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足大智慧,大智慧要找,找不到。要拿,你又拿不出來,它又清清楚楚。所以說我們要了解本性就是覺知自心本不生滅。好,配大學的話,就是在明明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底下那個明德就是我們的本性,第一個明就是開發出我們的本性,就是自覺。覺他呢?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覺一切法,無不如是。覺悟一切法都是這樣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覺行圓滿,自覺、覺他二種覺行圓滿。二覺理圓,稱之爲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一看就懂。看左邊,真如,真如底下一個字就是佛,佛就是有真如的本性,一體叁身四智,佛,法身,報身是智,化身是行,什麼是法身呢?所以我一直叫你們來聽彌陀要解講義就是這樣。因爲彌陀要解講義太重要,對一個知識分子這本經不來聽,真是很可惜。很多名相你都是可以從這彌陀要解講義裏面得到的,現在還來得及,只有講到六、七十頁而已。明天一定要來,好不好?法身,一念不生,萬緣空寂。什麼叫一念不生就是連動到念頭都沒有,進入絕對的狀態,所謂一念生精神和物質就分開,一念生的話,精神、物質就分開。見分跟相分就分開。如果是一念不生,就是自體分,自體分就是包括了見分和相分,所謂見分就是精神,相分就是物質。換句話說,物質跟精神本來是來自于自體分,自體分就是我們的本性自性分,自性迷了就一念不覺,那麼一念覺悟的話,就一念不生,這法身是性,一念不生,萬緣空寂。所有的緣爲什麼講萬緣空寂?這一句話懂的舉手,你不必客氣。這句話不懂的舉手,這一句話真的不懂的舉手。吊在半空中,不舉手的是什麼意思?是怎麼樣?萬緣空寂這不是。。。說懂不是那麼容易,所謂萬緣空寂,我如果用描述,你要注意聽,意思就是說,在每一個刹那裏面的變化裏面都找不到實體,而我們悟到每一個刹那的動點上都是不實在的東西。而在每一個動點的行、住、坐、臥裏面都全部放下,對一切的喜、怒、哀、樂、毀謗、贊歎全部都知道,根本都是假的,連動到一個念頭都沒有。而以具足清淨的智慧心應用無染。那就是萬緣空寂。所謂大寂靜處,所以萬緣空寂的意思就是說所有的緣都是自性本空,本不實在,當下就是空寂。再來,大圓鏡智旁邊寫個第八意識,轉第八意識爲大圓鏡智,一心空寂,如鏡常明,一心就是圓滿的真心,空寂,就像鏡子常常那麼光明。寂照,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麼如果大圓鏡智迷了,就會變成第八意識,這個八識是不對的,是第八意識。八識起執、藏號,起執的意思就是第八意識就是微細的執著,因爲它跟第七意識牽扯在一起,牽扯在一起。藏號的意思就是含藏,這個號把筆寫兩個字就是名字的意思,就是含藏的能力,這個名字是安放在第八意識所以叫做藏號,持功德門,不轉其體,但轉其名,就是本體不生不滅,沒有所謂的轉跟不轉,報身呢?是智就是用智慧去修行,而達到解脫的境界。善對諸法,悉皆平等,善對諸法就是對治種種的法,煩惱的法,讓一切出發都是平等,所以轉第七意識爲平等性智。能對諸法不生分別,好,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對著看,你這樣把這個第八意識寂照,寂照配合這個法身,意思就是說,這個法身它是站在這個寂,但是它有照的能力,那麼報身呢?雖然修了無量的智照,但是它會歸到寂的清淨裏面,所以寂跟照,照跟寂是一體兩面的東西。七、就是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如果迷的話,就得染汙名,得染汙名就是分別、執著,所以說第七意識是執著的意思,悟平等之原一真之性,如來。化身(行)乘本願力,所應作事,妙觀察智,能入諸根分別無染,依照他的本願力,所應做事,就是感應,福報夠佛就來度化我們,菩薩就來度化我們,福報不夠,菩薩就不能來度化我們,所以妙觀察智能入諸根分別無染,能進入這個六根、六塵,沒有分別心,能入諸根就是第六意識配合著,眼、耳、鼻、舌、身來觀照,令他不要染汙掉,成所作智就是五根對境正受不入,五根對境就是眼、耳、鼻、舌、身,對這個境界正受不入,所謂正受不入放得下,不接受它,所謂正受就是具足有正知正見去觀照,而讓它有清清楚楚的接受,叫做正受。所謂不入就是不被染汙就是成所作智,法身行,有六識,有五識,第六意識是起遍計所知,觀察之妙轉正*輪,叫妙觀察智。轉第六意識妙觀察智。什麼叫做成所作智呢?就是前面五識拘根塵相,那麼轉過來所作之功垂應化迹,什麼叫做所作之功垂應化迹呢?意思就是說,他所做的這個功德來做什麼呢?垂,意思就是說慈悲憐愍衆生,來下降人間叫做垂應。化迹就是變化,用這個神通力,有這個身體。那麼迹呢?佛的法身、報身這個是本,那麼化身是迹,就是本跟迹,就是說,我們上面就是說諸位你們看化身最上面那個乘本願力,所應作事,那個本有沒有,那個本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有證悟的法身得到了報身,這是本。可是它的法身、報身我們看不到,必須要慈悲,來接引一切衆生,所以這個叫做迹。好,看五眼:肉眼,佛的肉眼,外不住有,在外,它不會執著有的,天眼呢?內不住空,它觀照得清清楚楚,叫內不住空,佛的慧眼呢?就是雙照無染,什麼叫做雙照,照內不住空,照外也不住有,叫做雙照無染。法眼呢?空也除掉,有也除掉,空有雙泯。佛眼呢?離一切相。其實我們修行的話,放下當下無所住,那就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看這個祖師大德,所以我告訴你們那個禅宗的書,要看就是這樣,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一句話講的實在是一針見血,一針見血。所以說我們修行人需要看一些禅宗的語錄,尤其是六祖壇經,肉眼,就是外不住有就是念念修行般若波羅密法初除迷心,念念修行般若波羅密法,把這筆寫起來,般若波羅密法寫六個字,就是你們戒律學裏面的無相、無住還有一個什麼?般若波羅密就是這樣子,念念就是無相、無住、無念就是這個,空的意思。念念修行,知道緣起性空,就慢慢會除掉這個迷心,如果你不觀照這個緣起性空,你那個執著得失的觀念太強烈,掉了一萬塊,整天睡不著,又找不回來,叫他不煩惱,他又睡不著,氣得又半死,如果你有智慧的話,那個算什麼呢?對不對?你要常常想到說,我今天能來聽到佛法,就是掉了摩托車都沒關系,當然有關系了,以後要坐計程車了。意思就是說要放下。再來,天眼就是內不住空,見衆生皆有佛性起憐愍心,見色身中有法身,這是方便講,其實色身中不只有法身色身外也有法身。法身是不分內外,是吧。見佛、見衆生都有佛性,起憐愍心,見色身中都有法身是內不住空。法身、應身是空的,什麼叫慧眼呢?雙照無染,窮一唯寂一寂非異,癡心不生,唯窮一寂,只有進入到最,一的意思就是說絕對的寂靜,那麼一寂非異呢?就是我們進入這個寂靜處裏面,沒有什麼不同的東西産生,就是沒有對立,意思就是說癡心不生,在清淨的內在裏面唯窮一寂,一寂就是進入絕對的狀態,非常微細的狀態,見一切不生,見一切衆生各具般若性。法眼,空有雙泯,靈原不狀鑒之千差,什麼意思呢?靈原就是最微細的那個念頭,我們所謂的生相無明,簡單講就是說,那個非常微細的靈原不狀,就是說沒有任何的形狀,你看也看不出來,就是那麼一點點,就是那麼一點點的觀念,這個生相無名。鑒之千差,可是一看的話,清清楚楚,靈原不狀鑒之千差,簡單就是你內在裏面清清楚楚,簡單講就是一切佛法清清楚楚,有無量的智慧,所以說靈原不狀,意思就是說,我們明心見性除掉那些迷惑的時候,卻産生了一個功用,什麼功用?鑒之千差,千差萬別,本性具足一切清清楚楚的智慧,一切著法心除,見性明徹能所永除。能所就是對立的,能念的心,所除的境都除掉。一切佛法本來自備,佛眼就是離一切相,叁智一心。叁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心,理量雙消,什麼叫做理量雙消呢?我們所悟到性空的理,量就是有,簡單講就是空有雙消的意思,這個只是名詞不一樣,量就是有,理就是空,就是空有兩個都除掉,就是細惑永盡,圓明遍照,見般若波羅密,能生叁世一切法。五眼講完了,諸位考試很辛苦,我們重要的不是在分數,最主要的是給諸位一個練習。從頭到尾我都沒有責備過諸位一句話,對不對?你晚來我也沒有講第二句話,你來考試慢我也叫你寫完再改,所以最主要的是給諸位一個練習的機會,一個學佛的人,他經教不通達,他將來要隨文入觀就沒有辦法。有的人畏懼考試,這是不對的,我們的腦筋不應用的話,我們沒有辦法。叁、五年以後,你還是懵懵懂懂的人,一點用處都沒有,一個人教導徒弟的法師,他會教導你從根下手,你不急于結果,你不要急著你要開悟,你不急著要貫通叁藏,這個不重要。你往下紮根的話,往上一定結果。知道嗎?這個根很重要。這個要就是你要打得很穩,將來叁藏十二部經典,你怎麼翻都是很厲害的,這條路是師傅走過來的。我們背過可以說無量無邊的佛法,那麼現在我們要應用的話,我們隨時可以拿得出來,你們要不依循我這種方式,譬如說我對你們很慈悲,來了你們也不必背書,大家落得輕松,我講的是我的東西,這個沒有什麼,你聽了,我講是我的東西,不是你的東西,對不對?我講是我的東西,根本不是你們的東西,所以你一定要如法按照師父的規定好好地背,叁、五年後,你一定會五體投地地佩服我慧律法師。今天我給你講了沒有用。叁年後你會五體投地的佩服我這種教育方法。這個是根。爲什麼古時候他那個四書五經都倒背如流,出口成章,而我們現在沒有辦法?那麼以前就是背,對吧?背的時候不會打妄想,一個禮拜裏面不曉得有什麼工作,有一個背書的話,他才會知道拿一張拷貝的,坐車也是,小便也看,大便也看,快入叁昧了。師父給你規定一個功課,你一個禮拜才有一個目標,不然下個禮拜做什麼?回去不背書,就晃晃地看電視,然後跟小孩子玩一玩,到…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