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應以涅槃的心,不生不滅的心而取團食。以前的印度,印度吃東西不拿筷子,是中國人跟日本人才拿筷子,印度沒人拿筷子。印度人左手是拉屎用的,右手拿東西吃。有的人用右手拉屎,用左手抓。所以,有的人寫字用右手,有的人寫字用左手,不同。印度人吃東西時都捏一團,你若曾見過就了解,捏成一團一團,用拳頭捏成金珠子這麼大團,彈起來,彈起來聽得懂嗎?他們彈得很准,臺灣人不曾這樣吃過,彈下去,飛出去,彈下去,射中鼻孔不能呼吸。他們很厲害,按一按,碰,很准!不會彈錯。這就是一團食。再解釋一遍,爲壞和合相故,因爲五陰身都是和合相,我們爲了壞五陰身的和合相,當然這就是涅槃。也是爲了涅槃,以涅槃的心,所以,我們應該取團食。這是當時印度的風俗習慣,現在若說團食沒人知道,在中國沒有這樣。
【爲不受故,應受彼食;】
不受也是涅槃的意思,爲了涅槃不受一切法,善惡不在、大小不分、空有不別,所有一切全都不受。我們爲了涅槃,所以無受心,不受,一切法不受就是涅槃。所以,我們應該受彼食。爲了涅槃,所以,我們應該乞食。
【以空聚相,入于聚落;】
空聚相也是涅槃。聚落,爲什麼要講這個?因爲我們聚積在一起時會看到很多人,看到你我,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落就是所謂的城市、城鎮叫做聚落,落就是落下來的落。所以,這個聚落就是集合的地方。涅槃是空聚落,也就是空掉集合的相,就是涅槃相。凡是托缽到人很多的地方,你應該了解一切都不是實在相,都是涅槃相。所以,我們來到聚落,以空聚相,入于聚落,聚落就是人多的地方,像我們現在的鄉、鎮。
【所見色與盲等;】
要注意聽,千萬不能解釋錯誤。所見色就是說看到一切外境的境界;與盲,跟沒有看到沒什麼兩樣,就是完全不執著,百不見的意思——百不見、百不聞,一切法不可得,他根本連聽都不要聽,看都不要看,就是這個意思。所見色,與盲等,我們眼睛看了會煩惱,瞎子看不到不會煩惱,表示見跟不見統統平等,表示他的心不爲所動,任何一個境界統統平等。
【所聞聲與響等;】
這個要注意聽!聲音是剛開始的講話,響是回過來,最後的尾音。無論你聽到什麼聲音,就是等于跟結束一樣,沒什麼兩樣。因爲,你有音聲、音響,所以,你就有喜怒哀樂,聽到好的、聽到壞的。他沒有,沒有這種産物。
【所嗅香與風等;】
風沒有味道,表示你聞到再香的味,永遠不生心,不生貪著的心。風,無味,你聞到香味跟風一樣。風無味,意思是統統不執著。
【所食味不分別;】
所吃的味道,不分別,因爲法是無等相;因爲你有分別相,所以會覺得有味道,味有好跟壞。
【受諸觸如智證;】
注意!觸是指實相,進入證悟實相的境界。受諸觸,意思是說我們色身接觸到外境,就像觸到實相一樣的智慧的證明。再講一遍,受諸觸,你接受到外境的觸,外境有如同觸到我們實相的自內證的智慧,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爲你接觸到外境好壞,你就是真正的實相。如智證就像你自內證的功夫,自內證就是無漏智、無生智。
【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
知道一切法是虛妄之相,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就是在每一個個體上都沒有自性,當然就不能推出對方有自性,也就是無他性。比如說師父這個色身,這個色身無自性,這個我相沒有,對方也是沒有我相,到處都沒有我相,哪裏有他性?所以,無自性當然就是無他性。
【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注意聽!不然就是不生不滅,有然就是有怎麼樣,就是有爲法,就是生滅法,不然就是不生滅法。本自無起的不生滅法,今則無滅——不生。本自不然,本自不生,今則無滅。
太棒了!《維摩诘經》實在太棒了!本來就無生,諸法如幻,從因緣而生,法性常空,本來就無生。不然,這個然就是生,本自不生,現在不必去滅它。所以,師父,我很煩惱,麻煩您幫我滅掉這個煩惱。唉!煩惱本自不生,不必滅,本來無縛,何必求解。
【迦葉!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
迦葉,你若能不舍八邪——就是八種邪見,這個在佛學大辭典裏有講,內有色想、內無色想、不淨想、一切色想等等。總之,我們知道沒有八邪,也沒有所謂的八解脫。八邪與八解脫,轉一個念頭而已。邪、正在于心不在于外相。比如今天我們稱外道,天主教、基督教或是一貫道,回教也好,有一天,他有這因緣,起心動念動一個念頭,馬上了解,悟到他本來的面目,邪馬上就是正,馬上就是佛法、正知正見的叁寶弟子。
我們四月十二日還要辦皈依,也有很多外道的人要來皈依。同樣,錄音帶、錄影帶的影響力可能很大,每次辦皈依,每次都客滿。所以,現在拜佛的人很多,聽說鳳鳴廣播電臺,五點到六點有播我的錄音帶,我不知道。臺北也是如此,播我的錄音帶我都不知道——現在大家都替我廣告——,高雄人說有聽到,不知是否是真的,不知會不會騙我,我是沒聽到。下面,以邪相入正法,當體就是空性,悟到馬上就能入正法,這是我們心的問題。
【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衆賢聖,然後可食;】
注意聽。以一食就是平等,以平等的絕對來施一切。這個一食,不是一二叁四的一,是平等心。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
有煩惱是凡夫,若離煩惱是二乘人;非有煩惱,非離煩惱,若能平等食者,這是法身之食,離開凡夫、離開二乘的意思。所以,佛吃飯就是平等法,行住坐臥都是平等法,我們一切造作都不平等法,煩惱很多。如是食者,無有煩惱,不可以說他有煩惱,也不可以離開煩惱的衆生,他是安住實相的食。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入定,這是二乘人所修的;根本沒有入定,哪裏有什麼出定呢?起定就是出定。二乘人有入定跟出定,法身大士終日食,終日定,沒有所謂出入的觀念,所以,沒有所謂的入定,也沒有出定的觀念。
【非住世間,非住涅槃。】
因爲他大智慧,所以他不執著這世間;因爲他大慈悲心,所以不安住在涅槃;所以,你要加幾個字,因大智故,非住世間;因大悲故,非住涅槃。這樣你就更清楚。因爲他有大智慧,所以他不執著這世間,這世間是生滅法,他要住什麼?一切法不可得,你要住什麼?哪一種東西可以給你永遠的快樂,你告訴我,對不對?住在涅槃就不出來了,二乘人就是住在涅槃裏面。
【其有施者,無大福,無不福;不爲益,不爲損,是爲正入佛道,不依聲聞。】
若真正面施的人,平等法布施的人,沒有大福報,也沒有所謂的小福報。既然不爲益,也不爲損,對自己沒有益處,對自己並沒損害,並不是爲了所謂的利益,也沒有所謂的損失,沒有。因爲你是平等乞食,自利利他,所以,這才能入佛道。不依聲聞道才是真正的供養,你若平等布施,你就得平等報應果報,你就不是二乘布施。
【迦葉!若如是食,爲不空食人之施也。」】
迦葉,你若這樣托缽,才沒有白費吃人家的信施。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
哇!聽到這樣實在很感動,當時我聽到這些,太感動,得未曾有。
【即于一切菩薩深起敬心,】
連迦葉尊者都尊重他。
【複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斯有家名就是這只是一個在家人,就有這樣的大辯才,就有這樣的大智慧,還有誰不會發菩提心呢?太偉大了!
【我從是來,不複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這之後我不都是教人行大乘,而不再勸人行小乘路;所以,我不夠資格去問疾。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須菩提,中國話叫做善吉。佛弟子當中,他是解空第一,了解空理第一。所以《金剛經》就是對須菩提講的。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
想起我過去,入他的房舍,入其舍就是入他的房舍,向維摩诘居士托缽,須菩提不知道維摩诘多厲害。若有這種居士,我可能也不敢去托缽,因爲太厲害,他會訓斥,我不敢。
【時維摩诘取我缽,盛滿飯,】
先盛一缽飯給你吃,然後就要開始訓示了,怎麼訓呢?
【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于食亦等;】
告訴我:你若能在吃飯當中了解平等法,諸法就平等。你當下若修平等法,你連吃飯也是平等,也就是解脫的意思。
【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這樣才夠資格受人家的的布施,因爲你是平等法。因爲須菩提出生時很富裕,他能了解富裕人比較我慢,不念及世間無常,所以,他專門要救富裕人,向富人托缽,他不向窮人托缽,他想救濟富裕人——我若不救富裕人,接受他們的供養,下輩子會貧窮。維摩诘居士告訴他,不可以,你托缽也要給窮人機會,怎麼可以專門向富人托缽——平等法才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
注意聽!不必斷的意思是本性本來就沒有這些,講斷是二乘人,講不斷是法身大士。因爲你虛妄、執著,所以忿怒心不斷;因爲我們沒有智慧,所以你愚癡心不斷。
我們本性具足清淨智慧,雖然不斷淫怒癡,但是也不會淫怒癡。「與俱」就是也沒有這些。因爲法身大士觀淫,男女的淫、忿怒、愚癡,都跟涅槃一樣。
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修行一切法,從外表上是無法判斷的。我們若會聽法,其實是很簡單的,當下就是涅槃,不斷、不俱,若能如是,你才能取食。所以,不斷淫怒恚,但是,也並沒有具足淫怒恚。
【不壞于身,而隨一相;】
一相就是平等,不壞于身就是萬物都平等,是非都洞觀,我們的色身就是一相,不用將色身滅掉。我們還有另外一個色身,色身就是五陰身。所以,你不必壞掉五陰身,你就可以平等進入法身,實相法。
【不滅癡愛,起于解脫;】
因爲愚癡,聲聞因爲法執不斷,所以,會障礙智慧。因此,他還有滅叫做癡愛,大乘沒有這樣。大乘佛法不滅癡愛,當下…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