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此之是也。】
这就是了嘛,你自己的心有高低,你没有按照佛的智慧,就是不依法。
这个律师【又问:禅师每云:若悟道。现前身便解脱。无有是处。】
这是不可能的事,哪有可能现在就解脱呢?
【师曰:有人一生作善。】
做到大家都公认他是善人,
【忽然偷物入手。】
偷拿东西入手。
【即身是贼否?】
那么你看他是不是贼呢?
【曰:故知是也。】
他是故意的,他不可能是贼啊。
【师曰:如今了了见性。云何不得解脱?】
现在就了了见性,你怎么能说不得解脱呢?
【曰:】
这个律师就再说了。
【如今必不可。须经三大阿僧只劫始得。】
意思就是说,【必不可】就是难道不必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成佛道吗?所以古文很不容易了解。如今必不可得,这个按照中文来讲,是很难理会的,那么按照现代人的话来讲,应该讲说:如今,就像你这样讲的,必不可就是难道不必,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成佛道吗?若是这样解释就很清楚了。【必不可】就是难道不必。难道不必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成佛道吗?
【师曰:阿僧只劫还有数否?】
是不是有一个数目呢?意思就是说,三大阿僧只劫还是一个念头而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三大阿僧只劫,阿僧只劫是数目,只是一个念头而已。就像你从小活到现在,你说你今年二十四岁,你动一个念头,二十四岁完全在你的脑筋里面,知道吗?时间变成一个念头而已,我们活过了二十几岁、二十五岁、三十岁,我们的生命三十岁,变成一个念头,累积的经验变成一种念头而已,所以这个劫数,这个数目本来就是不可得。
【源抗声曰:】
就是表示不满。
【将贼比解脱。】
这个禅师也真是奇怪,将贼比喻做解脱。
【道理得通否?师曰:】
大珠和尚就说。
【阇梨自不解道。】
是你自己不了解道。
【不可障一切人解。自眼不开。嗔一切人见物。】
自己饭量吃得少,尽是担心别人吃三大碗,就是这样,自己食量不够。所以我若是跟人家出去吃饭,我一定吃亏。譬如吃一桌饭,八个人分摊,我是肯定吃亏的,要是这样的话,我不要,你们七个人自己去吃就行了,因为我的食量很少。七个人若是花二千一,一个人要分摊三百,实际上我还吃不到五十元,被占了二百五十元的便宜,所以若是平均分摊吃一桌饭,我一定不要,因为我的食量很少。自眼不开,嗔一切人见物。
【源作色而去。】
就是说不高兴,他就离开了。下面这一句你们一定看不懂。
【云:虽老浑无道。师曰:即行去者是汝道。】
这一定看不懂。虽老浑无道,意思就是说,虽然你是很老,【浑】就是搞不清楚,是老,但是你并不很清楚,一点道都没有。虽老浑,虽然老,但是一点道都没有,也就是不高兴了。禅师就说,大珠和尚就说:即行去者是汝道。【即】就是正要,【行去】就是正要离去者,也就是指源律师。正要离去的这个人,就是你所说的老浑无道,也就是在骂他,他本来骂禅师,禅师就反唇相讥,即行去者是汝道,这个正要离开的人,就是你所说的那个老浑无道,就是你自己。
【讲止观慧座主。】
讲天台宗止观的慧座。
【问:禅师辨得魔否?师曰:】
大珠和尚就说。
【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
没有这个念头,就随想入阴嘛,就是阴魔。
【或起不起是烦恼魔。】
有时生起烦恼,有时不起烦恼。
【我正法中无如是事。】
我没有这种事情。
【曰:一心三观义又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
意思就是说:禅师,你根本不了解天台宗的止观。
【师曰:座主解否?】
那么你了解吗?
【曰:解。】
我当然了解止观啰。禅师就问:如智者大师。
【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仔细说看。曰:若如是问。具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
这段比较不容易了解,我解释一下。师曰:座主解否?你了解吗?曰:解。大珠和尚说:如智者大师所说,说止破止,意思就是说,我们说有一个止就是定,可是我们不能执着这个定。破止就是说,说止,不能执着止,26:21说这个定,而不能执着有一个定。说观破观,我们说有一个能观,有一个所观,也要破除那个能观、所观的观念。如果你安住在止,止的话变成有一个住,会执着,住止没生死,你安住在一个境界里面,止就是定,安住在一个境界里面,有境界可定的话,那就会变成生死,生死难了。那么住观心神乱,如果你安住有能观、所观这个观照,你的心会乱,因为还有一个能所不亡,住观心神乱,因为住观就是能所不亡,为当将心止心,你是拿什么心来止那个心呢?你到底是把心,用心去止那个心,那止到什么时候呢?你用心要止这个心,那么你要止到什么时候呢?或是起心观照这个观照的心呢?或者是复起心观观,就是说,或是你起这个心来观照你所观的那个念头,那么若有心观,怎么样?是常见。若有心观的话,变成说能观照的心、所观照的境,那么谁来观照这个能观的心呢?是常见,把笔拿起来。一直推下去的话,犯无穷的过患,这个要写下来,是常见,就是变成无穷的过患,是常见,就是一直推论下去的话。把笔放下来,我现在讲的你要听啊。好,这个杯子是所观,这是能观,能观照的,这是能观、这是所观,能观、这所观,那么谁来观照能观呢?好,麦克风这个念头来观照这个,那么这个又是谁来观照呢?这支麦克风又观照这个,那么这个又是谁观照呢?这个桌子来观照这个,那么这个又是谁观照呢?你懂吗?意思就是犯了无穷的过患,所以师父早就告诉你,天台宗不究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修天台宗要成大器的,很难很难,为什么?因为你一直一直切割,一直分这个无明,一直微细嘛,一直微细的切割,那还是有啊。一切法本来不可得的东西,你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这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那你有能观、有所观,谁来观照能观呢?又有谁来观照能观的能观呢?对不对?所以一个观照一个……变成怎么样?无穷的过患,犯了一个很严重的过患,所以说: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常见就是什么呢?永远有一个能观的东西,你甩不掉,知道吗?那还是执啊。是常见法,简单讲,叫做自性见,自境,以为有能观照的东西,那么永远落入一个自性见。若无心观,是断见法。如果你用无心去观,那就变成断见了。那么你讲也有、也无,就变成二见法了,本性不是这样子的,所以请座主你详细说说看。试说看,六祖常常讲的:试说看。哑口无言。曰:若如是问,那你这样问我,俱说不得,统统没办法讲了。师曰:何曾止观?一切法无生的意思啦。何曾止观,就是说哪里有所谓的止跟观?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当下就是一切法无生,不生不灭的涅槃。止什么?观什么?就是这个意思。
【人问:般若大否?师曰:大。】
阿尼基(日文)大、老大。
【曰:几许大?师曰:无边际。】
大到无边际。
【曰:般否小否?】
般若智慧是小吗?
【师曰:小。曰:几许小。师曰:看不见。曰:何处是?】
哪一处叫做般若呢?
【师曰:何处不是?】
你告诉我哪里不是?所以你讲不赢他,反正你就是讲不赢他。
【维摩座主问:】
讲《维摩诘经》的这个弘法的法师这样问。
【经云:诸菩萨各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是究竟否?师曰:未是究竟。】
这样不究竟。
【圣意若尽。】
圣意若尽,如果圣人的意思,诸佛菩萨的意思,如果这样就没有了,如果这样就究竟了,意思就是说,诸菩萨各入不二法门,维摩诘居士以默然不语显示,这样是不是究竟呢?这不究竟。如果这样子,圣意若尽,如果这样就结束的话,那么《维摩诘经》【第三卷更说何事?】那何必再说一些事情呢?意思就是说,沉默不代表一切入不二法门的究竟。
【座主良久曰:】
讲《维摩诘经》的这位法师就说。
【请禅师为说未究竟之意。师曰:】
大珠和尚说。
【如经第一卷。是引众呼十大弟子住心。第二诸菩萨各说不入不二法门。以言显于无言。】
我们说一切法都要用语言,师父在此说法,也是用语言来显示无言之法。
【文殊以无言显于无言。】
无言就是沉默,显于这个无言不思议的境界。三十四页。
但是【维摩不以言。不以无言。】
所以默然。收前面所说的一切话,(【故默然收前言也。】)我们下一回就会讲到《维摩诘经》,可能是下个礼拜。
【第三卷。从默然起说。又显神通作用。座主会么?】
这样你了解了吗?
【曰:奇怪如是。师曰:亦未如是。】
也不一定是这样。
【曰:何故未是?师曰:且破人执情。作如此说。】
只是为了暂时破众生的执着,才作如是之说。
【若据经意。只说色心空寂。令见本性。教且伪行入真行。】
我们教化一切众生。伪行就是只是藉着语言、文字、音声,是假的修行,入于最后的无生的真正的修行。【教】就是佛法,佛法教育我们,佛门教育我们,师父教育我们,如何教我们呢?是伪行,这个【伪】不是虚伪,是假借着语言、文字、音声,叫做伪行。弘法的法师,藉着语言、文字、音声,以这个伪行,不真实的,令你契入真正的无生法门、不二法门。
【莫向言语纸墨上讨意度。】
你不要执着语言,或是在文墨、纸张上讨这个意度,揣测叫做意度。
【但会净名两字便得。】
【会】就是悟。你只要悟,你只要悟到【净名】两字。
【净者本体也。名者迹用也。】
迹用就是妙用,事相叫做迹,本体叫做…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