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P37

  ..续本文上一页人家会瞧不起,不会下蛋的母鸡。有的不同,有的是很不想生,但不小心又怀孕。所以,人在这世间实在很不公平。有的是很想要个小孩,家里很富裕,却不孕,那种心情你可想而知,你想像得出,那有多痛苦,有多悲哀。什么人工受精,什么算时间,什么温度计量体温,早晨起床就……(做放东西进嘴里的动作),咬在舌头下面,又不能讲话,因为在量体温。她就算,开始算,第几天、第几天,哎,今天可以,结果,还是没有。真的是无量无边的痛苦。为了要一个孩子,任何办法都想过了,医学或是什么……所以,说真的,不简单。菩萨要满众生的愿。比如观世音菩萨求子得子,求女得女,没那么简单。若有孩子的人很安慰。有的人是很会生,报告新闻就去生,生很多,生十多个。但是,每一位母亲对八个孩子也好,对十个孩子也好,全都一样。所以孩子的病若好了,母亲的病也好了。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

  菩萨也是这样,对众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疼爱。

  【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众生有病,所以菩萨有病;众生若是没有病,菩萨也就没有病。问这病是怎么生的?原因就是菩萨具有无量的大慈悲心。

  他想救众生,他看到众生这么愚痴,他就觉得很悲哀、很怜愍,真的,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都会同情、可怜造业的人。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居士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文殊师利说:「居士!这里面怎么没有侍者?」维摩诘居士回答说:「不是只有我这间房间才空,没有侍者,诸佛国土当体也是空性。」

  意思是说平等的实相,在哪里都是空。理无二途,没有两种情形,这是平等。你说我这房间是空,诸佛国土也是空。

  【又问:以何为空?】

  接着问:「它是用什么才叫做空。」

  开始产生出毕竟空的道理。

  【答曰:以空空。】

  空,以国土本性就是空。性空所以毕竟就是空,所以叫做空。上面第一个空是慧空,智慧的空,是空慧里面的空,底下那个空是道理的空。要注意,用智慧的空,观照道理令空,这是前面所谓诸佛国土的空。以空空,以空性的实相的智慧观照,观照当下国土就是空。以空空,上面是个慧,底下是个理,慧空理空,慧观照空性,观照诸佛国土的空。

  【又问:空何用空?】

  既然是空,何用空。把笔拿起来。既然诸法皆空,何必用智慧去观照空。你可要记得作笔记,不然,你会一头雾水,我不骗你,你要作笔记,你发发好心作笔记。不然,现在听很行,回去看,哇,不知在写什么?我们在听课时都很行,以前我们在读大学时,教授也说:作笔记噢。当时,我们在听时,这很简单,结果,回去看,惨了,不作笔记确实看不懂。回去看,也都是白白的。文殊师利菩萨又问,既然国土,这个法是空,又何必用智慧去观照空性。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所以,诸法当体就是空。所以你要多几个字,以无分别智慧的空性去观照。所以,诸法当体就是空。所以,无分别就是智慧。我们无分别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无分别心,当下就充满智慧。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虽分别但是没有分别。所以,以无分别智慧的空,所以,诸法当下就是空。因为,诸法性自空,不必等空的智慧。但是,若没有空的智慧,对我变成一种执着空。这个空,比如说有一个空性的观念。但是,空性的观念若透过智慧,以空性的观念就没有重叠的影像。表示同一个体一个用而已。虽然,本体就是空,但是,与智慧吻合,同一个体性。

  【又问:空可分别耶。】

  注意听。这句的意思就是此空的智慧能够分别吗?意思就是说让我们能够得到空性的智慧,这种智慧可以用分别心得到吗?叫做此空慧可分别耶,简称空可分别耶。空性的智慧能够分别吗?

  【答曰:分别亦空。】

  把笔拿起来加两个字,就是分别之慧亦空。加两个字你就了解了。就是分别那个智慧,当下也是空。就是我们在分别的智慧也是空。很深奥,若叫小乘人来听,可能会一头雾水。这段的意思是说智慧若不同于空性叫做分别。所以说虽有分别也是空性,所以刚才讲的就是说分别亦无分别,虽然分别,但是当下就是没有分别心。我们若能无心于分别,就是用我们真正的本体无心而分别,虽然分别就是无分别,虽然终日分别,未尝分别,所以说分别亦空,就是这样。我们是用智慧心去分别,因为智慧本身就是空性。

  【又问:空当于何求。】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空在哪里求?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正智来明空,恐怕不了解空的道理,以为空是在正的一方面,而不在于邪。底下所讲的,邪正统统空性,要完成悟性不能有对立。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世间人听到会吓倒。啊,竟然在六十二种邪见中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六十二种邪见也就是实相,不离我们的实相,只要一念之间悟道,六十二见也是空性,不能离开六十二见而有菩提,意思就是空遍一切处。实相不能有对立,对立就变孤立。所以空在哪里求?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六十二见是外道,是凡夫。所以,邪因正而生,正是因邪而起,你说他是邪见,我们自认是正的,其实他也自认为是正,而我们是邪。所以,真正的空性,不能因为对立法而互相衬托。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意思是说邪因为正而生,正是因为邪而起。所以,本性是一,性本无二。你想求得正智的空,当于邪见中求,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求正法求习惯了,所以对邪不屑一顾。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就回答。要让你当下体会到,一切境界全都是实相,包括邪魔外道在你眼前破坏,这也是我们的本性,问题是你有办法吗?我曾告诉诸位,万法都是心的问题,心若保持如如不动,与实相相应,没有正跟邪的观念,空性没有对立的邪正,我们说求正道,也可以说是求邪道。正是对邪讲的,邪是对正讲的,都无所求,邪正统统没有。这就是真正的正道。佛讲的正都是讲实相,绝对的道理。所以,这世间就是这样。比如说,那个人在做啥?师父,那个人在求快乐,你就可以回他话:那是在求痛苦。知道吗?为什么?乐因苦生,苦因乐有,苦乐对立而有观念的差别性。乐无自性,苦无自性,没有真实的乐,也没有真实的苦,这是实相。所以,我们就是这样子。比如说,我今天得到东西,你就对他授记,你有一天会失去这东西。我家多生一个人,你家就是多死一个人。知道吗?是这样啊,这样就对。过年我很快乐,今天是农历初一,若是农历初一,你就要痛苦。这就是对立法。无论一切时间,无论一切空间,一念觉观即是本心,你就是本来的面目。「无喜亦无忧,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随缘了解本性的实相。无喜亦无忧,他没什么恐惧,不会恐惧。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六十二见从哪里求?因为由正显示出邪,因为六十二见,若六十二见已存邪相,应该在哪里求?得其答案,应当在诸佛菩萨解脱中求。因为舍邪见名为解脱。你若没在诸佛菩萨中求,你不能解脱。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诸佛要解脱哪里?这句话你要注意。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所有的答案都产生了。归类为这句就对了。心就是我们的枢纽,总开关,我才告诉诸位,修行修行,什么叫做修行?修正自己的观念,令其觉悟叫做修行。不是拚老命地拜佛,不是拚老命地磕头,或是拚老命地买水果,供花、供果,那个是其次。也就是要用心,你不听经闻法,你的心无法修正。修行,修正自己的理念,入于佛的智慧叫做修行。所以,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我们的心就是要修正。要如何修正?闻、思、修,听经闻法,你若不听经,你有多行。有的菩萨,师父!我自己买间茅蓬。在家人,自己整理一间房间修行,就独自修行,跑到台中独自修行。你多会修行,我问你,你多行。他的观念就是说我整天诵经叫做修行,这是很严重的错误。释迦牟尼佛哪有教你整天诵经才叫做修行。释迦牟尼佛有整天诵经吗?诵经要与心地相应,这种诵经才有用,就是在观照自己。经典就是要观照我们的本性,所有的本性若提起来,就是符合经典。一念觉观,即还得本心,一刹那之间观照我们的本性,这才是我们真正要找的目的。我们不是,我们不来听经,不来闻法,我们稍微听到一点是非善恶,就开始排斥,就离开善知识、道场,结果,回去一直拚命地修行,搞了二、三十年,比不上善知识讲两句话。人就是悲哀,很悲哀,就是这样子,不肯亲近善知识。他以为这样叫做修行。啊,我不要听经,不要闻法,我认真念佛。问题是观念还没有修正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时,他会懈怠,他会懒惰,他没有完成空性的觉醒时,他的情绪会有高低潮,情绪起来时,自己不知怎么办,会生气,会撞头,佛号跑到哪里?没有了。你现在不能掌握,临命终又哪有办法。我才告诉诸位,往生是平常的功夫,你一定要记得我这句话,这个人能不能往生,就要注意看他平常放得下放不下,就看得出来,马上看得出来。要记得师父的话。高僧大德讲过一句话,往生是平常的功夫,你看这个人平时什么事情都不跟你计较,那就百分之八、九十绝对往生,他临命终时,眼睛一合,他又不跟你计较,你说他好,说他不好,都没关系。你想想看,这种人的定力到什么程度。他一心念佛,你想想看,你也很认真念佛,每件事都很会计较,你的心不与佛菩萨相应。你说我是……佛菩萨是一块大的磁铁,但是,你拿一块木材让他吸。拿一块木材,来啊,来啊,吸不上来。希望佛菩萨来接引我们,至少你要先变作一块铁,跟他的磁场相同。难道不是这样?至少你要把自己变成那块铁,有可以吸引的条件,对不对?你的心烦恼得不得了,就绝缘,跟一块木材跟一块大磁铁吸不上来。诸佛菩萨您来接引我,平常放不下,死时不瞑目,平时什么事都跟人家计较,到处造口…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