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足大智慧,大智慧要找,找不到。要拿,你又拿不出来,它又清清楚楚。所以说我们要了解本性就是觉知自心本不生灭。好,配大学的话,就是在明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底下那个明德就是我们的本性,第一个明就是开发出我们的本性,就是自觉。觉他呢?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觉一切法,无不如是。觉悟一切法都是这样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觉行圆满,自觉、觉他二种觉行圆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看就懂。看左边,真如,真如底下一个字就是佛,佛就是有真如的本性,一体三身四智,佛,法身,报身是智,化身是行,什么是法身呢?所以我一直叫你们来听弥陀要解讲义就是这样。因为弥陀要解讲义太重要,对一个知识分子这本经不来听,真是很可惜。很多名相你都是可以从这弥陀要解讲义里面得到的,现在还来得及,只有讲到六、七十页而已。明天一定要来,好不好?法身,一念不生,万缘空寂。什么叫一念不生就是连动到念头都没有,进入绝对的状态,所谓一念生精神和物质就分开,一念生的话,精神、物质就分开。见分跟相分就分开。如果是一念不生,就是自体分,自体分就是包括了见分和相分,所谓见分就是精神,相分就是物质。换句话说,物质跟精神本来是来自于自体分,自体分就是我们的本性自性分,自性迷了就一念不觉,那么一念觉悟的话,就一念不生,这法身是性,一念不生,万缘空寂。所有的缘为什么讲万缘空寂?这一句话懂的举手,你不必客气。这句话不懂的举手,这一句话真的不懂的举手。吊在半空中,不举手的是什么意思?是怎么样?万缘空寂这不是。。。说懂不是那么容易,所谓万缘空寂,我如果用描述,你要注意听,意思就是说,在每一个刹那里面的变化里面都找不到实体,而我们悟到每一个刹那的动点上都是不实在的东西。而在每一个动点的行、住、坐、卧里面都全部放下,对一切的喜、怒、哀、乐、毁谤、赞叹全部都知道,根本都是假的,连动到一个念头都没有。而以具足清净的智慧心应用无染。那就是万缘空寂。所谓大寂静处,所以万缘空寂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缘都是自性本空,本不实在,当下就是空寂。再来,大圆镜智旁边写个第八意识,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一心空寂,如镜常明,一心就是圆满的真心,空寂,就像镜子常常那么光明。寂照,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么如果大圆镜智迷了,就会变成第八意识,这个八识是不对的,是第八意识。八识起执、藏号,起执的意思就是第八意识就是微细的执着,因为它跟第七意识牵扯在一起,牵扯在一起。藏号的意思就是含藏,这个号把笔写两个字就是名字的意思,就是含藏的能力,这个名字是安放在第八意识所以叫做藏号,持功德门,不转其体,但转其名,就是本体不生不灭,没有所谓的转跟不转,报身呢?是智就是用智慧去修行,而达到解脱的境界。善对诸法,悉皆平等,善对诸法就是对治种种的法,烦恼的法,让一切出发都是平等,所以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能对诸法不生分别,好,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对着看,你这样把这个第八意识寂照,寂照配合这个法身,意思就是说,这个法身它是站在这个寂,但是它有照的能力,那么报身呢?虽然修了无量的智照,但是它会归到寂的清净里面,所以寂跟照,照跟寂是一体两面的东西。七、就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如果迷的话,就得染污名,得染污名就是分别、执着,所以说第七意识是执着的意思,悟平等之原一真之性,如来。化身(行)乘本愿力,所应作事,妙观察智,能入诸根分别无染,依照他的本愿力,所应做事,就是感应,福报够佛就来度化我们,菩萨就来度化我们,福报不够,菩萨就不能来度化我们,所以妙观察智能入诸根分别无染,能进入这个六根、六尘,没有分别心,能入诸根就是第六意识配合着,眼、耳、鼻、舌、身来观照,令他不要染污掉,成所作智就是五根对境正受不入,五根对境就是眼、耳、鼻、舌、身,对这个境界正受不入,所谓正受不入放得下,不接受它,所谓正受就是具足有正知正见去观照,而让它有清清楚楚的接受,叫做正受。所谓不入就是不被染污就是成所作智,法身行,有六识,有五识,第六意识是起遍计所知,观察之妙转正*轮,叫妙观察智。转第六意识妙观察智。什么叫做成所作智呢?就是前面五识拘根尘相,那么转过来所作之功垂应化迹,什么叫做所作之功垂应化迹呢?意思就是说,他所做的这个功德来做什么呢?垂,意思就是说慈悲怜愍众生,来下降人间叫做垂应。化迹就是变化,用这个神通力,有这个身体。那么迹呢?佛的法身、报身这个是本,那么化身是迹,就是本跟迹,就是说,我们上面就是说诸位你们看化身最上面那个乘本愿力,所应作事,那个本有没有,那个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证悟的法身得到了报身,这是本。可是它的法身、报身我们看不到,必须要慈悲,来接引一切众生,所以这个叫做迹。好,看五眼:肉眼,佛的肉眼,外不住有,在外,它不会执着有的,天眼呢?内不住空,它观照得清清楚楚,叫内不住空,佛的慧眼呢?就是双照无染,什么叫做双照,照内不住空,照外也不住有,叫做双照无染。法眼呢?空也除掉,有也除掉,空有双泯。佛眼呢?离一切相。其实我们修行的话,放下当下无所住,那就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看这个祖师大德,所以我告诉你们那个禅宗的书,要看就是这样,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一句话讲的实在是一针见血,一针见血。所以说我们修行人需要看一些禅宗的语录,尤其是六祖坛经,肉眼,就是外不住有就是念念修行般若波罗密法初除迷心,念念修行般若波罗密法,把这笔写起来,般若波罗密法写六个字,就是你们戒律学里面的无相、无住还有一个什么?般若波罗密就是这样子,念念就是无相、无住、无念就是这个,空的意思。念念修行,知道缘起性空,就慢慢会除掉这个迷心,如果你不观照这个缘起性空,你那个执着得失的观念太强烈,掉了一万块,整天睡不着,又找不回来,叫他不烦恼,他又睡不着,气得又半死,如果你有智慧的话,那个算什么呢?对不对?你要常常想到说,我今天能来听到佛法,就是掉了摩托车都没关系,当然有关系了,以后要坐计程车了。意思就是说要放下。再来,天眼就是内不住空,见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愍心,见色身中有法身,这是方便讲,其实色身中不只有法身色身外也有法身。法身是不分内外,是吧。见佛、见众生都有佛性,起怜愍心,见色身中都有法身是内不住空。法身、应身是空的,什么叫慧眼呢?双照无染,穷一唯寂一寂非异,痴心不生,唯穷一寂,只有进入到最,一的意思就是说绝对的寂静,那么一寂非异呢?就是我们进入这个寂静处里面,没有什么不同的东西产生,就是没有对立,意思就是说痴心不生,在清净的内在里面唯穷一寂,一寂就是进入绝对的状态,非常微细的状态,见一切不生,见一切众生各具般若性。法眼,空有双泯,灵原不状鉴之千差,什么意思呢?灵原就是最微细的那个念头,我们所谓的生相无明,简单讲就是说,那个非常微细的灵原不状,就是说没有任何的形状,你看也看不出来,就是那么一点点,就是那么一点点的观念,这个生相无名。鉴之千差,可是一看的话,清清楚楚,灵原不状鉴之千差,简单就是你内在里面清清楚楚,简单讲就是一切佛法清清楚楚,有无量的智慧,所以说灵原不状,意思就是说,我们明心见性除掉那些迷惑的时候,却产生了一个功用,什么功用?鉴之千差,千差万别,本性具足一切清清楚楚的智慧,一切着法心除,见性明彻能所永除。能所就是对立的,能念的心,所除的境都除掉。一切佛法本来自备,佛眼就是离一切相,三智一心。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心,理量双消,什么叫做理量双消呢?我们所悟到性空的理,量就是有,简单讲就是空有双消的意思,这个只是名词不一样,量就是有,理就是空,就是空有两个都除掉,就是细惑永尽,圆明遍照,见般若波罗密,能生三世一切法。五眼讲完了,诸位考试很辛苦,我们重要的不是在分数,最主要的是给诸位一个练习。从头到尾我都没有责备过诸位一句话,对不对?你晚来我也没有讲第二句话,你来考试慢我也叫你写完再改,所以最主要的是给诸位一个练习的机会,一个学佛的人,他经教不通达,他将来要随文入观就没有办法。有的人畏惧考试,这是不对的,我们的脑筋不应用的话,我们没有办法。三、五年以后,你还是懵懵懂懂的人,一点用处都没有,一个人教导徒弟的法师,他会教导你从根下手,你不急于结果,你不要急着你要开悟,你不急着要贯通三藏,这个不重要。你往下扎根的话,往上一定结果。知道吗?这个根很重要。这个要就是你要打得很稳,将来三藏十二部经典,你怎么翻都是很厉害的,这条路是师傅走过来的。我们背过可以说无量无边的佛法,那么现在我们要应用的话,我们随时可以拿得出来,你们要不依循我这种方式,譬如说我对你们很慈悲,来了你们也不必背书,大家落得轻松,我讲的是我的东西,这个没有什么,你听了,我讲是我的东西,不是你的东西,对不对?我讲是我的东西,根本不是你们的东西,所以你一定要如法按照师父的规定好好地背,三、五年后,你一定会五体投地地佩服我慧律法师。今天我给你讲了没有用。三年后你会五体投地的佩服我这种教育方法。这个是根。为什么古时候他那个四书五经都倒背如流,出口成章,而我们现在没有办法?那么以前就是背,对吧?背的时候不会打妄想,一个礼拜里面不晓得有什么工作,有一个背书的话,他才会知道拿一张拷贝的,坐车也是,小便也看,大便也看,快入三昧了。师父给你规定一个功课,你一个礼拜才有一个目标,不然下个礼拜做什么?回去不背书,就晃晃地看电视,然后跟小孩子玩一玩,到…
《大专佛学十四讲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