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糊的,所以相续相就是说在每一分每秒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带有对境界上的迷茫,简单讲就是相续相,没有办法有一丝一毫的停顿的执着,包括我们现在也是。我们现在虽然是在学佛,可是这个境界的产生我们很少去观照,所以对法的执着还是很重的。所以分别法执是后天性的对宇宙观不了解,尘沙惑,就像那么多那么微细的密密麻麻无量无边的尘沙,烦恼惑就是我们无量无边的尘沙,这些烦恼就是分别的法执,唯菩萨能知能断,只有菩萨能够知道能够断,在经典里面讲,祖师大德的书里面都有讲,说有一个菩萨示现,他穿得邋邋遢遢的,来到一个大修行世间所谓的高僧来到那个地方,这高僧在打坐,在打坐,这菩萨一进去就跑到床铺上去睡觉,他是用打坐的,他是用躺的,晚上还打呼呢。这高僧大德算是相当有修持的,有一只虱子咬他,一抓起来,他不敢杀死它,一抓起来丢过去,高僧大德继续打坐,第二天一醒过来,高僧大德就问他,就问这个。。。因为他不知道他是菩萨示现的,问他:你昨天睡得怎么样?昨天那个虱子断了两条腿,呱呱叫,叫了一个晚上,这个都没有睡觉。高僧大德吓了一跳,他把那虱子拿起来算一算,少了两根,换句话说,我们众生在看捏死一只蚂蚁它的痛苦你都不会发现,而菩萨连断了几条腿的那个蚂蚁、虱子都知道,意思就是他的心微细到天地万物的事情他没有一样事情他不知道的。知道吧?你看他是在睡觉,所以菩萨知道众生一走过去那个蚂蚁,很自然的,这在菩萨看起来是很残忍的,你知道吧?菩萨看起来是很残忍的,因为他看得太清楚了。人家躺着,人家还在打呼呢,断了两条腿,人家还晓得呢。意思这个尘沙烦恼太微细的法,我们凡夫根本没有办法觉察到,只有那种大菩萨的内在的清净,清清楚楚这个,所以说天地万物的这些微细众生,我们都要怜悯他,就是这个意思。在菩萨看到是大事情,在众生看来,杀死一只蚂蚁太简单了,一下就。。。对不对。拿着那个杀虫剂,没办法,你今天让我看到了,我给你超度,我本来不想杀你的,你今天让我看到了,就这样子,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菩萨是不忍心去伤害哪一个众生的,何况无中生有地毁谤人家,那么一点点微小的东西都不忍心去伤害到它,怎么忍心去伤害到转*轮的这个三宝呢?一只小动物那么小的东西,在菩萨看来就是那么大的生命,你想想看你今天毁谤三宝,你断了多少众生的慧命啊,在菩萨看来那个罪是重得不得了,所以凡夫不能觉察自己在做什么。凡夫他自己不能觉察到他自己在做什么。他残害了佛教,毁坏了三宝,他自己还以为很有修行,真的很糟糕。所以我告诉诸位讲话要拿起良心来讲话。唯菩萨能知能断,随分觉,念住无住相,住无住相就是你想要停顿它就是应无所住,简单讲就是无所住了,就是随分觉。随分觉就是已经到了成佛的几个分,随分觉就是有几分的像佛的这个功夫,念住无住相,这个不是这样念的,这个不是这样念,是念、住无住相,左边那个是:念、异无异相,这样念才对。你不要念:念住无住相,不是这个意思信。就是念,住无住相,你要找到一个执着的地方,却又找不到。住就是执着,却又找不到。所以说,变易生死未断,分段生死已断。二觉相照,二觉就是本觉的理、始觉的智,是不是?产生的相互关照。那么就是十圣,十圣就是十地菩萨。以前我刚刚看经典也看不懂,看到书上写的,它写着:唯地上菩萨能断,我说,怎么会地上菩萨,怎么不会地下呢?以前怎么看都看不懂,怎么会地上菩萨能断,后来才知道说是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这个叫做地上菩萨,哎呀,真是的,看经典看了老半天,也搞不清楚它讲什么东西。地上菩萨能断,怎么没有地下菩萨呢?搞不清楚。现在知道了。十圣就是十地菩萨,不觉有两个就是境界相、能见相,把笔拿起来,这个就是唯识学里面讲的,能见就是见分,境界就是相分。相分,见分就是精神,相分就是物质,简单讲,能见就是精神,境界就是物质,能见就是心,境界就是物。不是心就是物,不是精神就是物质,我们对这两大的系统,不了解,能见的就是我们的最微细的智相,所谓智相,把笔拿起来,不是智慧相,而是先天微细的分别执着相,就是先天的对法执,对这个法的一种执着,所以这个智相你不要解释作智慧相,这是不对的。这是出自《大乘起信论》的,所谓这个智相就是说我们能见的这个精神,攀缘被我们所见的境界,就是心攀缘物,到了成佛是什么境界呢?心物统统超越,唯是本性,山河大地包括我们的身体,原是我们清净本性当中的一点、一点,我们现在因为有执着,所以我们有分内外,分成我们这个色身,外面的山河大地。如果我们成道了,那就是同体大悲。同一个本性里面,本性被它迷了,就是所谓的第八意识,第八意识就会产生精神跟物质的分裂,所以在精神来讲我们叫做佛性,在物质来讲我们叫做法性。所以这个佛性、法性本无二性。是对精神跟物质的究竟点来讲,我们称为佛性和法性,如果对究竟处来讲的话,统统是自性。都是我们本性的东西。因为我们起心动念,所以我们硬把精神跟物质分开,所以我们今天没有神通,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转这个物,没有办法转这个物,随这个心的话,所有的物都是实在的东西。我们的境界不够,我们的定力不够,无法把这个山河大地去转变,所以在《楞严经》里面讲,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如果你能转这个物,意思就是所有的物,都控制在你的心,所有的境界你的心,你才能够控制得住,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如果你要下手的最方便就是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知道境界是假的,精神的攀缘。你要起一个动念去执着,那就不是我们的本性。所以说能见、境界都是不觉。我们现在就是不觉悟,智相,底下一个俱生法执,就是先天性的法执,最微细的无明,没有比这个更微细,唯金刚道能断即成佛。所谓金刚道,把笔拿起来,就是十地菩萨。只有十地菩萨或者是等觉菩萨才有办法做到,如果不是十地菩萨没有办法入这个金刚道,能断就成佛。究竟觉,心起无初相,这一起心动念一观照,只有佛最透彻清楚的去了解,我们最微细最初的那个微细的动念,但是没有办法讲,所以讲最初,佛法没有初跟末,佛法只讲悟跟不悟,如果不悟的话,就有时间跟空间的观念,就必须在时间里面划分过去、现在、未来。如果我们把心物合一的话,没有心,没有物的话,唯是清净的绝对的本性的话,这个时间和空间,所有的座标轴都是虚妄的东西,你定不出东西出来的,既然定不出东西出来,就没有所谓的一开始一结束,是不是?开始结束就是前面的一个念头的结束,现在结束就是未来一个念头的开始,哪有什么开始跟结束的东西,这结束跟开始、开始跟结束都是虚妄的。诸位,把笔放下,看师父这里,我现在用一个比喻的话,你就会很清楚。我现在,我现在,如果我这一念是生的话,生的话,对不对?这一念是生,对前面一念是生还是死?对,前面一念已经过,我这一念是死,我这一念是死,对下一个念头是生,换句话说,当下只要有人、精神、物质的情况,他就开始定生死的位,知道吗?定生死的位。所以这个生跟死变成是精神和物质和合当中而有一种意识形态的观念,所以我们定生死的位。当我们悟道的时候,我进入绝对的东西,我心不执着,我这个身体能够超越,你说生一念,当一个人进入绝对的平等,空间没有座标轴,时间没有生灭的观念,完全清净的绝对观念,我这念有没有生?没有生。有没有死?没有死。这道理懂吗?所以因为有众生,所以有开始就变成有结束,有结束也必须有开始。所以佛教的道理你打不倒,你怎么打都打不倒。它是最圆融的。所以基督教的道理,你不必打它它就倒。你问他上帝从哪里来的?没办法了。他就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他就叫你不要问,对不对?所以所有意识形态的东西,形而上的东西都是意识的定位,所有的哲学家都不究竟,哲学家用logic去推论,这个逻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以我执为开始,知道吗?逻辑里面的推论,就是以我执为开始,对不对?所以你假设有一点,这完全错误,因为本性里面不能有任何的假设,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对不对?离分别相,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名字、心思、文字、语言,可以形容本性的,既然没有这一些的话,你用哲学家、心理学家,乃至说伟大的什么艺术学家、歌唱家,这个怎么了生死,这个怎么究竟呢?这个都是无明里面的产物,无明里面的产物,他没办法解决人生,就画画,他没办法解决人生,就唱歌,他没办法解决人生,就吟诗作对,像李白一样。后来李白是喝酒看到水池里面死的。对不对?再大的传人都比不上佛佗,你服了吧?你服不服我讲的,你不服的话到五楼来,我告诉你,我们念理工的人,为什么这样佩服佛佗到五体投地?这样没有话讲,因为这个实在了不起,这个不是用哲学、也不是用意识,也不是这些唯物学家、唯心论,也不是这些搞这个推论的东西,可以有办法去体悟的。完全是实在的工夫的。所以我们说,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确实就是如此。没有什么话讲,没有话讲对不对?所以这个佛叫做圣中圣,圣人中里面的圣人,是不是?所以这世间人对出家人我们在做什么?他还搞不清楚,慧律法师出家是有什么打击?不晓得。我们到外面去的时候坐火车,有一次坐火车有一个小姐坐在旁边,她看我这个长相还马马虎虎的,还可以的,她就叫:师父,你为什么要出家?我就问:你为什么不出家?怎么这样问呢?是啊!你问我正面的,我用反面的来问你,她可能连想都没有想到,我会用这一句问她,她就问我:你为什么要出家?我问你为什么不出家?她说:对啊!这个怎么随随便便就出家,你有什么打击?她说,问我有什么打击?我说那也没有什么打击啊?所以这个众生他根本不知道出家…
《大专佛学十四讲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