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非非,人家不修行跟他也沒有關系,他就退道心了,誹謗了、業造得太多了,蓮花就枯萎,開得快枯得也快,慢慢消下來以後,到最後一念佛就沒有精神,就打瞌睡,念佛打瞌睡有沒有蓮花,有睡蓮,變成睡蓮,是不蓮花,但不會開,就在那個地方邊念佛邊造業,又不想念,睡覺以後久了就沒有精神,離開善知識太久了,不行!是不是?所以,我說諸位,不可以離開善知識太久了,就是這樣子,花開見佛也是一種變易,境界上的改變,花就慢慢開了。因爲分段生死的解釋很多,所以我們必須要好好地跟他們解釋。下個禮拜每講表默寫,還有,不是這樣子,沒有這樣子那麼簡單地,諸位!看第一頁,第一頁的叁藏,梵語修多羅、毗奈耶、阿毗達磨,華言契經、調伏、對法,即經藏、律藏、論藏,诠定、戒、慧,又佛、菩薩、聲聞藏,诠佛乘、大、小乘,小意思,不清楚的舉手,下個禮拜要考哪裏不知道的舉手,不知道等一下到前面來,問你們的學員長,女衆問女衆,學員長徐小姐知道嗎?我在講什麼知道嗎?後半部的第一部分,後半部的第一頁,我們默寫的前半部是先明佛義講表,知道嗎?然後前半部的第一頁跟後半部的第一頁,中間有一個叁藏有沒有?叁藏梵語修多羅、毗奈耶、阿毗達磨,華言契經、調伏、對法,就是經藏、律藏、論藏,诠定、戒、慧,你們不要這樣背,你們這樣背,修多羅中文講契經,就是經藏,诠定,又佛藏,诠佛乘,這樣子背下來,隨你們怎麼背。這個講表就是這麼簡單。請翻開大專佛學講座第一頁,我你們下個禮拜要考哪些?下個禮拜的第一頁,我們第一次是考叁藏,對不對?下個禮拜考中間的這個叁藏,經、律、論,經的底下有定學,律的定下是戒學、論的底下是慧學,有沒有兩個小字,知道考哪裏吧?知道了!再翻開第二頁,第二頁的十二部,中間的修多羅、只夜、伽陀、尼陀那,這個不必背,這個是印度文不必背,十二部經就是契經、重頌、諷誦、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說、論議、自喻、授記、方廣,下個禮拜默寫叁藏十二部。叁藏底下的小字不必,解釋當然要背,只寫兩個字,回去兩個字五分鍾就背完了,那有解釋不背的,解釋不背你考什麼?解釋不背你就寫十二個字,那教授換你們來當好了。
請翻開第二部分的第四頁,倒數第二行,分段生死,我們上個禮拜講到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但分段跟變易的解釋有某一些不同,我們對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的解釋我們全部要看。今天叁樓、四樓來了二百五十個大專生,因爲我們是配合研讀班在上課,你們在樓上是第一次聽,聽得不太清楚的話,聽不懂沒有關系,我們下次再來。因爲我們這個課程是爲研讀班開的,師父只有一個,所以我們統一。第國頁的倒數第二行,分段生死,這是第二部分,我們分成二個部分,前面一個部分是十四講表,後面就是有解釋的地方。一、分段生死:一分指形體言,此爲六道凡夫的生死,因爲輪回六道之身,各隨其業因而壽命有分限,就是我們在六道輪回裏面,狗有狗的生命齊限,人有人的生命齊限,形體有段落(差別),所以稱它爲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的,只要我們在六道輪回,生命都有一個限製。譬如人活到七十歲有一個段落,那麼狗活到十年,有一個段落,這是有漏業,由煩惱障貪瞋癡等諸惑,惱亂有情身心故名煩惱。這些煩惱能夠障礙涅槃的聖道,因爲煩惱是生滅的念頭,我們在生活當中,所要追求快樂,但是佛陀說,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樂,但卻沒有一個人認識快樂,是爲什麼呢?因爲他不了解生滅。刹那之間都在變化。所以我們學佛是爲了什麼?爲了當下要有智慧,要解脫,生生世世不再來六道輪回,跳出叁界。所以學佛,除了現在可以得到利益,去掉煩惱,來生又可以超越六道輪回時空的支配,所以煩惱障會障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滅。所以人家說,你爲什麼要學佛?我就是要超越時空,超越六道輪回,超越這個生滅,進入不生不滅。簡單講涅槃就是永恒。如果人家問你說:你爲什麼要學佛?我就是要找到永恒的生命。而世間人講永恒,它只是一個對立,就是他壽命很長,那是永恒,說上帝壽命很長,那也是暫時的,只要沒有跳出六道輪回,這個永恒都是一個齊限。只有佛法講的永恒,是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所以煩惱會障礙我們的涅槃聖道,故名障因,此稱它爲煩惱障,因爲有煩惱,所以障礙了涅槃。爲助緣招感叁界六道正報,爲助緣就是煩惱幫助這個業去造業,造業你有這個動力,就是業力,由這個業,産生一種力的牽引,那你生生世世就是來這個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來繼續輪回。業是一種力量,由這個力量,我們就必須要受一種力量的推動,而不能控製,不能控製,我們就必須來投胎轉世,借著我們生生世世造的業,就像一條繩子,這個命根一直貫穿下來,生生世世一直貫穿下來。所以煩惱是助長感得叁界六道的正報,正報就是身體。唯識了義燈六曰:分段者分是齊限,即謂命根段,謂差別即指五蘊體,就是我們這個肉體,我們這個命根就是我們的色身,壽命的長短叫做命根,這個差別。指的色、受、想、行、識,所構成的肉身,齊就是一個生命一個盡端,活到叁十、活到四十、活到八十,虛雲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幾,所以都是隨因緣而有齊限,舍此受有差別,舍此受,就是舍掉這個受,舍此受的受,就是感得果報,要受苦。余有差別,故名分段,就是說,其他有種種的差別,有長、有短,六道輪回種種的差別。二、變易生死,這個變易生死實在只是境界上的轉變,迷跟悟的遷移,簡單講,如果你要最清楚,什麼叫做變易生死,你在旁邊寫四個字:迷悟遷移,前一念迷了,這一念悟了,就是說跳出六道輪回的這些聖者,因爲境界上一直改變,而信、住、行、向、地,十信位來講,如果悟了的話,凡夫就是迷,十住位來講就是悟的話,十信位就是迷,十行位如果悟,十住位就是迷。換句話說,因爲迷悟的境界不同,菩薩還有法執,所以,此爲叁乘聖者之理生死。理就不是真的有生死,就是說從理上來講他有生死,事實上,他沒有這個色身,像六道輪回煩惱的身體,所以說理生死不是事相的生死。我們今天活著有事相的生死,有一個軀殼,有一個四大,有一個刹那生滅的心態,一直牽引著我們力量的業力,所以我們今天是事相上的生死,還有理上的生死。如果是叁乘,聲聞、緣覺、跟菩薩乘,這是理體上的生死,因爲它無形體之勝劣和壽命的長短,但以迷想滅時如死,迷的時候滅了,如死了。證悟聖道如生,當他迷的時候如死,證悟聖道就像生。所以這裏應該這樣念:迷想滅時如死,這個迷,著迷了,除掉念的時候,那一念就是死,下一個念頭悟的話,就是生。所以實在是沒有生死,因爲境界上的改變,迷悟的遷移,所以我們方便講是變易生死。如斷一分無明煩惱謂之死,證一分中道法身謂之生,煩惱死法身生,也可以說是迷時如死,悟時如生,這是迷悟遷移,而論生死所謂的變因易果者,叫做變易生死。它是以無漏業依所知障,身等諸惑障礙所知之境,使不得見到真理。。。又因此等,障礙所知之智使不得生,故雲所知障。爲助緣所感之界外清淨正報。這是斷見思煩惱之阿羅漢以上之聖者的生死。實在沒有生死,而是理體上的一個變化,迷跟悟的變化。再左邊,兩種生死:分段生死-叁界內之生死,變易生死-叁界外之生死。所以,叁界六道,各有身分段落不同,一段一段的,以六道之身俱是四大所成。四大就是地、水、火、風。爲什麼講是四大呢?爲什麼不講是四小呢?我們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所構成的,如果用現代化的名詞,就是固體、液體、氣體跟溫度,所構成的一個假的色身。但是我們身體是固體、液體、氣體、溫度構成的,地就是固體,水就是液體,火就是溫度,風就是呼吸,從內去觀照我們這個色身,除了這四樣找不到第五樣。而我們再擴張開來,整個山河大地,也是離不開固體、液體、氣體跟溫度。所以說,四大它分內四大,還有外四大,所謂內四大,是指色身微小的這個四大;所謂外四大,是展開整個宇宙來看,它不能離開這一些,是外四大。身形分隔,衆苦逼迫,種種的痛苦,命盡則散。生命沒有了,那麼四大就沒有了。所以說學佛的人他懂得人生,他悟到無常,學佛的人他會痛苦和煩惱,但是比世間人好得太多了。世間人追求女孩子,追求不到就自殺,女孩子追求英俊的小生追不到就跳樓,才怪呢?爲什麼這樣做?不需要這樣做,一切法無常。底下,又隨業感,苦報無窮。隨業而招感六道生死。所以你造什麼業,你就得到什麼果報。又隨業感,苦報無窮。縱生天道,身淨無礙,就算是到天道,身體清淨沒有障礙,無非見思惑業所感。意思就是說:天上的人身體比較幹淨,但是他還是見思惑所招感的,爲什麼呢?因爲他行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十善!有的人念得太快了,你要叫他開示,他說: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瞋、癡。我說你有沒有背錯,十善哪有這樣背呢?啊,師父教過,就是這樣背的,還要加一個不字。你要弄清楚啊。我教你們十善,我什麼教你十善是貪瞋癡、殺人、放火的?是這樣子嗎?自己背錯了還搞不清楚,還铿锵有理跟人家強辯,師父你教十善怎麼教這樣子啊?殺生、偷盜、邪淫。。。我什麼時候教你下地獄的?要加一個不殺生、不偷盜。。。加一個不才是十善。因十善世間禅定精進,暫得清淨,福報享盡了,苦又來了。所以我說今天我跟大專的同學,我參加我們文殊講堂,他們來成就我們的布施之道,他們一跨進來,我今天開示他了:你今天走進這門對了,保證對的,保證百分之一百對的!你沒有走到對面一貫道那就錯了,還能夠跑進來,你走到這條路,這條路又是最究竟的能解決你的生死問題,要沒有走進佛門來…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