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P37

  ..續本文上一頁人家會瞧不起,不會下蛋的母雞。有的不同,有的是很不想生,但不小心又懷孕。所以,人在這世間實在很不公平。有的是很想要個小孩,家裏很富裕,卻不孕,那種心情你可想而知,你想像得出,那有多痛苦,有多悲哀。什麼人工受精,什麼算時間,什麼溫度計量體溫,早晨起床就……(做放東西進嘴裏的動作),咬在舌頭下面,又不能講話,因爲在量體溫。她就算,開始算,第幾天、第幾天,哎,今天可以,結果,還是沒有。真的是無量無邊的痛苦。爲了要一個孩子,任何辦法都想過了,醫學或是什麼……所以,說真的,不簡單。菩薩要滿衆生的願。比如觀世音菩薩求子得子,求女得女,沒那麼簡單。若有孩子的人很安慰。有的人是很會生,報告新聞就去生,生很多,生十多個。但是,每一位母親對八個孩子也好,對十個孩子也好,全都一樣。所以孩子的病若好了,母親的病也好了。

  【菩薩如是,于諸衆生,愛之若子。】

  菩薩也是這樣,對衆生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疼愛。

  【衆生病,則菩薩病;衆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衆生有病,所以菩薩有病;衆生若是沒有病,菩薩也就沒有病。問這病是怎麼生的?原因就是菩薩具有無量的大慈悲心。

  他想救衆生,他看到衆生這麼愚癡,他就覺得很悲哀、很憐愍,真的,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都會同情、可憐造業的人。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诘居士言:諸佛國土亦複皆空。】

  文殊師利說:「居士!這裏面怎麼沒有侍者?」維摩诘居士回答說:「不是只有我這間房間才空,沒有侍者,諸佛國土當體也是空性。」

  意思是說平等的實相,在哪裏都是空。理無二途,沒有兩種情形,這是平等。你說我這房間是空,諸佛國土也是空。

  【又問:以何爲空?】

  接著問:「它是用什麼才叫做空。」

  開始産生出畢竟空的道理。

  【答曰:以空空。】

  空,以國土本性就是空。性空所以畢竟就是空,所以叫做空。上面第一個空是慧空,智慧的空,是空慧裏面的空,底下那個空是道理的空。要注意,用智慧的空,觀照道理令空,這是前面所謂諸佛國土的空。以空空,以空性的實相的智慧觀照,觀照當下國土就是空。以空空,上面是個慧,底下是個理,慧空理空,慧觀照空性,觀照諸佛國土的空。

  【又問:空何用空?】

  既然是空,何用空。把筆拿起來。既然諸法皆空,何必用智慧去觀照空。你可要記得作筆記,不然,你會一頭霧水,我不騙你,你要作筆記,你發發好心作筆記。不然,現在聽很行,回去看,哇,不知在寫什麼?我們在聽課時都很行,以前我們在讀大學時,教授也說:作筆記噢。當時,我們在聽時,這很簡單,結果,回去看,慘了,不作筆記確實看不懂。回去看,也都是白白的。文殊師利菩薩又問,既然國土,這個法是空,又何必用智慧去觀照空性。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所以,諸法當體就是空。所以你要多幾個字,以無分別智慧的空性去觀照。所以,諸法當體就是空。所以,無分別就是智慧。我們無分別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無分別心,當下就充滿智慧。雖分別不作分別想,雖分別但是沒有分別。所以,以無分別智慧的空,所以,諸法當下就是空。因爲,諸法性自空,不必等空的智慧。但是,若沒有空的智慧,對我變成一種執著空。這個空,比如說有一個空性的觀念。但是,空性的觀念若透過智慧,以空性的觀念就沒有重疊的影像。表示同一個體一個用而已。雖然,本體就是空,但是,與智慧吻合,同一個體性。

  【又問:空可分別耶。】

  注意聽。這句的意思就是此空的智慧能夠分別嗎?意思就是說讓我們能夠得到空性的智慧,這種智慧可以用分別心得到嗎?叫做此空慧可分別耶,簡稱空可分別耶。空性的智慧能夠分別嗎?

  【答曰:分別亦空。】

  把筆拿起來加兩個字,就是分別之慧亦空。加兩個字你就了解了。就是分別那個智慧,當下也是空。就是我們在分別的智慧也是空。很深奧,若叫小乘人來聽,可能會一頭霧水。這段的意思是說智慧若不同于空性叫做分別。所以說雖有分別也是空性,所以剛才講的就是說分別亦無分別,雖然分別,但是當下就是沒有分別心。我們若能無心于分別,就是用我們真正的本體無心而分別,雖然分別就是無分別,雖然終日分別,未嘗分別,所以說分別亦空,就是這樣。我們是用智慧心去分別,因爲智慧本身就是空性。

  【又問:空當于何求。】

  文殊師利菩薩又問,空在哪裏求?

  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正智來明空,恐怕不了解空的道理,以爲空是在正的一方面,而不在于邪。底下所講的,邪正統統空性,要完成悟性不能有對立。

  【答曰:當于六十二見中求。】

  世間人聽到會嚇倒。啊,竟然在六十二種邪見中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六十二種邪見也就是實相,不離我們的實相,只要一念之間悟道,六十二見也是空性,不能離開六十二見而有菩提,意思就是空遍一切處。實相不能有對立,對立就變孤立。所以空在哪裏求?當于六十二見中求。六十二見是外道,是凡夫。所以,邪因正而生,正是因邪而起,你說他是邪見,我們自認是正的,其實他也自認爲是正,而我們是邪。所以,真正的空性,不能因爲對立法而互相襯托。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意思是說邪因爲正而生,正是因爲邪而起。所以,本性是一,性本無二。你想求得正智的空,當于邪見中求,就是這個道理。

  因爲我們現在已經求正法求習慣了,所以對邪不屑一顧。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诘就回答。要讓你當下體會到,一切境界全都是實相,包括邪魔外道在你眼前破壞,這也是我們的本性,問題是你有辦法嗎?我曾告訴諸位,萬法都是心的問題,心若保持如如不動,與實相相應,沒有正跟邪的觀念,空性沒有對立的邪正,我們說求正道,也可以說是求邪道。正是對邪講的,邪是對正講的,都無所求,邪正統統沒有。這就是真正的正道。佛講的正都是講實相,絕對的道理。所以,這世間就是這樣。比如說,那個人在做啥?師父,那個人在求快樂,你就可以回他話:那是在求痛苦。知道嗎?爲什麼?樂因苦生,苦因樂有,苦樂對立而有觀念的差別性。樂無自性,苦無自性,沒有真實的樂,也沒有真實的苦,這是實相。所以,我們就是這樣子。比如說,我今天得到東西,你就對他授記,你有一天會失去這東西。我家多生一個人,你家就是多死一個人。知道嗎?是這樣啊,這樣就對。過年我很快樂,今天是農曆初一,若是農曆初一,你就要痛苦。這就是對立法。無論一切時間,無論一切空間,一念覺觀即是本心,你就是本來的面目。「無喜亦無憂,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隨緣了解本性的實相。無喜亦無憂,他沒什麼恐懼,不會恐懼。

  【又問:六十二見當于何求。答曰:當于諸佛解脫中求。】

  六十二見從哪裏求?因爲由正顯示出邪,因爲六十二見,若六十二見已存邪相,應該在哪裏求?得其答案,應當在諸佛菩薩解脫中求。因爲舍邪見名爲解脫。你若沒在諸佛菩薩中求,你不能解脫。

  【又問:諸佛解脫當于何求。】

  諸佛要解脫哪裏?這句話你要注意。

  【答曰: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

  所有的答案都産生了。歸類爲這句就對了。心就是我們的樞紐,總開關,我才告訴諸位,修行修行,什麼叫做修行?修正自己的觀念,令其覺悟叫做修行。不是拚老命地拜佛,不是拚老命地磕頭,或是拚老命地買水果,供花、供果,那個是其次。也就是要用心,你不聽經聞法,你的心無法修正。修行,修正自己的理念,入于佛的智慧叫做修行。所以,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我們的心就是要修正。要如何修正?聞、思、修,聽經聞法,你若不聽經,你有多行。有的菩薩,師父!我自己買間茅蓬。在家人,自己整理一間房間修行,就獨自修行,跑到臺中獨自修行。你多會修行,我問你,你多行。他的觀念就是說我整天誦經叫做修行,這是很嚴重的錯誤。釋迦牟尼佛哪有教你整天誦經才叫做修行。釋迦牟尼佛有整天誦經嗎?誦經要與心地相應,這種誦經才有用,就是在觀照自己。經典就是要觀照我們的本性,所有的本性若提起來,就是符合經典。一念覺觀,即還得本心,一刹那之間觀照我們的本性,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找的目的。我們不是,我們不來聽經,不來聞法,我們稍微聽到一點是非善惡,就開始排斥,就離開善知識、道場,結果,回去一直拚命地修行,搞了二、叁十年,比不上善知識講兩句話。人就是悲哀,很悲哀,就是這樣子,不肯親近善知識。他以爲這樣叫做修行。啊,我不要聽經,不要聞法,我認真念佛。問題是觀念還沒有修正到一個正確的方向時,他會懈怠,他會懶惰,他沒有完成空性的覺醒時,他的情緒會有高低潮,情緒起來時,自己不知怎麼辦,會生氣,會撞頭,佛號跑到哪裏?沒有了。你現在不能掌握,臨命終又哪有辦法。我才告訴諸位,往生是平常的功夫,你一定要記得我這句話,這個人能不能往生,就要注意看他平常放得下放不下,就看得出來,馬上看得出來。要記得師父的話。高僧大德講過一句話,往生是平常的功夫,你看這個人平時什麼事情都不跟你計較,那就百分之八、九十絕對往生,他臨命終時,眼睛一合,他又不跟你計較,你說他好,說他不好,都沒關系。你想想看,這種人的定力到什麼程度。他一心念佛,你想想看,你也很認真念佛,每件事都很會計較,你的心不與佛菩薩相應。你說我是……佛菩薩是一塊大的磁鐵,但是,你拿一塊木材讓他吸。拿一塊木材,來啊,來啊,吸不上來。希望佛菩薩來接引我們,至少你要先變作一塊鐵,跟他的磁場相同。難道不是這樣?至少你要把自己變成那塊鐵,有可以吸引的條件,對不對?你的心煩惱得不得了,就絕緣,跟一塊木材跟一塊大磁鐵吸不上來。諸佛菩薩您來接引我,平常放不下,死時不瞑目,平時什麼事都跟人家計較,到處造口…

《維摩诘所說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