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专佛学十四讲表▪P3

  ..续本文上一页因缘觉,修十二因缘而觉悟的叫做缘觉乘,叫做中乘。大乘就是菩萨修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万行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是大乘菩萨的六度跟万行。所以论通佛与三乘人所讲的,及佛灭度后诸祖、造论甚多,造的论非常非常的多,三皆称藏,看最后底下的,有三个字排一排的,三皆称藏者,三种经藏、律藏、论藏,三个皆称藏,什么意思呢?十法界圣凡所有功德,各无不具,意思就是十法界里面四圣六凡,通通具足在里面,故曰三藏。若能学之,渐得深入,则智慧如海矣。所以我很赞叹诸位你千万个门你不去,你不去跳舞,你不去看电影,你不去把马子,你不去讨老公,你跑进文殊讲堂来,那么太赞叹了,为什么?那会让我们得大自在,得真真正正的解脱,众生活着,他的追求是很渺茫的,迷茫的,电视拼命地看,看到晚上十一点,十二点、一点,甚至有的看到了两点,能得到什么?没有!跑去喝咖啡,一直喝喝到一点、两点,也没有得到什么。许多的朋友聚一聚,叙一叙,也没什么,到了后来生老病死要离开了,你哭,我也哭,也拿不出一个办法一解决,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统统不知道。所以诸位是宿世的善根,你们一定要好好地用功,把这个佛法散播出去。所以说我们很多人误会了,唐三藏是什么意思呢?他把唐三藏当成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不对的。唐朝有一个通达三藏的法师,叫做玄奘,所以一般人把唐三藏就当做唐玄奘,不是这个意思,是唐三藏法师,意思就是唐朝有一个通达经、律、论了不起的法师,叫做什么?叫做玄奘大师,所以我们就了解了,这下就不会搞错了。三藏,如果再加上密藏,就是四藏。经藏、律藏、论藏号称三藏。但是也有讲四藏的,四藏就是加上密藏,如果再加上杂,英文叫complex混杂的杂,就是五藏。加上杂藏,那就是五藏,杂藏就是也不属于经,也不属于律,也不属于论,也不属于密,就是综合的,什么都来,这个就叫做杂藏。翻过第二面,这个就是真功夫了,这个才讲到十二部经,把笔拿起来,十二部经,这个(部经)括弧,就是分类的意思,十二种分类。把笔拿起来,把一、二、三的底下,划三线一、二、三,把一线划下来,把一划到底部,把二划到底部,把三划到底部,然后用一线平行连起来,写此三者为经文上的体裁,就是文章的长行文,或者偈颂来论断的,从第四到十二,你也把这划起来,此八按经文所载的别事而立名,是到十一,不是十二,讲错了!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是八个,此八,这八种,按照经文所载的别事,别就是分别的别,个别的别而立名,你先抄起来,等一下我再跟你解释,最后一个,第十二就是方广,此一,这一个按所说的经法义理立名,方广,这一个是按照所说的经法义理而来立名的。我现在一个一个来解释,慢慢地你们就会了解。第一契经,契经的旁边写三个字,长行文,长行文是什么意思呢?底下,以妙名等次第安布乃至广说真善妙义,比如说:弥陀经,就是长行文,从头念到底,没有偈颂,从头念到尾,长行文就是这样的意思。以经文上的体裁来讲,它只有长行文,以妙名,就是微妙不可思议的名相,次第,按照次序,安布就是布局,一一来讲,乃至广说真善妙义,第二叫做重颂,重颂旁边写两个字叫做应颂,重颂的意思就是说,诸经中或中或后,以颂重颂。什么是以颂重颂呢?比如说普门品,或者是金刚经,中间都会有,或者是华严经,华严经经文长的看完了,后面都有两一段的,五个字五个字的,或是七个字七个字的,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颂。先告诉世间是无常的,然后再用颂,重复的来解释长行文,意思是相同的,但是比较起来是为了好背诵。印度人很聪明,他知道我们人要背长行文很难,他就用一个偈颂,就像我们的四言,七言绝句,诗、词、赋,就类似我们中国的七言绝句,七个字的,或是四个字、五个字为一句一句的,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是这样子,先用长行文描述,然后用偈颂,所以重颂就是应颂的意思,重复地颂一遍,诸经中或中或后,以颂重颂。以颂重颂的意思就是,意思是相同的,用这个颂再重新颂一遍,意义相同。即后更颂前长行文,就是颂前面的长行文。所以弥陀经就是契经,但是它没有重颂,华严经的话,它就有长行文,也有重颂,通通有。第三叫做讽颂,在讽颂旁边写三个字,叫做孤起颂,意思就是单独起来的意思,跟前面的长行文,并没有任何的相关连,一开始就用偈颂颂出来,可以跟前面的没有任何关系。所谓诸经中非长行,就是跟长行文没有关系,叫做非长行,直主以句结成。直接讲,以句结成。就是诸经中非长行,直说以句结成,叫做孤起颂,就是单独而起来的,叫做孤起。所以刚刚叫你们写的就是,此三者为经文上的体裁。第四叫做因缘,因缘我们大家都很清楚了,依如是如是因缘,依如是如是事,说如是如是语。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因缘,是跟众生有什么因缘,跟娑婆世界是如何的因缘?所以因缘是指这一类,凡是三藏十二部所讲的,不处乎有一部分讲因缘的,是这个意思。十二部中有一部是专门讲因缘的,但是你不要忘记,不要弄错,以为是因缘经,这个是错误的,以为讲因缘,就是有一部经是专门讲因缘的,错!这种观念是绝对错!这意思就是说,在一部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偶尔会提到这一部因缘,我是怎么样来娑婆世界的,就在这一段讲到因缘。而并不是说,因缘是一本书,你们不要搞错了,只是说经典里面所讨论到有因缘的这个事情。第五叫做本事,梵语叫做伊帝目多,谓宣说圣弟子等前世相应事。什么是前世相应事呢?就是他跟这个人父子关系,譬如说,释迦牟尼佛他在经典里面讲,他就说:他的太太耶输陀罗,她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都跟他做过夫妻,他太太发愿生生世世要跟着他,每生生世世都嫁给他,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乃至我成佛都不放过我。包括他今生今世要成道她都不放过他,她还是爱她。所以,做夫妻,男女在一起这个不是一生一世的因缘。在大智度论里面讲,释迦牟尼佛修仙人道的时候,他的太太就跟他做夫妻了。后来他定功失去了,上苍就下雨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大智度论里面讲,释迦牟尼佛前世是做五通仙人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有一天,他出去外面走路的时候,走山路,唰!跌倒了!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还没有成佛,他那时候脾气不好,他就一手指天,你再下雨试试看!不可以下雨,他用手一指,天空就不敢下雨了,他怕再滑倒,没有顾虑到众生,或者植物的成长,他就是不准下雨,糟糕了,不准下雨,雨没有再下了,经过了半年、一年,糟糕了,造成干旱,都没水了,植物不能成长,大家都没饭吃了,怎么办呢?后来,大家就祈求上苍,拜神,统统没有用,一点用处都没有不是不下雨,国王就贴出告示,谁有办法令上苍下雨,赏金千万两,不得了呀,赏那么多钱,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的太太耶输陀罗是专门在破坏他的,她说:我有办法!她就把告示撕下来了,就说:我有办法!她就去了,她就说:很简单!你把我用轿子扛到仙人附近,释迦牟尼佛已经证了五通了,就是没有漏尽通,若有漏尽通的话,他就解脱生死了,你把我用轿子扛到五通仙人的附近,她就住在那个地方,她跟他不认识,她就住在山上的某一个小地方,她就住在释迦牟尼佛前世五通仙人的附近,每天见面,释迦佛就爱上她了,他就上钩了,逃不掉了!释迦牟尼佛说:女人这一关很难逃就是这个意思。他是五通仙人也都躲不过,已经具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也没有办法,后来他们就在一起了,在一起后定功就失去了,这个时候就下大雨了,全国的人就很高兴了。因为女人就是很有办法,释迦牟尼佛说,你有什么要求?她说:很简单!你把我扛到你的肩上入城,就扛着耶输陀罗入城,五通仙人现在已经不通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宣说弟子们生生世世跟他有什么因缘。所以每一位法师度众生,也有他的因缘。我刚刚讲的故事,是出自大智度论的。第六本生,这个是不一样的,本生是什么意思呢?谓宣说世尊在过去世,行菩萨道、行难行行。释迦牟尼佛真的不得了,如果你看过他的传记,你会掉眼泪,成佛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绝对没有办法!有一天,释迦牟尼佛,他到山上砍柴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只老虎,这只老虎掉到坑道里面去完全饿得奄奄一息,已经完全没有力量了,释迦牟尼佛为了救这只老虎,做了一个梯子下去,然后他本人就拿刀子割破手腕,把血给老虎吸,它慢慢地舔。舔到有气了,他就将肉骨剁下来舍身喂虎,你们听过这个吗?舍身给老虎吃,后来释迦牟尼佛成道了,老虎就变成他的徒弟,是这样布施的,没有像你们上课,那么清凉的,怕迟到,笑死人了,人家身体都在布施了。你还迟到,你不会惭愧吗?所以佛佗的修行,我们没有办法,真的没有办法,你看他本身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一个有办法的,谁有办法呢?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人家扛着一个大肚子来说这是他的,他连动一个念头都没有,你有办法吗?你经得起人家毁谤吗?承受得了人家二句恶言相向吗?你有办法吗?所以说,我们今天跟佛陀比,你怎样也没有办法去形容佛陀的伟大,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面讲,用尽了众生一切天上语言,三千大千世界,都没有办法赞叹佛,用天上天下再好的语言,都没有办法赞叹佛,这太了不起了,你没有办法赞叹,不可思,不可议。我们今天是佛弟子,我们是三生有幸,有宿世的善根能够来学佛,听闻佛法,我们也要自己珍重,自己珍惜。诸位看第七,未曾有,未曾有讲什么呢?宣说佛以及弟子,所有共不共德,所谓共,就是大家相同的,不共就是佛有十八不共法,以及特殊之法。未曾有,就是宣说佛与他的弟子所有共不共,共…

《大专佛学十四讲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什么是佛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