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P30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所追求的菩提。为什么?如虚空般平等法。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因为菩提不有,所以无生灭。无为才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为什么?了解众生心刹那间在变化。这是我们的菩提。因为,我们若有智慧就是有菩提,若有智慧就了解众生心。悟到实相,这是智慧因。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这个会,就是触的意思。接触外境有所谓的交会点。比如说,身体接触到外境。触就是说因缘的和合叫做触。「不会」也可以解释作不触是菩提。就是身根,六根接触到外境。我们认为有一个和合相,不,触当下分析开来,每一种事情都是无生。所以,不会就是没有因缘和合的真实体,当下空性就是菩提之相,诸入不会故。所有十二入没有所谓的接触点,意思就是都无生。所以说,不会是菩提。这个会就是所谓的触,接触外境。诸入不会故,诸入并没有所谓的触,这就是菩提相。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什么是合?生死叫做合。有生,一定会死。小学时,我们有连连看,生连到死,爸爸一定是连到妈妈那里,不可能把妈妈连到客兄(红杏出墙),不可能的事。男的连到女的;警察一定连到小偷,警察抓小偷;猫一定连到老鼠。合,一对叫做合。生死一对、善恶一对。不合就是没有所谓的善恶相、生死相。不合即是无所谓生死。小学有连连看,菩提之相没有连连看,没有生死之相,生死是一个合。没有所谓的生死,是菩提相。因为没有恶劣的习气。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处是指内外。意思是说外没有所谓的形象,内没有所谓的名字可寻。菩提也只是安立的假名,一切本空。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菩提没有取舍,像变化的人,千变万化的人无心。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

  内心若清净心,无所着、无所住,外境不会扰乱我们。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性无不净,寂是无不善。善寂就是善顺寂灭,常静之道。所谓善寂就是说把内心处理得很好,恰到好处的寂静。一般不是执空就是执有,这不能称为善寂。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无取,因为众生都是追求,所以有攀缘。我们若没有执着,离开攀缘才是真正菩提。

  【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因为万法同一体性,无论是非善恶都平等相。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

  无比就是无法比喻,这是妙绝言语、文字,菩提相无法比喻。

  【依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

  这很深奥,不是很有智慧的人无法了解。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你去拜访他。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我不够资格去探望维摩诘。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

  想起过去,离开毗耶离大城。

  【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而来。」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

  我就向他顶礼后问:「居士从哪里来?」他回答说:「我从道场来。」我问:「道场是哪个地方?」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维摩诘居士回答:直心才是道场。真正的道场到处都是,没有一处不是我们的道场,是我们的心不清净,所以,才找外面的道场。现在无论是出家人也好,或是准备出家也好,大家都说:我要找道场。但是,他不知道,我们的道场就在心中。我常告诉他:如果在深山林中修行,就会成就,那么这些猴子、鹿等野生动物,大家都在荒郊野外生活,大家都会成佛;如果吃素食就会成佛,那么这些鹿、羊,每只都是吃草的。不是这样子。要了解,有智慧、有菩提心、有直心才是道场,才是我们成佛的根本。所以说,直心才是道场。为什么?不会虚假故。人就是虚假,虚假是因为无明,无明盖住,透过意识的执着,所做的事都不能通达我们的本性。因为我们有私心,所以我们每件事都透过自私的观念,透过我执的观念,因此会把本性扭曲。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真正去实行才是所谓的道场,不能空谈理论,干说不练。发心去实践,才能成办一切事情。只说得很好,却不去做,这样没有用。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深心就是信仰到极点。为什么?它会增加功德。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因为直心转换后会变成深心,深心久了就是菩提心。你的觉性就不会被埋没。无错谬就是没有错误。

  这颗菩提心才是我们真正的道场。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就是我们的道场。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什么是真正的道场?觉悟的心才是道场。好比说我们用一颗愚痴心。愚痴:没有智慧,我执、我见,终日迷迷糊糊,贪、嗔、痴具足,我慢具足,邪见具足,住哪间道场都没用,都不会成就。菩提心就是觉性心,用觉性、清净觉悟的心才是我们的道场。因为有觉性,他就会有正知正见,他就不会错误。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为什么?三轮体空不期望回报。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为什么?有戒行,愿就具足。意思是说只要你持戒,你的愿就具足。就是你要达到你的愿,那你必须要持戒。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忍辱是道场!忍辱必须通达无相,才能说是真正的忍辱。世间本来就是众生相,纷争、诽谤、攻击、伤害、斗争、自私自利……。对这些也不用忍耐,不必有个忍耐的念头,讲忍耐只是方便法。

  我们要自己创造一个很轻松、很欢喜的世界,也就是无相世界。你怎样都没关系,我连接受都不接受,那么对方就犹如拳头打虚空般,徒自疲劳。有接受就会有伤害。我现在举个例子,两个有功夫的人对打,对打之下必然会有伤害有个输赢。假若遇到一个没练功夫的人,他直接不跟你过招,跑为上策。依你之见,是跟他对打的人比较行,还是跑的人比较行?我认为跑的人比较行,因为不用跟他对打,无所谓输赢。你跟他对打,再怎么壮也会受伤,两败俱伤。所以说,不要用抗拒的心态来面临这个世间。

  难道到现在你还不了解世间的真相?这世间是娑婆世间,五浊恶世的众生都集中在这里。我们就像被抓进的刑犯,因为不是好人,才会被抓来坐牢,所以,在这里想找到好人,很难!很难!

  忍辱是道场,其实也不用忍。你就想:这世界本来就是这样,我是业力来的众生,就是一定要受这种果报,跑不掉。放眼看出去,一切众生都是在造业,没有一个在造功德。别说出家,像你们在家人这样,已经是不得了的人,不得了。哪个在家人愿意坐在这里听师父开示?大家都在看电视,看猪哥亮的歌厅秀,大家都在看那些,谁要来听《维摩诘经》,听不懂,也甘愿坐着打瞌睡。打瞌睡的,我很钦佩他,听《维摩诘经》会听得打瞌睡,我很钦佩他,他不在电视前打瞌睡,却跑到这里打瞌睡,还是有功德,到佛祖面前钓鱼(打瞌睡)也有功德,佛说睡着即非睡着,睡与非睡不二。

  忍辱是道场,话虽如此说,其实无相才是真正道场,无相就是离一切相。白天发生的事情,到晚上统统忘记了,没关系。晚上发生的事情,到第二天统统忘记了。你修持力够,当相即道,即处即离。你若够力量,你若有智慧,你马上发生事情,几分钟、几秒钟以后,马上就忘记,无相,对不对?所以,连忍辱都不要。要记得。世间的真相,这里就是斗争的地方,娑婆婆世界。

  【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时时观照自己的心,使其不放逸,不懈怠,这叫做真正的精进。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因为我们的心若有定,心就调和。智慧是道场,就了解一切诸法。现见就是彻底地了解一切诸法叫做现见。人若有智慧当然是彻底了解一切诸法,他绝对不会被碍到。我告诉你,这里面智慧最重要,你只靠精进、只靠禅定,没有智慧,般若为诸佛之母。佛祖的母亲是谁?佛祖的母亲就是般若智慧。般若为诸佛之母。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劳故;】

  慈就是平等心,悲就是专门救度众生。所以,慈是道场,悲也是道场。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

  喜是道场,为什么?因为佛法就像甘露,经常听闻佛法自然法喜充满。我们的法身、我们的慧命,是我们真正的生命。学佛的人才有真正的生命。所以,学佛的人很快乐。

  众生都是在找外面的道场,这间道场看一看,看到善知识有一点缺点,再亲近别处。别处亲近一段时间又看到缺点,又离开。人不是佛祖,都有缺点。他不了解,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以自性清净心为道场。我们现在一直拼外面,一直找、一直找……找再久,到后来,都要从自心下手。内心发出来的智慧才是你真正能受用的。我们向外找,比如说拜山,有的人拜山,拜下去起来,很伤心。回家后又炫耀自己是怎样用功,是怎样精进修行。拜山的定义是什么?除掉我慢。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你的我慢山都伏不下来,还拜什么山,你拜到阿里山去也没有用。内心若没有调伏,我慢的山没有越过去,拜山的意义在哪里?还不只,拜山拜下去,刮风下雨又冷得颤抖,拜下去感冒,回家又发烧,脾气也没改,习气还存在。那你拜山有什么意义?所有的事相若不能会归我们的本性,一切都没什么意义。吃饭扫地的意义是什么?吃饭让你肚子能够饱,这代表听经闻法要充满欢喜;扫地就是要扫除你内心的烦恼,把内心的贪、嗔、痴扫出来。不然,扫地在事相上有什么意义?你扫一扫,明天还是会肮脏。因为这只是一个躯壳的运作而已,人只是一个躯壳的运作。如果不能配合智慧,所有的躯壳都丧失我们真正本来的面目。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人有什么意义?你活到一百岁死或二十岁死,一样。老总统死、拿破仑死、史达林死、毛泽东死,约翰韦恩,西部的牛仔照常死,电影明星super star,那光头(尤勃连纳)也要死,全都要死,都一样,理查波顿,亚兰德鸟(伦),…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