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十疑论》译解 5

  < 第五疑 >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於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论云:“於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者,在於五浊恶世,於无量佛时,求阿裨跋致甚难可得。

  “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述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

  “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净土者,亦可有漏凡夫应不得见佛身。然念佛三昧并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随分得见佛身相也,菩萨见微细相。

  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随分得见粗相,菩萨见微妙相,此何所疑?

  故华严经说:“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即其义也。 】

  译:

  问:被烦恼束缚的凡夫,恶业深重,烦恼也未断一毫,又怎么能往生到出离三界的西方净土呢?

  答:有两种因缘可以成就,一种是靠自己的力量,另一种是他力。所谓自力就是一直在这个世界自己修行,这种人确实没有往生净土。在 《璎珞经》上这样说:“一个烦恼不断,不了解佛法僧三宝,也不懂得善恶因果的凡夫,从初发心修行开始。凭借着对佛法的信心,常生在有佛法的家庭;受菩萨戒后,并且生生世世不断的持戒修行,这样一直修行三劫,才能达到别教初住位,也就是所谓的初发心住。接下来就修十信位的十种波罗蜜等无量的愿行,一直不间断的修直至满一万劫为止,这时才能证到第六的正心住。如果再能精进用功的话,就能进入第七的不退住,就是种性位。”这就是所谓的自力修行,但即便这样,还是没有能力往生净土。

  借他力修行的人,假若相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的众生,如果能发救苦难众生的菩提心并且专心念佛达到念佛三昧,厌离三界恶世。身体力行,持戒修福,并且都回向弥陀净土希望往生彼国,乘佛的愿力加上自己与佛的感应力就能往生净土。

  十住婆沙论中说: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有两种,一种难行道,另一个是易行道。难行道就是在五浊恶世,经过无量佛出世,想要求不退转,不再退堕为凡夫、不再退至三界六道轮回,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这种艰难的程度无数尘沙劫的时间也难说完。简单归纳如下几种:一种是外表看起来很善良,但其实并不是佛法;二,遇到凶恶之人,破坏阻挠我们修行;三,善恶颠倒,好的当成坏的,结果破坏了别人的清净梵行;四,声闻小乘,没有大慈大悲之心;五,只凭借自己的力量,但却没有佛菩萨的加持。这就好像一个腿脚不好的人,步行一天也不过几里,而且还辛苦无比,这就是所谓的自力。”

  “易行道,就是相信佛的话,知道要一心念阿弥陀佛,知道发菩提心,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乘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摄持,就一定能往生西方净土。好比走水路的人,藉著船的力量,片刻就可以走千里,这就叫做他力。譬如愚劣的凡夫跟着转轮王,一天一夜就可以行遍四天下,这不是他的力量,而是转轮王轮宝的力量。”如果说有漏的凡夫不能往生净土,那么有漏的凡夫应该也不能见到佛身了。而事实上,我们知道念佛三昧是随著无烦恼的无漏善根而引发起来的,有漏的凡夫还是可以随著他修行的进展,而见得到佛身的粗略相貌,菩萨见得的是佛的微细相貌。

  往生净土也这一样,虽然一开始是有漏的善心善行,但只要发菩提心,愿意求生净土,经常念佛所以能够降伏烦恼往生净土,并且能随各人的功力见到佛的粗略相,而菩萨见到的是微妙相。这是没有什么好怀疑的。

  因此华严经说:“所有诸佛的净土,全都是一样的庄严清净,只是由于众生各人的业力及修行程度不同,所以各各所见不同。”就是这个意思。

  注:

  何谓「 具缚 」?在旁注记: 缚是烦恼的别名 。我们是被贪嗔痴的烦恼绑死的凡夫,恶业造得如此重,不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就是饮酒,不持戒,毫无威仪,恶业厚重。

  「 一切烦恼一毫未断 」,丝毫都没有断烦恼。一毫未断,未断什么呢?在旁注记: 见、思未断 ,即没有断「见惑」与「思惑」。

  没断见惑,就连初果也未证得,见惑与思惑未断,就不能出三界,而西方净土超越三界,那么被烦恼困住的凡夫,没有断惑出三界,如何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有二种缘」 ,缘就是条件,有二种条件。

  「一者自力」 ,第一个就是靠自己的力量。

  「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 我们在这个世界修道,依靠自己的力量修行,实实在在是未得生西方净土。

  「是故《璎珞经》云:」, 《璎珞经》上是这样解释的:

  「始从具缚凡夫」 ,就是指一开始是个被束缚的凡夫。我们大家现在都是被束缚的凡夫,不论你拿到几个 国家的 博士,都仍然是个凡夫,因为贪嗔痴都没有断,只是稍微多些学问,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已;而不是说你成了饱学之士就对生死能够了断了,没那么简单。

  「未识三宝」 ,还不能了解佛、法、僧,甚至还加以诽谤。从要在我这里出家的孩子身上,就能看出众生对佛法不了解。孩子能来出家,这本是一件欢欢欢喜喜的事,很伟大的事,因为二十几岁的孩子他不会想去娶老婆,而想来讲堂剃发修行,这种人真是男子汉、大丈夫!可是父母亲却不能理解,而且以后渐渐地会越来越困难,因为现在的父母都最多只生二个小孩,一儿一女,若是一个出家了就只还剩一个了,所以再过十年后要剃度男众徒弟就非常困难了,没人会让孩子剃度出家……早知道就自己生了﹋自己生的就统统为他们剃度﹋(众笑)而要剃度别人的孩子要父母亲高兴才可以,才能收到一个徒弟。

  现代人很少有像我家这样生四个男孩的,我若是独生子,师妈也是不可能答应让我剃度,会叫我去娶老婆;我若是不懂佛法也许还会娶小老婆﹋(台湾旧有传统上层社会曾实行一夫多妻制)虽然人长得矮小却还是颇有人缘哦﹋因为家里有四个 boys (英语「男孩」),所以能够发心出家来修行。所以对这些真正发愿出家修行的孩子,我都非常赞叹,很不简单!尤其是 欧 居士、 李 居士,读到清华大学(位于台湾新竹)动力机械系毕业,这是一流的学校,他知道要来修行,这很不简单,非常值得赞叹。再过不久,还会有师专生过来。他们在社会上这么有地位,学问这么充实,还能够发愿来修行,很不简单。所以家里要是有男孩子要尽早送来﹋但是不要送八十岁的人来,送年纪大的人来我还要替他换尿布﹋来出家年纪要比我小。

  有人曾写封信给我:「是师父的录音带救了我一条性命,我很想跟师父出家,可是我很没有福报,因为师父开的出家的三个条件,第一条要年纪比你小,结果我年纪比你大,这条我就不能通过了,我很失望,师父为什么要开这样的条件呢?」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我是因为去受三坛大戒的时候看得脚底都发冷了啊!有些六十几岁都当祖父的人了,忽然跑去出家,戒师若是管他时,他反而比戒师更凶:「我在家里当祖父呢!」他是在家里管教儿孙习惯了,来到戒场不肯让人管他,管也管不动,六七十岁的人,年纪比我们大,你讲道理他也不听,变成他当师父了!年纪比我们小的话他就会比较尊重师父。

  还有个原因就是,若是在家已经结过婚的人,在家里当老大,アニキ(日语「老大,大哥」之意)已经当习惯了,想要修行起来就很困难,因为我慢压制不下来,很难管教。所以我收的徒弟都没有娶过老婆——若有偷娶的就不知道了﹋问起来都是未娶妻二十几岁而已,这样的容易教导,我讲的他会听,懂得尊重师父,因为我年纪比他大,佛法比他充实,教得动他,折服得了他。若是五十几岁当惯了父亲的来出家,你说他几句他的嗓门比你还大。

  上次有个人去受戒,是警察出身的,又是老芋仔(芋仔比喻生命力很强却命薄的外省人)、外省人。大家集合时年轻人很快就排好班,他因为又胖年纪又大,动作就慢吞吞的,去晚了就被戒师打了。从前受戒都要先签约,在戒场被打死是不赔偿的。第一天戒师打他的时候他忍耐下来,第二天挨打他还能忍耐,第三天还是迟到,戒师要打他的时候他就用手比出像歌仔戏的手势:「老子和尚不干了!我要宰了你!」袈裟一撩起来就要打戒师。这就拿他没办法了,「和尚不干了」他最大。

  所以就怕发生这种事,若是换个年纪大的来出家,也「老子沙弥不干了」,就要换成他当师父了。所以我不敢收年纪大的人是出于这个原因,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当然也不是指每个老人家都是这样,但是为了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困扰,年纪大的人还是另寻其他有缘的法师出家,我因为年纪轻,不适合收年纪七八十岁的老人家…

《《净土十疑论》译解 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