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緣覺,修十二因緣而覺悟的叫做緣覺乘,叫做中乘。大乘就是菩薩修六度萬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萬行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是大乘菩薩的六度跟萬行。所以論通佛與叁乘人所講的,及佛滅度後諸祖、造論甚多,造的論非常非常的多,叁皆稱藏,看最後底下的,有叁個字排一排的,叁皆稱藏者,叁種經藏、律藏、論藏,叁個皆稱藏,什麼意思呢?十法界聖凡所有功德,各無不具,意思就是十法界裏面四聖六凡,通通具足在裏面,故曰叁藏。若能學之,漸得深入,則智慧如海矣。所以我很贊歎諸位你千萬個門你不去,你不去跳舞,你不去看電影,你不去把馬子,你不去討老公,你跑進文殊講堂來,那麼太贊歎了,爲什麼?那會讓我們得大自在,得真真正正的解脫,衆生活著,他的追求是很渺茫的,迷茫的,電視拼命地看,看到晚上十一點,十二點、一點,甚至有的看到了兩點,能得到什麼?沒有!跑去喝咖啡,一直喝喝到一點、兩點,也沒有得到什麼。許多的朋友聚一聚,敘一敘,也沒什麼,到了後來生老病死要離開了,你哭,我也哭,也拿不出一個辦法一解決,生從哪裏來,死往哪裏去,統統不知道。所以諸位是宿世的善根,你們一定要好好地用功,把這個佛法散播出去。所以說我們很多人誤會了,唐叁藏是什麼意思呢?他把唐叁藏當成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不對的。唐朝有一個通達叁藏的法師,叫做玄奘,所以一般人把唐叁藏就當做唐玄奘,不是這個意思,是唐叁藏法師,意思就是唐朝有一個通達經、律、論了不起的法師,叫做什麼?叫做玄奘大師,所以我們就了解了,這下就不會搞錯了。叁藏,如果再加上密藏,就是四藏。經藏、律藏、論藏號稱叁藏。但是也有講四藏的,四藏就是加上密藏,如果再加上雜,英文叫complex混雜的雜,就是五藏。加上雜藏,那就是五藏,雜藏就是也不屬于經,也不屬于律,也不屬于論,也不屬于密,就是綜合的,什麼都來,這個就叫做雜藏。翻過第二面,這個就是真功夫了,這個才講到十二部經,把筆拿起來,十二部經,這個(部經)括弧,就是分類的意思,十二種分類。把筆拿起來,把一、二、叁的底下,劃叁線一、二、叁,把一線劃下來,把一劃到底部,把二劃到底部,把叁劃到底部,然後用一線平行連起來,寫此叁者爲經文上的體裁,就是文章的長行文,或者偈頌來論斷的,從第四到十二,你也把這劃起來,此八按經文所載的別事而立名,是到十一,不是十二,講錯了!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是八個,此八,這八種,按照經文所載的別事,別就是分別的別,個別的別而立名,你先抄起來,等一下我再跟你解釋,最後一個,第十二就是方廣,此一,這一個按所說的經法義理立名,方廣,這一個是按照所說的經法義理而來立名的。我現在一個一個來解釋,慢慢地你們就會了解。第一契經,契經的旁邊寫叁個字,長行文,長行文是什麼意思呢?底下,以妙名等次第安布乃至廣說真善妙義,比如說:彌陀經,就是長行文,從頭念到底,沒有偈頌,從頭念到尾,長行文就是這樣的意思。以經文上的體裁來講,它只有長行文,以妙名,就是微妙不可思議的名相,次第,按照次序,安布就是布局,一一來講,乃至廣說真善妙義,第二叫做重頌,重頌旁邊寫兩個字叫做應頌,重頌的意思就是說,諸經中或中或後,以頌重頌。什麼是以頌重頌呢?比如說普門品,或者是金剛經,中間都會有,或者是華嚴經,華嚴經經文長的看完了,後面都有兩一段的,五個字五個字的,或是七個字七個字的,如: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頌。先告訴世間是無常的,然後再用頌,重複的來解釋長行文,意思是相同的,但是比較起來是爲了好背誦。印度人很聰明,他知道我們人要背長行文很難,他就用一個偈頌,就像我們的四言,七言絕句,詩、詞、賦,就類似我們中國的七言絕句,七個字的,或是四個字、五個字爲一句一句的,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是這樣子,先用長行文描述,然後用偈頌,所以重頌就是應頌的意思,重複地頌一遍,諸經中或中或後,以頌重頌。以頌重頌的意思就是,意思是相同的,用這個頌再重新頌一遍,意義相同。即後更頌前長行文,就是頌前面的長行文。所以彌陀經就是契經,但是它沒有重頌,華嚴經的話,它就有長行文,也有重頌,通通有。第叁叫做諷頌,在諷頌旁邊寫叁個字,叫做孤起頌,意思就是單獨起來的意思,跟前面的長行文,並沒有任何的相關連,一開始就用偈頌頌出來,可以跟前面的沒有任何關系。所謂諸經中非長行,就是跟長行文沒有關系,叫做非長行,直主以句結成。直接講,以句結成。就是諸經中非長行,直說以句結成,叫做孤起頌,就是單獨而起來的,叫做孤起。所以剛剛叫你們寫的就是,此叁者爲經文上的體裁。第四叫做因緣,因緣我們大家都很清楚了,依如是如是因緣,依如是如是事,說如是如是語。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因緣,是跟衆生有什麼因緣,跟娑婆世界是如何的因緣?所以因緣是指這一類,凡是叁藏十二部所講的,不處乎有一部分講因緣的,是這個意思。十二部中有一部是專門講因緣的,但是你不要忘記,不要弄錯,以爲是因緣經,這個是錯誤的,以爲講因緣,就是有一部經是專門講因緣的,錯!這種觀念是絕對錯!這意思就是說,在一部經裏面,釋迦牟尼佛偶爾會提到這一部因緣,我是怎麼樣來娑婆世界的,就在這一段講到因緣。而並不是說,因緣是一本書,你們不要搞錯了,只是說經典裏面所討論到有因緣的這個事情。第五叫做本事,梵語叫做伊帝目多,謂宣說聖弟子等前世相應事。什麼是前世相應事呢?就是他跟這個人父子關系,譬如說,釋迦牟尼佛他在經典裏面講,他就說:他的太太耶輸陀羅,她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都跟他做過夫妻,他太太發願生生世世要跟著他,每生生世世都嫁給他,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乃至我成佛都不放過我。包括他今生今世要成道她都不放過他,她還是愛她。所以,做夫妻,男女在一起這個不是一生一世的因緣。在大智度論裏面講,釋迦牟尼佛修仙人道的時候,他的太太就跟他做夫妻了。後來他定功失去了,上蒼就下雨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在大智度論裏面講,釋迦牟尼佛前世是做五通仙人的時候,脾氣不太好,有一天,他出去外面走路的時候,走山路,唰!跌倒了!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還沒有成佛,他那時候脾氣不好,他就一手指天,你再下雨試試看!不可以下雨,他用手一指,天空就不敢下雨了,他怕再滑倒,沒有顧慮到衆生,或者植物的成長,他就是不准下雨,糟糕了,不准下雨,雨沒有再下了,經過了半年、一年,糟糕了,造成幹旱,都沒水了,植物不能成長,大家都沒飯吃了,怎麼辦呢?後來,大家就祈求上蒼,拜神,統統沒有用,一點用處都沒有不是不下雨,國王就貼出告示,誰有辦法令上蒼下雨,賞金千萬兩,不得了呀,賞那麼多錢,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的太太耶輸陀羅是專門在破壞他的,她說:我有辦法!她就把告示撕下來了,就說:我有辦法!她就去了,她就說:很簡單!你把我用轎子扛到仙人附近,釋迦牟尼佛已經證了五通了,就是沒有漏盡通,若有漏盡通的話,他就解脫生死了,你把我用轎子扛到五通仙人的附近,她就住在那個地方,她跟他不認識,她就住在山上的某一個小地方,她就住在釋迦牟尼佛前世五通仙人的附近,每天見面,釋迦佛就愛上她了,他就上鈎了,逃不掉了!釋迦牟尼佛說:女人這一關很難逃就是這個意思。他是五通仙人也都躲不過,已經具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也沒有辦法,後來他們就在一起了,在一起後定功就失去了,這個時候就下大雨了,全國的人就很高興了。因爲女人就是很有辦法,釋迦牟尼佛說,你有什麼要求?她說:很簡單!你把我扛到你的肩上入城,就扛著耶輸陀羅入城,五通仙人現在已經不通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宣說弟子們生生世世跟他有什麼因緣。所以每一位法師度衆生,也有他的因緣。我剛剛講的故事,是出自大智度論的。第六本生,這個是不一樣的,本生是什麼意思呢?謂宣說世尊在過去世,行菩薩道、行難行行。釋迦牟尼佛真的不得了,如果你看過他的傳記,你會掉眼淚,成佛不是一個普通人能做到的,絕對沒有辦法!有一天,釋迦牟尼佛,他到山上砍柴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只老虎,這只老虎掉到坑道裏面去完全餓得奄奄一息,已經完全沒有力量了,釋迦牟尼佛爲了救這只老虎,做了一個梯子下去,然後他本人就拿刀子割破手腕,把血給老虎吸,它慢慢地舔。舔到有氣了,他就將肉骨剁下來舍身喂虎,你們聽過這個嗎?舍身給老虎吃,後來釋迦牟尼佛成道了,老虎就變成他的徒弟,是這樣布施的,沒有像你們上課,那麼清涼的,怕遲到,笑死人了,人家身體都在布施了。你還遲到,你不會慚愧嗎?所以佛佗的修行,我們沒有辦法,真的沒有辦法,你看他本身那種大無畏的精神,沒有一個有辦法的,誰有辦法呢?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人家扛著一個大肚子來說這是他的,他連動一個念頭都沒有,你有辦法嗎?你經得起人家毀謗嗎?承受得了人家二句惡言相向嗎?你有辦法嗎?所以說,我們今天跟佛陀比,你怎樣也沒有辦法去形容佛陀的偉大,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裏面講,用盡了衆生一切天上語言,叁千大千世界,都沒有辦法贊歎佛,用天上天下再好的語言,都沒有辦法贊歎佛,這太了不起了,你沒有辦法贊歎,不可思,不可議。我們今天是佛弟子,我們是叁生有幸,有宿世的善根能夠來學佛,聽聞佛法,我們也要自己珍重,自己珍惜。諸位看第七,未曾有,未曾有講什麼呢?宣說佛以及弟子,所有共不共德,所謂共,就是大家相同的,不共就是佛有十八不共法,以及特殊之法。未曾有,就是宣說佛與他的弟子所有共不共,共…
《大專佛學十四講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