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音響是色法,接通電源,它就會産生聲音。
「 色既本空,聲從何起。 」
一切皆是幻相。聰明的人會把世間的種種、刹那間變化當作演電影,電影演完,只剩下一個銀幕,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人到死時閉上雙眼,就像是演電影,演完結束什麼都沒有
,而我們在裏面卻是喜怒哀樂曆曆可見,而實實在在只有一個銀幕而已,銀幕表示空的意思。如果一個人能把眼、耳、鼻、舌、身、意感觸的外境當作看電影一樣,知道這些都是
假相,就可以生也不喜,死也不憂,生死無所挂礙,無所喜亦無所悲哀。
「 若能如是悟者,雖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雖在六塵中,六塵不能染。在在處處,心常清淨。 」
拘,拘束。染,染汙。在在處處,隨處。
「(中略) 不住香者,謂見色清淨也。梵語羼提,此雲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 」
二乘之人,還有一個忍辱的觀念。
「 唯恐貪著,欲行遠離,故名忍辱。 」
恐怕會貪著,所以他要控製。就是用意志去控製,叫做忍辱;用本性去忍辱,叫做忍辱波羅密。兩者不一樣,後者還要「到達彼岸」(波羅密)。用意識去控製:「我要忍耐、我
要忍耐。」這樣的話你忍耐的功夫還不夠。要到連忍耐的觀念都沒有,一切事情都回歸到空,無量、無邊、無所住,才是忍辱波羅密,才是佛法「中道第一義谛」的思想,這就是
《金剛經》真正本來的精神。
人們常說:「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到有一天會爆炸的」或者:「我已經忍耐很久了,你要適可而止哦」若是高僧大德就不會這樣,就算你一直糟蹋他,他也會就說:「我又有
機會上一課忍辱了,現在考試了,看看我的功夫夠不夠,繼續考!」簡單來說,大徹大悟者就是永遠保持如如不動,無論境界是怎樣的喜怒哀樂,經曆怎樣的傷害、攻擊,他永遠
都安詳,連忍辱的觀念都沒有。因爲一切法皆空,要忍個什麼呢?無境可忍!這個境本就是虛妄的東西,哪有什麼要忍辱呢 ?如果還有一個忍辱的觀念在,那還不能到波羅密;直
到沒有忍辱,才稱得上真正的忍辱。
「 正是舍色取空,不了中道也。 」
舍棄物質現象境界而執著于空,是二乘人。
「 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薩忍亦無忍,辱也無辱。須是自性清淨,不生起滅之心,方始悟明心地。不住味者,謂衆生性,與如來性,無所分別也。梵語名毗離耶,此名精進。了知舌
根本空,爲不住味。故雲:受諸飲食,當如服藥。 」
食、衣、住、行都是簡簡單單的,不管怎樣都自在。我有這點修養,不論到哪裏,我不會抱怨人家准備的食物不好,只要你很誠意的,有一碗蔭瓜我也吃得很好了,很簡單就解決
了。飲食上我很看得開,只不過我的腸胃不能吃冷的,這不是因爲挑剔,而是吃下去會讓肉體痛苦,就不能好好弘法利生。所以這個不是分別,而是因爲不得已,飲食要調和嘛!
「受諸飲食當如服藥」,要當作吃藥一樣。這個觀念很重要,意思是不要貪著。
「 或好或弱,不可生憎愛也。 」
憎是恨,愛是執著。
「 不住觸者,謂心無取舍也。內無菩提可取,外無煩惱可舍。 」
菩提是不可取、不可得的。而煩惱是自己無明妄生的東西, 哪有什麼真正的煩惱有所施舍呢?
「 梵語禅那,此名靜慮。二乘之人,認觸爲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離諸觸。色身既本無,諸觸何曾有。 」
二乘人認爲色身和外境有所接觸。若是有實有色身,那麼我們就能說色身與觸可以相離;然而色身本來就沒有,所以不必離也不必即。
「 又雲:了觸即無生,不住虛分別。一切諸萬法,本來無所動。 」
觸當下就是無生。
「 不住法者,謂照見身心法相空也。梵語般若,此雲智慧。 」
【六祖曰】 「 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 」
要是能這樣那就不得了了!就成爲世間最富有的人!不住法者是世間最富有的人,一切法都不能束縛你,富有也解脫、貧窮也解脫,健康也解脫、病苦也解脫。
「 諸法屬意,意屬識,此識是妄。 」
諸法屬于意識。
【金剛叁昧經雲】 「 所見境界,非我本識。 」
這裏要記下來:本識,就是究竟的意識。簡單講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個本識不是第八意識。佛學中的名相,從不同的角度解釋是不一樣的,唯識學裏講的本識是我們的第八意識,
但此處本識是指究竟的意識。然而本來是沒有意識的,意識本空,所以究竟意識名本識,也即本性之意。
「 二乘之人,分別諸相,皆是妄識。本識又何可得也!菩薩了知本識,究竟故無分別。 」
妄識 , 虛妄意識的分別。然而菩薩知道無分別。
下面是黃檗(音 b ò)禅師的注解。黃檗禅師很厲害,很了不起,是一位偉大的禅師。「成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就是黃檗禅師的感言,意思是 必須放棄恩情,達到無爲時,方
才是真實的報恩。 所以他 過了叁十年禅者的生活,卻從來不曾回過俗家探望親人 。據《高僧傳》的記載,他出家之後,母親由于傷心過度,把眼睛哭瞎了。由于禅師左腳上有一
大痣,他母親發願替出家人洗腳, 希望憑萬分之一的洗腳機遇,認出誰是她的愛子。一次參訪途中,黃 檗禅師不自覺回到故鄉,他也接受了母親的招待,但在母親幫他洗淨右腳
之後,第二次還是放右腳進去,就是不希望跟母親相認。之後雖然難舍難離,還是忍痛起程雲遊。鄰人不忍,告訴了母親真相,她便不顧一切去追趕,結果不幸失足落水而死。黃
檗禅師看到後非常痛苦,覺得自己對不起母親,恸哭說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諸佛妄語。」並火葬母親,說偈超度。此時鄉人都看到他的母親由于超度升空而去
。當然這必須得是有修行的得道高僧啦,才能夠「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像我們念十遍也見不到什麼異象,只能盡量求佛菩薩而已。
【 黃檗禅師曰 】 「 本是一精明,分爲六和合。 」
這句話是根據《楞嚴經》而來。本是一精明,就是本性是相同的。我們本來就是只有一個本性而已,眼睛看外境,沒有分別心,就是用本性在看。惡也不會痛苦,善也不會羨慕,
保持善惡不著。見,本來是一種分別,沒有分別叫做見性。聞,有分別叫做聞識,沒有分別叫做聞性,聞的本性。本性能見、能聞、能嗅、能覺、能觸,但是不生分別。 本性在六
根當中放光動地,清清楚楚,不隔一毫,不離當下,都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只是我們眼睛看到後加以分別,就變成見執——見的執著。沒辦法,我們凡夫就是這樣,眼睛看、眼睛
就執著,耳朵聽、耳朵就起分別,口說、口就生是非……所以我們都一直被對立、放不下所束縛。但本性不是這樣,本性是一,通于六合。我們的本性完全通于六根,通于眼根叫
做見性,耳根不執著叫做聞性,通于舌根叫做味性等等。無論什麼境界,都是平等的。
「 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 」
意識就是法塵落謝的影子。
「 中間生六識,爲十八界。 」
中間生出六種分別,眼識、耳識、乃至意識。六根、六塵、六識,就是十八界。
「 若了十八界無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爲一精明。 」
六和合就是六根攀緣六塵變成六識。一精明,本來就是一個本性。所以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如果一個人了解了我們本來清淨的心,大地上一切天地萬物都不複有,沒有
所謂的土,沒有所謂的境界,境界都是我們唯心所造,一切法皆空。境界完全歸納于我們的本性之中,唯心所造。
「 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蕩然清淨。 」
只有我們的本性空蕩蕩,無一切法。
【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
【李文會曰】 「 菩薩應如是布施者,謂舍除一切煩惱憎愛之心也。然煩惱本性,皆是妄見,有何可舍?經雲:『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 」
下面這句話要注意看了!這句話就是功夫。
【逍遙翁曰】 「 夫見性之人,十二時中,凡遇逆順境界,心即安然,不隨萬境所轉。一任毀謗于我,我即不受,惡言謗黩,返自歸己。所謂自作自受者也。 」
一任毀謗,不論如何誹謗我。黩就是「亵渎」的渎,汙穢的意思。就是說冒渎聖人,誹謗他人,反而傷害了自己。
「 譬如有人手執火炬,擬欲燒天,徒自疲困,終不可得。 」
比如有人拿著火炬去燒天,然而天空是燒毀不了的。所以,對誹謗最好的處理,就是不聞不問,不跟他對立,不需要解釋,也不去跟他一般見識。就是任憑他謗,讓他自已疲勞。
我常說,要寫東西攻擊別人,這也不簡單,因爲他得編一套理由,還要編得讓別人肯相信;要去找全臺灣省的寺廟,還要去 copy (英語「複製」)、影印,折好之後得拿去郵寄
,要花郵票錢,還要動用人工,一張一張散發出去……這也是不簡單的人物!要是我,我沒有勇氣做這些事,也沒有那個時間。所以這也不是普通菩薩來的,他們做這些事是來要
成就我們的道業。我們學佛的人,任何時候不可隨萬境所轉。
師父講過一句話:對師父有信心的人,你好好地穩住,師父保證自己絕對是正知正見,絕對沒有邪知邪見。因爲我是依法而說,依法不依人,按照這本經典在講,要是會下地獄,
也是跟著六祖一起下地獄,因爲這是六祖寫的嘛。那麼對我沒有信心的,那就對不起,沒辦法!你對我沒信心的話,就算我叫你來你也不會來,所以你也安住你的崗位,我也安住
我的崗位,所以「諸法不相到」。「諸法不相到」就是說,你也沒有來,我也沒有去,不來也不去,本來面目。恰正是:你沒有來,師父也…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