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P30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所追求的菩提。爲什麼?如虛空般平等法。

  【無爲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因爲菩提不有,所以無生滅。無爲才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知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

  爲什麼?了解衆生心刹那間在變化。這是我們的菩提。因爲,我們若有智慧就是有菩提,若有智慧就了解衆生心。悟到實相,這是智慧因。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這個會,就是觸的意思。接觸外境有所謂的交會點。比如說,身體接觸到外境。觸就是說因緣的和合叫做觸。「不會」也可以解釋作不觸是菩提。就是身根,六根接觸到外境。我們認爲有一個和合相,不,觸當下分析開來,每一種事情都是無生。所以,不會就是沒有因緣和合的真實體,當下空性就是菩提之相,諸入不會故。所有十二入沒有所謂的接觸點,意思就是都無生。所以說,不會是菩提。這個會就是所謂的觸,接觸外境。諸入不會故,諸入並沒有所謂的觸,這就是菩提相。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

  什麼是合?生死叫做合。有生,一定會死。小學時,我們有連連看,生連到死,爸爸一定是連到媽媽那裏,不可能把媽媽連到客兄(紅杏出牆),不可能的事。男的連到女的;警察一定連到小偷,警察抓小偷;貓一定連到老鼠。合,一對叫做合。生死一對、善惡一對。不合就是沒有所謂的善惡相、生死相。不合即是無所謂生死。小學有連連看,菩提之相沒有連連看,沒有生死之相,生死是一個合。沒有所謂的生死,是菩提相。因爲沒有惡劣的習氣。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處是指內外。意思是說外沒有所謂的形象,內沒有所謂的名字可尋。菩提也只是安立的假名,一切本空。

  【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

  菩提沒有取舍,像變化的人,千變萬化的人無心。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內心若清淨心,無所著、無所住,外境不會擾亂我們。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性無不淨,寂是無不善。善寂就是善順寂滅,常靜之道。所謂善寂就是說把內心處理得很好,恰到好處的寂靜。一般不是執空就是執有,這不能稱爲善寂。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無取,因爲衆生都是追求,所以有攀緣。我們若沒有執著,離開攀緣才是真正菩提。

  【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因爲萬法同一體性,無論是非善惡都平等相。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

  無比就是無法比喻,這是妙絕言語、文字,菩提相無法比喻。

  【依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

  這很深奧,不是很有智慧的人無法了解。

  【世尊!維摩诘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你去拜訪他。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我不夠資格去探望維摩诘。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

  想起過去,離開毗耶離大城。

  【時維摩诘方入城。我即爲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而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

  我就向他頂禮後問:「居士從哪裏來?」他回答說:「我從道場來。」我問:「道場是哪個地方?」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維摩诘居士回答:直心才是道場。真正的道場到處都是,沒有一處不是我們的道場,是我們的心不清淨,所以,才找外面的道場。現在無論是出家人也好,或是准備出家也好,大家都說:我要找道場。但是,他不知道,我們的道場就在心中。我常告訴他:如果在深山林中修行,就會成就,那麼這些猴子、鹿等野生動物,大家都在荒郊野外生活,大家都會成佛;如果吃素食就會成佛,那麼這些鹿、羊,每只都是吃草的。不是這樣子。要了解,有智慧、有菩提心、有直心才是道場,才是我們成佛的根本。所以說,直心才是道場。爲什麼?不會虛假故。人就是虛假,虛假是因爲無明,無明蓋住,透過意識的執著,所做的事都不能通達我們的本性。因爲我們有私心,所以我們每件事都透過自私的觀念,透過我執的觀念,因此會把本性扭曲。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

  真正去實行才是所謂的道場,不能空談理論,幹說不練。發心去實踐,才能成辦一切事情。只說得很好,卻不去做,這樣沒有用。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深心就是信仰到極點。爲什麼?它會增加功德。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因爲直心轉換後會變成深心,深心久了就是菩提心。你的覺性就不會被埋沒。無錯謬就是沒有錯誤。

  這顆菩提心才是我們真正的道場。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就是我們的道場。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意思。什麼是真正的道場?覺悟的心才是道場。好比說我們用一顆愚癡心。愚癡:沒有智慧,我執、我見,終日迷迷糊糊,貪、嗔、癡具足,我慢具足,邪見具足,住哪間道場都沒用,都不會成就。菩提心就是覺性心,用覺性、清淨覺悟的心才是我們的道場。因爲有覺性,他就會有正知正見,他就不會錯誤。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爲什麼?叁輪體空不期望回報。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爲什麼?有戒行,願就具足。意思是說只要你持戒,你的願就具足。就是你要達到你的願,那你必須要持戒。

  【忍辱是道場,于諸衆生心無礙故;】

  忍辱是道場!忍辱必須通達無相,才能說是真正的忍辱。世間本來就是衆生相,紛爭、誹謗、攻擊、傷害、鬥爭、自私自利……。對這些也不用忍耐,不必有個忍耐的念頭,講忍耐只是方便法。

  我們要自己創造一個很輕松、很歡喜的世界,也就是無相世界。你怎樣都沒關系,我連接受都不接受,那麼對方就猶如拳頭打虛空般,徒自疲勞。有接受就會有傷害。我現在舉個例子,兩個有功夫的人對打,對打之下必然會有傷害有個輸贏。假若遇到一個沒練功夫的人,他直接不跟你過招,跑爲上策。依你之見,是跟他對打的人比較行,還是跑的人比較行?我認爲跑的人比較行,因爲不用跟他對打,無所謂輸贏。你跟他對打,再怎麼壯也會受傷,兩敗俱傷。所以說,不要用抗拒的心態來面臨這個世間。

  難道到現在你還不了解世間的真相?這世間是娑婆世間,五濁惡世的衆生都集中在這裏。我們就像被抓進的刑犯,因爲不是好人,才會被抓來坐牢,所以,在這裏想找到好人,很難!很難!

  忍辱是道場,其實也不用忍。你就想:這世界本來就是這樣,我是業力來的衆生,就是一定要受這種果報,跑不掉。放眼看出去,一切衆生都是在造業,沒有一個在造功德。別說出家,像你們在家人這樣,已經是不得了的人,不得了。哪個在家人願意坐在這裏聽師父開示?大家都在看電視,看豬哥亮的歌廳秀,大家都在看那些,誰要來聽《維摩诘經》,聽不懂,也甘願坐著打瞌睡。打瞌睡的,我很欽佩他,聽《維摩诘經》會聽得打瞌睡,我很欽佩他,他不在電視前打瞌睡,卻跑到這裏打瞌睡,還是有功德,到佛祖面前釣魚(打瞌睡)也有功德,佛說睡著即非睡著,睡與非睡不二。

  忍辱是道場,話雖如此說,其實無相才是真正道場,無相就是離一切相。白天發生的事情,到晚上統統忘記了,沒關系。晚上發生的事情,到第二天統統忘記了。你修持力夠,當相即道,即處即離。你若夠力量,你若有智慧,你馬上發生事情,幾分鍾、幾秒鍾以後,馬上就忘記,無相,對不對?所以,連忍辱都不要。要記得。世間的真相,這裏就是鬥爭的地方,娑婆婆世界。

  【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禅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時時觀照自己的心,使其不放逸,不懈怠,這叫做真正的精進。禅定是道場,心調柔故。因爲我們的心若有定,心就調和。智慧是道場,就了解一切諸法。現見就是徹底地了解一切諸法叫做現見。人若有智慧當然是徹底了解一切諸法,他絕對不會被礙到。我告訴你,這裏面智慧最重要,你只靠精進、只靠禅定,沒有智慧,般若爲諸佛之母。佛祖的母親是誰?佛祖的母親就是般若智慧。般若爲諸佛之母。

  【慈是道場,等衆生故;悲是道場,忍疲勞故;】

  慈就是平等心,悲就是專門救度衆生。所以,慈是道場,悲也是道場。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

  喜是道場,爲什麼?因爲佛法就像甘露,經常聽聞佛法自然法喜充滿。我們的法身、我們的慧命,是我們真正的生命。學佛的人才有真正的生命。所以,學佛的人很快樂。

  衆生都是在找外面的道場,這間道場看一看,看到善知識有一點缺點,再親近別處。別處親近一段時間又看到缺點,又離開。人不是佛祖,都有缺點。他不了解,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以自性清淨心爲道場。我們現在一直拼外面,一直找、一直找……找再久,到後來,都要從自心下手。內心發出來的智慧才是你真正能受用的。我們向外找,比如說拜山,有的人拜山,拜下去起來,很傷心。回家後又炫耀自己是怎樣用功,是怎樣精進修行。拜山的定義是什麼?除掉我慢。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你的我慢山都伏不下來,還拜什麼山,你拜到阿裏山去也沒有用。內心若沒有調伏,我慢的山沒有越過去,拜山的意義在哪裏?還不只,拜山拜下去,刮風下雨又冷得顫抖,拜下去感冒,回家又發燒,脾氣也沒改,習氣還存在。那你拜山有什麼意義?所有的事相若不能會歸我們的本性,一切都沒什麼意義。吃飯掃地的意義是什麼?吃飯讓你肚子能夠飽,這代表聽經聞法要充滿歡喜;掃地就是要掃除你內心的煩惱,把內心的貪、嗔、癡掃出來。不然,掃地在事相上有什麼意義?你掃一掃,明天還是會肮髒。因爲這只是一個軀殼的運作而已,人只是一個軀殼的運作。如果不能配合智慧,所有的軀殼都喪失我們真正本來的面目。真正的意義是什麼?人有什麼意義?你活到一百歲死或二十歲死,一樣。老總統死、拿破侖死、史達林死、毛澤東死,約翰韋恩,西部的牛仔照常死,電影明星super star,那光頭(尤勃連納)也要死,全都要死,都一樣,理查波頓,亞蘭德鳥(倫),…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