,或者是聽到一些是…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什麼是佛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