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間,不是我們究竟解脫之處。我們所取之處,是生滅之處,你擁有的一切,也不是真實,所以,法無我所,意思是說法沒有所謂你擁有什麼東西,因爲法本身不可得。簡單講,你現在所有的東西,所擁有的東西,全部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消失。你的頭發,你的美貌,你的金錢,一切你所擁有的,眨個眼,眼睛一睜一眨就變化,你的細胞沒有一分一秒停止的,所以,我所擁有的東西,統統是空相,不實在的。
【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法是無分別心,空性你要如何分別?就像虛空是無相,要如何分別?離諸識故,離開一切分別心。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比就是所謂的比較,就是所謂的對待法,對立法叫做比,法無有比。法有長、有短叫做比,有善、有惡叫做比,有大、有小叫做比,有男、有女叫做比,有天、有地叫做比。所以,法無有比,因爲一切法當體就是空性,哪裏有大小、長短、善惡、你我呢?法不用經過比較,自性本空。相待就是互相襯托出來,大,爲什麼他是大,因爲我小,爲什麼他是長,因爲我比較短,爲什麼說我是善,因爲他比較壞。所以,長短、善惡都是相待而生,比就是這樣子。法沒有經過比較、襯托,當體就是空性。
【法不屬因,不在緣故;】
因當體就是無生,因是對果而言,由因達到果就是生滅,在法的本身來講,每一個動點都是空性,哪裏當作因?哪裏當作緣?哪裏當作果?所以,小乘法,以《俱舍論》來講,是講因果的生滅,因緣果報,但是,對大乘的法性來講,講到虛空,法性的本體——實相,因緣果當體都是空性。所以說,法不屬因,因是有動態性的前後的推論,可以引發成果叫做因,法如虛空,空、無相、無願,哪一個動點當作因。如果你修因待果,那永遠不能成佛。你要因果當體就是空性就完成了覺悟,不離因果,當下就超越因果。所以,法不屬因。哪裏要當作因?有因就會引發成果,不在緣故,因爲諸法是因緣所生,所以,觀一切法,法不在緣,緣也是空性。
【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法性是如如不動,都是一種實相。同樣地,法性有深跟淺的不同,小乘對法性認知度不夠,大乘對法性比較徹底的了解,窮盡法的實相叫做法性,所以,法是同法性,入法性就入諸法故,爲什麼?因爲無一法不空。空來到這個杯子,你也可以說杯子當體就是空,空來到這個桌子,桌子當下就是空,空來到我們這個身體,身體當下就是空,空就完成一切實相。
學佛就是生活的快樂。不然,我們所過的日子是什麼,虛妄、錯覺、執著、痛苦、煩惱,累積的煩惱。人是一串連續錯誤的悲劇,一直到他臨命終死亡,人就是如此,連續的悲劇,若聽到佛法,哇,太棒太棒。
【法隨于如,無所隨故;】
法隨于如意思是說:一切時都是不動的真如。無所隨故;它不隨一切生滅的因緣果,也不隨一切,所以就是隨如。如果不隨如就會隨一切,因爲法自無法,法當下是空性,法是隨著空性的真如,所以,它不隨一切生滅法而轉,這叫做無所隨故,我們現在都隨著生滅法。生滅法隨處可見,男的有男的執著處,女的有女的執著處,他們無法隨于空性的真如,那就是隨于生滅的執著。
法無相,應當隨于空性的真如,不應當隨于執著生滅的一切法。所以,法隨于如,隨于如所以無所隨故。
【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
就是法性、就是實際,也有人說法同法性實際。諸邊不是有就是無,衆生執著有,二乘人執著無。有、無都是對立,所以法住實際,法當下就是真如,諸邊不動;空、有都不能影響它,就是不能改變的空性,畢竟空。
【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
因爲六塵是刹那間、刹那間變化,你的心隨著它轉是無知。我們的法性,我們的實際、我們的本性,我們的菩提之性,清淨之心,本來就無動搖,所以,不依六塵故。
【法無去來,常不住故;】
法無所謂的來跟去,來、去是生滅法;常不住,常當體就是空,常不住就是永遠不住于過去、現在、未來。法沒有所謂的過去,沒有現在、未來,統統統沒有。
【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
剛才我已經講過了,法是隨順一切空性,法是隨一切無相法,法當下就不生滅,無所造作。意思是說你做任何事情産生動念都叫做「作」,你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隨一切因緣如何轉,智慧常現前,所以無所造作,沒有一切的造作。
【法離好醜,】
你看看,我們就是離不開好跟醜,我們現在就是有好跟醜。所以,男的眼睛都色迷迷,看到美的想多看兩眼,比較美的出來,大家都爭相拍照,每個都要她簽名,我想不通。像前幾天,有人在賣房子,那老板很聰明,請林青霞來,果不然,十成裏面,她賣六成出去。衆生爲了看林青霞,順便去買房子。臺中是空屋子最多的地方,爲什麼?都是高雄、臺北有錢人去買,買下來就空在那裏。富裕是富裕到房子很多,貧窮是貧窮到租間房子都租不到,世間不平等。
【法無增損,】
損就是減。法沒有所謂的增加,也沒有所謂的減少。既然如此,你今天賺很多錢,也不用很高興;你今天若賠很多錢,也不用很煩惱。你只要叁餐過得去,也是這樣過日子,錢放在別人身上,別人也在用,錢放在我們身上,我們也在用。
【法無生滅,法無所歸;】
無所歸就是沒有一個目的要往哪裏去,法無所歸,歸到哪裏?歸無所得。《楞嚴經》裏面講,歸無所得究竟菩提。《圓覺經》裏面也談,究竟菩提歸無所得,無所得才是真正的法所歸,當無所歸向。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
法無高下,就是平等。在座諸位,維摩诘居士講這樣,講到這裏還不開悟,真的,死掉好了。若還活得很痛苦、很煩惱,真的,死掉好了,人家已經對你講得很清楚。法,什麼是法身?真正的法都是離這些不實在的東西。
【法常住不動,】
常住不動,真法常住。
【法離一切觀行。】
法離一切觀行,法本無相。離一切觀行,離一切觀照,能所觀都沒有。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
唯,大目犍連,法相是如此,你在說什麼呢?
你若說法要如法,這才是法,你所講的法跟我所講的不同,你的是執著法,真正的法是如如不動、不來不去、不好不壞、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無過去、無現在、無未來,無五根六塵、無五陰,無分別心、無因緣、無一切,無我、無我所、無戲論、無形相、無一切名利、無有說,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如是才是真法。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
說法的人並沒有真正在說法。無示,他並沒有開示。終日說法,終日開示,但是終日無說法、無開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沒聞法也沒得到什麼,自性本來就是空性。
【譬如幻士爲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爲說法。】
譬如幻士,幻士就是無生而說法,爲幻人說法就是不實在的。說法的人也是如此,聽法的人也是虛妄。當建,應當要存在這種觀念而爲說法,一切都是不實在的,沒有真正說法的人,也沒有真正聽法者。
【當了衆生根有利鈍;】
衆生的根基有差,有利根跟鈍根,目犍連說法不了解衆生的根機。若不了解衆生的根機,說再多法也沒用,沒有作用。
【善于知見無所挂礙;】
應該了解諸法,正知正見,要了解正知正見。正法的知見,你就無所挂礙。
【以大悲心贊歎大乘,】
我們所有的修行,都是爲了完成衆生的佛道。因此,我們必須以大慈悲心來說法,贊歎大乘法。所以,你若舍離空性而說法,就不是大乘的說法。所以,我們必須以大慈悲心說法,贊歎大乘的空性法,贊歎大乘的實相法。所以,以大慈悲心來贊歎大乘的實相畢竟空法。
【念報佛恩不斷叁寶,然後說法。」】
因爲大慈悲心是諸佛菩薩所建立的,我們若要念報佛恩,必須要以大悲心來建立正知正見的法,以大乘法來說法。所以,我們念報佛恩來開示大乘法,才能不斷叁寶。因爲,你若對衆生開示實相法,叁寶就會興隆,衆生的善根就不斷。
【維摩诘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太厲害了!
【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我沒有這種辯才,所以我沒有這能力去慰問維摩诘居士。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迦葉尊者!你去向維摩诘居士探病一下,問候一下。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迦葉尊者對佛說:我也不夠資格去拜訪他、向他問好,爲什麼呢?
【憶念我昔,于貧裏而行乞。】
想起我過去——因爲,迦葉尊者是修頭陀行,他是婆羅門種,迦葉尊者常常顧慮到窮人,貧民很可憐;所以,若不讓他種點福田,下輩子還會很窮,迦葉尊者是證阿羅漢果的尊者,所以,他乞食都是托缽,都向窮人托缽——在很窮之處托缽。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從貧乞,迦葉!】
你只向窮人托缽,不讓富裕者種福田,你也不慈悲,而不能普,因爲你讓窮人有機會種福田,而富裕人就沒機會種福田。
【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
意思是說你若是真正大修行人,平等法一定要顧及所有人,你應該次第乞食——次第是不分貴賤,不分貧富,爲了要利益衆生,貧窮、富裕都一律要平等。應次行就是接著,不可以跳過去,叫做應次行乞食。不可以對貧窮才托缽,他很富裕,就不托缽,這樣不可以,這樣沒有平等心。所以,不可以離開富裕而向貧窮乞食,這樣不對。
【爲不食故,應行乞食;】
注意聽!不食是指涅槃,涅槃就不必吃東西,爲了涅槃,所以我們才乞食,這太重要了!一般人不了解到底什麼叫做不食,怎麼爲了不吃才乞食,既然不吃就不要。不是這個意思。不食就是當你進入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所以,爲了涅槃,我們應當行托缽乞食。涅槃就是無生死法,無寒暑,冬天、夏天,寒暑——因爲平等法。
【爲壞和合相故,應取團食;】
注意聽,爲了壞五陰和合的假相,就是爲了涅槃。爲了破除、滅掉五陰的和合假相,爲了求得涅槃用這個心;所…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