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
因为法身是微妙的,妙觉上境。世间的欲望不能污染他。心也猜测不到佛的境界如何,超出三界,所以三界之内都是有漏,佛是无漏。漏就是烦恼,所以,佛身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没有起心动念,当下如虚空般,法身清净,诸漏已尽。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因为法身是无为,而无不为。他示现病苦也是无为。不堕诸数,诸数就是众生相。他不落入众生的数量观,佛身是等如虚空,怎能如同数量去衡量他。有了数量,你才会衡量他,没有数量犹如虚空。所以,不堕诸数。
【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
像这种身体有什么好生病的?!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
难道我亲近佛还有可能听错?实在是太惭愧,难道是自己听错了吗?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
维摩诘居士如此说法。
【但为佛出五浊恶世,】
这只是佛示现出五浊恶世,在《弥陀经》中有五浊,劫浊、众生浊、见浊、命浊等等,五浊恶世。
【现行斯法,度脱众生。】
意思是说佛示现生病,阿难要化缘牛奶给世尊喝。这是一种示现,为了度脱众生。
【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
去吧!你取牛奶不用觉得惭愧。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这么行!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
五百位弟子都被他训示过,没人有办法。这不只是声闻、缘觉没办法而已,下一篇那些菩萨照样没人有办法,后面叫做菩萨品,现在这里是弟子品。这些声闻,后面那些菩萨都没办法,更何况这些证阿罗汉果的哪有办法。维摩诘居士就是佛再来的。
【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大家都说不够资格,这是一位很难缠的居士。
【菩萨品第四】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五百位弟子都自认为不够资格,现在换菩萨去探问维摩诘居士,要让人了解维摩诘居士到底有多行,行到没人有办法。弥勒是南印度人,印度的南方,是婆罗门种。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
弥勒佛是释迦佛后的下一尊佛,所以,他要对兜率天王说法,先结缘。不退转就是不会再堕入凡夫,不会再堕入三界,直趋菩提叫做不退转。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弥勒佛是来世在人寿八万岁时示现成佛。弥勒菩萨现在是等觉菩萨,照常对维摩诘没办法。
【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
弥勒菩萨,你是用哪一世来做受记?你若用人受记,人是五蕴皆空,若用本性受记,本性本无,到底要用什么来受记?
【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
现在以三世来推论,了解一切法无生,若用过去生受记,过去生已经灭。
【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佛所说。】
到底要受什么记?生之后马上灭,不曾停过。佛就对比丘这样讲。
【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
即时就是现在,当下这一念。为什么说生?因为对后念而言,此刻是生。为什么说老?对前念而言,这念比前念还老,所以是老。什么是灭?前念生,这念就是灭,就是这样。这念灭当下又是生,意思是说可以说生、可以说老、也可以说灭。所以说,老人、老人,这个老人一定指年纪大的人才叫做老人,我们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向老迈进,我们也叫做老人。哪个人不会老?所以,刹那间不住,因此可以说生,可以说老,也可以说是灭,看你站在什么角度讲,因为,一切法无所住。
【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
无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无生就是正位,就是我们所要证得的本来面目。
【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要受什么记?因为无生就像尽虚空、遍法界,无所指陈,没有任何地方你能指得出来,这才叫做无生。
【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
你怎么可以说受一生的记。
【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
是如生受记,还是如灭受记?
【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
生的这一念当下就是不生不灭。如生:如如不动的生,生就等于无生。为从如灭,如如不动的灭,当下虽灭可是当下就是如,也就是不生不灭,意思是说如生如灭。生当下就是如,灭当下就是如。
【若以如来得受记者,如无有灭。】
当下不生当然就不灭,你要受什么记?点在哪里?犹如虚空,你拿支笔,画个黑点,为你授记,点下去,点在哪里?虚空要点在哪里?同样,为你授记,要点在哪里?没得点。我们的本性不生不灭,本来就是无来无去,你要为他授什么记。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意思是说无量无边的法虽然不同,无量无边的众生不同,没有一种东西不如。为什么?是非平等、愚痴智慧平等,这才是无生。所以,这就是无记无得,没有所谓的受记,也没有所谓的得。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
因为一切众生也是如。
【所以者何?】
为什么?
【夫如者,不二不异,】
如就是不二。什么叫做不二?凡夫、圣人不二。弥勒是圣人,五阴凡夫的无常之体,跟圣人的体相同,所以不二。不异:没有什么差别。
【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
为什么?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无相之相就是菩提相。因为五蕴皆空就是众生相,众生因为五蕴不空,所以,执持有众生相,当下众生就是无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生,无生无相就是菩提之相。所以说,弥勒你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也应该得。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
没有所谓的生灭。
【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因为佛本身没有生灭的观念,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寂灭。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因为维摩诘居士所讲的都是讲究竟法,究竟之处。简单讲,在凡夫位而言,还没证得本来不二、无生法门,还是方便讲:有发菩提心。不然,省庵大师如何作《劝发菩提心文》。但是,我们要了解,劝发菩提心而无菩提心可发,无相修行才能成佛道。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因为菩提是无相,菩提是寂灭为相,你现在教他法,变成着相的法,这样不对。什么叫做菩提?生死相同、凡圣一同、善恶一同,你要先舍分别的菩提之见,才是真正菩提。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色身没有菩提之相,心也没有。众生是见有菩提可得。我们的内心若求菩提,菩提离我们愈远。所以,不能用色身求菩提,也不能用心求菩提。菩提当下放下,一切法空相就是菩提。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这个太棒了!意思是说我们的本性无一切相,寂灭能够让我们的心达到最清净处。寂灭,寂灭就是没有纷乱、没有烦恼、没有争吵、没有对立,远离一切相,不着一切相。寂灭就是令心无所挂碍,无一切相,离一切烦恼,无挂碍、纵横自得、自在无碍,才是真正的菩提相,因为它灭诸相故。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我们有一个能观照跟一个所观照的外表。不观是菩提,就是没有能所,这个观就是外缘。因为,一切都是因缘法。不观:你有所谓的观照,当然外面是缘生缘灭,观照这个色身也是因缘生、因缘灭。所以,不观就是没有能观以及所观。能、所双亡才是真正菩提之相,离诸缘故,菩提不能让你观,当体就是无生。观,愈观就愈远。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注意,这个行就是念,没有所谓菩提的念头,意思是说我现在想成佛,我要用功、精进修行,就是犯了这毛病。所以,有很多人,我如何打佛七,我如何用功,我如何持咒,一天到晚炫耀自己。这种修行变成我慢或是骄傲,这样不对。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
断掉菩提之见叫做菩提,因为舍诸见故。离才是菩提。离什么呢?离开一切妄想才是真正菩提。我们每天都用妄想过日子,你若没有妄想,你怎么会贪;你若没有妄想,你怎么会嗔;你若没有妄想,你怎么会愚痴;你若没有妄想,你怎么会烦恼。一切都是妄想、颠倒,搞不清楚状况,拿捏不准。所以,放不下、斩不断、理还乱。为什么?无明。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这个障不能解释作障碍,要解释作除掉、停止,你要停止才是菩提。诸愿就是种种的追求。停止一切的追求,才能得到菩提之道。
障是菩提。这句话一定有很多人会误解。障是菩提,意思是要除掉有所求,停止追求才是菩提。所以,经典没那么简单,自己看一定会误解。
【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
意思就是菩提之相无所谓的入跟出。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
就是随顺我们的本相。一切法无所着,保持清净心、不生不灭、寂灭、空相、无相、无所求,就是叫做如。所以,要把本性的功夫拿出来。就是这个道理。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法性就是空相。住是菩提。住在哪里?住在空性的法性中。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
际就是实相。一切法都是虚妄,只有实相才是实际的。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六识是针对六尘,始终没有离开外相的执着。菩提当下即是,它不能超出六尘。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六识分别六尘,但是,菩提也是当下这一念。所以意跟法,意是对法,本来是二,但是菩提是无心,哪里有所谓的意?哪里有所谓的法?这个意是指第六意识。所以,离开第六意识以及法的对立,没有所谓的二,当下不二就是。也就是说我们的六识都是追求外境,会让我们分别。但是,有一天,我们若悟到菩提之相,也是当下那一念,不能离开六识。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无心、平等心才是…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