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间,不是我们究竟解脱之处。我们所取之处,是生灭之处,你拥有的一切,也不是真实,所以,法无我所,意思是说法没有所谓你拥有什么东西,因为法本身不可得。简单讲,你现在所有的东西,所拥有的东西,全部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你的头发,你的美貌,你的金钱,一切你所拥有的,眨个眼,眼睛一睁一眨就变化,你的细胞没有一分一秒停止的,所以,我所拥有的东西,统统是空相,不实在的。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
法是无分别心,空性你要如何分别?就像虚空是无相,要如何分别?离诸识故,离开一切分别心。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比就是所谓的比较,就是所谓的对待法,对立法叫做比,法无有比。法有长、有短叫做比,有善、有恶叫做比,有大、有小叫做比,有男、有女叫做比,有天、有地叫做比。所以,法无有比,因为一切法当体就是空性,哪里有大小、长短、善恶、你我呢?法不用经过比较,自性本空。相待就是互相衬托出来,大,为什么他是大,因为我小,为什么他是长,因为我比较短,为什么说我是善,因为他比较坏。所以,长短、善恶都是相待而生,比就是这样子。法没有经过比较、衬托,当体就是空性。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因当体就是无生,因是对果而言,由因达到果就是生灭,在法的本身来讲,每一个动点都是空性,哪里当作因?哪里当作缘?哪里当作果?所以,小乘法,以《俱舍论》来讲,是讲因果的生灭,因缘果报,但是,对大乘的法性来讲,讲到虚空,法性的本体——实相,因缘果当体都是空性。所以说,法不属因,因是有动态性的前后的推论,可以引发成果叫做因,法如虚空,空、无相、无愿,哪一个动点当作因。如果你修因待果,那永远不能成佛。你要因果当体就是空性就完成了觉悟,不离因果,当下就超越因果。所以,法不属因。哪里要当作因?有因就会引发成果,不在缘故,因为诸法是因缘所生,所以,观一切法,法不在缘,缘也是空性。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法性是如如不动,都是一种实相。同样地,法性有深跟浅的不同,小乘对法性认知度不够,大乘对法性比较彻底的了解,穷尽法的实相叫做法性,所以,法是同法性,入法性就入诸法故,为什么?因为无一法不空。空来到这个杯子,你也可以说杯子当体就是空,空来到这个桌子,桌子当下就是空,空来到我们这个身体,身体当下就是空,空就完成一切实相。
学佛就是生活的快乐。不然,我们所过的日子是什么,虚妄、错觉、执着、痛苦、烦恼,累积的烦恼。人是一串连续错误的悲剧,一直到他临命终死亡,人就是如此,连续的悲剧,若听到佛法,哇,太棒太棒。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
法随于如意思是说:一切时都是不动的真如。无所随故;它不随一切生灭的因缘果,也不随一切,所以就是随如。如果不随如就会随一切,因为法自无法,法当下是空性,法是随着空性的真如,所以,它不随一切生灭法而转,这叫做无所随故,我们现在都随着生灭法。生灭法随处可见,男的有男的执着处,女的有女的执着处,他们无法随于空性的真如,那就是随于生灭的执着。
法无相,应当随于空性的真如,不应当随于执着生灭的一切法。所以,法随于如,随于如所以无所随故。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
就是法性、就是实际,也有人说法同法性实际。诸边不是有就是无,众生执着有,二乘人执着无。有、无都是对立,所以法住实际,法当下就是真如,诸边不动;空、有都不能影响它,就是不能改变的空性,毕竟空。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
因为六尘是刹那间、刹那间变化,你的心随着它转是无知。我们的法性,我们的实际、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菩提之性,清净之心,本来就无动摇,所以,不依六尘故。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
法无所谓的来跟去,来、去是生灭法;常不住,常当体就是空,常不住就是永远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法没有所谓的过去,没有现在、未来,统统统没有。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
刚才我已经讲过了,法是随顺一切空性,法是随一切无相法,法当下就不生灭,无所造作。意思是说你做任何事情产生动念都叫做「作」,你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随一切因缘如何转,智慧常现前,所以无所造作,没有一切的造作。
【法离好丑,】
你看看,我们就是离不开好跟丑,我们现在就是有好跟丑。所以,男的眼睛都色迷迷,看到美的想多看两眼,比较美的出来,大家都争相拍照,每个都要她签名,我想不通。像前几天,有人在卖房子,那老板很聪明,请林青霞来,果不然,十成里面,她卖六成出去。众生为了看林青霞,顺便去买房子。台中是空屋子最多的地方,为什么?都是高雄、台北有钱人去买,买下来就空在那里。富裕是富裕到房子很多,贫穷是贫穷到租间房子都租不到,世间不平等。
【法无增损,】
损就是减。法没有所谓的增加,也没有所谓的减少。既然如此,你今天赚很多钱,也不用很高兴;你今天若赔很多钱,也不用很烦恼。你只要三餐过得去,也是这样过日子,钱放在别人身上,别人也在用,钱放在我们身上,我们也在用。
【法无生灭,法无所归;】
无所归就是没有一个目的要往哪里去,法无所归,归到哪里?归无所得。《楞严经》里面讲,归无所得究竟菩提。《圆觉经》里面也谈,究竟菩提归无所得,无所得才是真正的法所归,当无所归向。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
法无高下,就是平等。在座诸位,维摩诘居士讲这样,讲到这里还不开悟,真的,死掉好了。若还活得很痛苦、很烦恼,真的,死掉好了,人家已经对你讲得很清楚。法,什么是法身?真正的法都是离这些不实在的东西。
【法常住不动,】
常住不动,真法常住。
【法离一切观行。】
法离一切观行,法本无相。离一切观行,离一切观照,能所观都没有。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
唯,大目犍连,法相是如此,你在说什么呢?
你若说法要如法,这才是法,你所讲的法跟我所讲的不同,你的是执着法,真正的法是如如不动、不来不去、不好不坏、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无过去、无现在、无未来,无五根六尘、无五阴,无分别心、无因缘、无一切,无我、无我所、无戏论、无形相、无一切名利、无有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如是才是真法。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
说法的人并没有真正在说法。无示,他并没有开示。终日说法,终日开示,但是终日无说法、无开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没闻法也没得到什么,自性本来就是空性。
【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
譬如幻士,幻士就是无生而说法,为幻人说法就是不实在的。说法的人也是如此,听法的人也是虚妄。当建,应当要存在这种观念而为说法,一切都是不实在的,没有真正说法的人,也没有真正听法者。
【当了众生根有利钝;】
众生的根基有差,有利根跟钝根,目犍连说法不了解众生的根机。若不了解众生的根机,说再多法也没用,没有作用。
【善于知见无所挂碍;】
应该了解诸法,正知正见,要了解正知正见。正法的知见,你就无所挂碍。
【以大悲心赞叹大乘,】
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完成众生的佛道。因此,我们必须以大慈悲心来说法,赞叹大乘法。所以,你若舍离空性而说法,就不是大乘的说法。所以,我们必须以大慈悲心说法,赞叹大乘的空性法,赞叹大乘的实相法。所以,以大慈悲心来赞叹大乘的实相毕竟空法。
【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
因为大慈悲心是诸佛菩萨所建立的,我们若要念报佛恩,必须要以大悲心来建立正知正见的法,以大乘法来说法。所以,我们念报佛恩来开示大乘法,才能不断三宝。因为,你若对众生开示实相法,三宝就会兴隆,众生的善根就不断。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太厉害了!
【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我没有这种辩才,所以我没有这能力去慰问维摩诘居士。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叶尊者!你去向维摩诘居士探病一下,问候一下。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
迦叶尊者对佛说:我也不够资格去拜访他、向他问好,为什么呢?
【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
想起我过去——因为,迦叶尊者是修头陀行,他是婆罗门种,迦叶尊者常常顾虑到穷人,贫民很可怜;所以,若不让他种点福田,下辈子还会很穷,迦叶尊者是证阿罗汉果的尊者,所以,他乞食都是托钵,都向穷人托钵——在很穷之处托钵。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迦叶!】
你只向穷人托钵,不让富裕者种福田,你也不慈悲,而不能普,因为你让穷人有机会种福田,而富裕人就没机会种福田。
【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意思是说你若是真正大修行人,平等法一定要顾及所有人,你应该次第乞食——次第是不分贵贱,不分贫富,为了要利益众生,贫穷、富裕都一律要平等。应次行就是接着,不可以跳过去,叫做应次行乞食。不可以对贫穷才托钵,他很富裕,就不托钵,这样不可以,这样没有平等心。所以,不可以离开富裕而向贫穷乞食,这样不对。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注意听!不食是指涅槃,涅槃就不必吃东西,为了涅槃,所以我们才乞食,这太重要了!一般人不了解到底什么叫做不食,怎么为了不吃才乞食,既然不吃就不要。不是这个意思。不食就是当你进入涅槃,就是不生不灭,所以,为了涅槃,我们应当行托钵乞食。涅槃就是无生死法,无寒暑,冬天、夏天,寒暑——因为平等法。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团食;】
注意听,为了坏五阴和合的假相,就是为了涅槃。为了破除、灭掉五阴的和合假相,为了求得涅槃用这个心;所…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