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音响是色法,接通电源,它就会产生声音。
「 色既本空,声从何起。 」
一切皆是幻相。聪明的人会把世间的种种、刹那间变化当作演电影,电影演完,只剩下一个银幕,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人到死时闭上双眼,就像是演电影,演完结束什么都没有
,而我们在里面却是喜怒哀乐历历可见,而实实在在只有一个银幕而已,银幕表示空的意思。如果一个人能把眼、耳、鼻、舌、身、意感触的外境当作看电影一样,知道这些都是
假相,就可以生也不喜,死也不忧,生死无所挂碍,无所喜亦无所悲哀。
「 若能如是悟者,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虽在六尘中,六尘不能染。在在处处,心常清净。 」
拘,拘束。染,染污。在在处处,随处。
「(中略) 不住香者,谓见色清净也。梵语羼提,此云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 」
二乘之人,还有一个忍辱的观念。
「 唯恐贪着,欲行远离,故名忍辱。 」
恐怕会贪着,所以他要控制。就是用意志去控制,叫做忍辱;用本性去忍辱,叫做忍辱波罗密。两者不一样,后者还要「到达彼岸」(波罗密)。用意识去控制:「我要忍耐、我
要忍耐。」这样的话你忍耐的功夫还不够。要到连忍耐的观念都没有,一切事情都回归到空,无量、无边、无所住,才是忍辱波罗密,才是佛法「中道第一义谛」的思想,这就是
《金刚经》真正本来的精神。
人们常说:「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到有一天会爆炸的」或者:「我已经忍耐很久了,你要适可而止哦」若是高僧大德就不会这样,就算你一直糟蹋他,他也会就说:「我又有
机会上一课忍辱了,现在考试了,看看我的功夫够不够,继续考!」简单来说,大彻大悟者就是永远保持如如不动,无论境界是怎样的喜怒哀乐,经历怎样的伤害、攻击,他永远
都安详,连忍辱的观念都没有。因为一切法皆空,要忍个什么呢?无境可忍!这个境本就是虚妄的东西,哪有什么要忍辱呢 ?如果还有一个忍辱的观念在,那还不能到波罗密;直
到没有忍辱,才称得上真正的忍辱。
「 正是舍色取空,不了中道也。 」
舍弃物质现象境界而执着于空,是二乘人。
「 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萨忍亦无忍,辱也无辱。须是自性清净,不生起灭之心,方始悟明心地。不住味者,谓众生性,与如来性,无所分别也。梵语名毗离耶,此名精进。了知舌
根本空,为不住味。故云:受诸饮食,当如服药。 」
食、衣、住、行都是简简单单的,不管怎样都自在。我有这点修养,不论到哪里,我不会抱怨人家准备的食物不好,只要你很诚意的,有一碗荫瓜我也吃得很好了,很简单就解决
了。饮食上我很看得开,只不过我的肠胃不能吃冷的,这不是因为挑剔,而是吃下去会让肉体痛苦,就不能好好弘法利生。所以这个不是分别,而是因为不得已,饮食要调和嘛!
「受诸饮食当如服药」,要当作吃药一样。这个观念很重要,意思是不要贪著。
「 或好或弱,不可生憎爱也。 」
憎是恨,爱是执着。
「 不住触者,谓心无取舍也。内无菩提可取,外无烦恼可舍。 」
菩提是不可取、不可得的。而烦恼是自己无明妄生的东西, 哪有什么真正的烦恼有所施舍呢?
「 梵语禅那,此名静虑。二乘之人,认触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离诸触。色身既本无,诸触何曾有。 」
二乘人认为色身和外境有所接触。若是有实有色身,那么我们就能说色身与触可以相离;然而色身本来就没有,所以不必离也不必即。
「 又云:了触即无生,不住虚分别。一切诸万法,本来无所动。 」
触当下就是无生。
「 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 」
【六祖曰】 「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 」
要是能这样那就不得了了!就成为世间最富有的人!不住法者是世间最富有的人,一切法都不能束缚你,富有也解脱、贫穷也解脱,健康也解脱、病苦也解脱。
「 诸法属意,意属识,此识是妄。 」
诸法属于意识。
【金刚三昧经云】 「 所见境界,非我本识。 」
这里要记下来:本识,就是究竟的意识。简单讲就是我们的本性,这个本识不是第八意识。佛学中的名相,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是不一样的,唯识学里讲的本识是我们的第八意识,
但此处本识是指究竟的意识。然而本来是没有意识的,意识本空,所以究竟意识名本识,也即本性之意。
「 二乘之人,分别诸相,皆是妄识。本识又何可得也!菩萨了知本识,究竟故无分别。 」
妄识 , 虚妄意识的分别。然而菩萨知道无分别。
下面是黄檗(音 b ò)禅师的注解。黄檗禅师很厉害,很了不起,是一位伟大的禅师。「成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就是黄檗禅师的感言,意思是 必须放弃恩情,达到无为时,方
才是真实的报恩。 所以他 过了三十年禅者的生活,却从来不曾回过俗家探望亲人 。据《高僧传》的记载,他出家之后,母亲由于伤心过度,把眼睛哭瞎了。由于禅师左脚上有一
大痣,他母亲发愿替出家人洗脚, 希望凭万分之一的洗脚机遇,认出谁是她的爱子。一次参访途中,黄 檗禅师不自觉回到故乡,他也接受了母亲的招待,但在母亲帮他洗净右脚
之后,第二次还是放右脚进去,就是不希望跟母亲相认。之后虽然难舍难离,还是忍痛起程云游。邻人不忍,告诉了母亲真相,她便不顾一切去追赶,结果不幸失足落水而死。黄
檗禅师看到后非常痛苦,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恸哭说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诸佛妄语。」并火葬母亲,说偈超度。此时乡人都看到他的母亲由于超度升空而去
。当然这必须得是有修行的得道高僧啦,才能够「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像我们念十遍也见不到什么异象,只能尽量求佛菩萨而已。
【 黄檗禅师曰 】 「 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 」
这句话是根据《楞严经》而来。本是一精明,就是本性是相同的。我们本来就是只有一个本性而已,眼睛看外境,没有分别心,就是用本性在看。恶也不会痛苦,善也不会羡慕,
保持善恶不着。见,本来是一种分别,没有分别叫做见性。闻,有分别叫做闻识,没有分别叫做闻性,闻的本性。本性能见、能闻、能嗅、能觉、能触,但是不生分别。 本性在六
根当中放光动地,清清楚楚,不隔一毫,不离当下,都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只是我们眼睛看到后加以分别,就变成见执——见的执着。没办法,我们凡夫就是这样,眼睛看、眼睛
就执着,耳朵听、耳朵就起分别,口说、口就生是非……所以我们都一直被对立、放不下所束缚。但本性不是这样,本性是一,通于六合。我们的本性完全通于六根,通于眼根叫
做见性,耳根不执着叫做闻性,通于舌根叫做味性等等。无论什么境界,都是平等的。
「 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 」
意识就是法尘落谢的影子。
「 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 」
中间生出六种分别,眼识、耳识、乃至意识。六根、六尘、六识,就是十八界。
「 若了十八界无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为一精明。 」
六和合就是六根攀缘六尘变成六识。一精明,本来就是一个本性。所以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如果一个人了解了我们本来清净的心,大地上一切天地万物都不复有,没有
所谓的土,没有所谓的境界,境界都是我们唯心所造,一切法皆空。境界完全归纳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唯心所造。
「 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荡然清净。 」
只有我们的本性空荡荡,无一切法。
【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
【李文会曰】 「 菩萨应如是布施者,谓舍除一切烦恼憎爱之心也。然烦恼本性,皆是妄见,有何可舍?经云:『一切诸有,如梦如幻。一切烦恼,是魔是贼。』 」
下面这句话要注意看了!这句话就是功夫。
【逍遥翁曰】 「 夫见性之人,十二时中,凡遇逆顺境界,心即安然,不随万境所转。一任毁谤于我,我即不受,恶言谤黩,返自归己。所谓自作自受者也。 」
一任毁谤,不论如何诽谤我。黩就是「亵渎」的渎,污秽的意思。就是说冒渎圣人,诽谤他人,反而伤害了自己。
「 譬如有人手执火炬,拟欲烧天,徒自疲困,终不可得。 」
比如有人拿著火炬去烧天,然而天空是烧毁不了的。所以,对诽谤最好的处理,就是不闻不问,不跟他对立,不需要解释,也不去跟他一般见识。就是任凭他谤,让他自已疲劳。
我常说,要写东西攻击别人,这也不简单,因为他得编一套理由,还要编得让别人肯相信;要去找全台湾省的寺庙,还要去 copy (英语「复制」)、影印,折好之后得拿去邮寄
,要花邮票钱,还要动用人工,一张一张散发出去……这也是不简单的人物!要是我,我没有勇气做这些事,也没有那个时间。所以这也不是普通菩萨来的,他们做这些事是来要
成就我们的道业。我们学佛的人,任何时候不可随万境所转。
师父讲过一句话:对师父有信心的人,你好好地稳住,师父保证自己绝对是正知正见,绝对没有邪知邪见。因为我是依法而说,依法不依人,按照这本经典在讲,要是会下地狱,
也是跟着六祖一起下地狱,因为这是六祖写的嘛。那么对我没有信心的,那就对不起,没办法!你对我没信心的话,就算我叫你来你也不会来,所以你也安住你的岗位,我也安住
我的岗位,所以「诸法不相到」。「诸法不相到」就是说,你也没有来,我也没有去,不来也不去,本来面目。恰正是:你没有来,师父也…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