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袖慧律法师,电视播出来,几秒钟,不曾再来,这跟作秀没什么两样。我们重视宗教把它列为课程,这才是根本治疗,来拜访慧律法师做什么?他说要来拜访我,我又不敢不开门,我还不敢叫他不要来,还得写一块:You are welcome。还得这样迎接,没办法!所以,不能落实到真正的国民教育里面。
【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
有一个心可以调伏是声闻。
【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调伏就是二乘,不调伏变成凡夫,就是说我在调伏也不要执着我在调伏,不要有这样的想法。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
生死不能染污,在于生死,但不为污行,就是在生死的烦恼当中,不会染污他。
【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
若是要住在涅槃,不可以永远灭度,因为还要度众生,不永灭度就是不住于涅槃的意思,不能安住在涅槃,也要出来度众生。
【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注意!「非」,非要当作不执着,不取圣贤行是菩萨行,就是不取证于圣贤,执着是圣、我是贤,这是菩萨行。这句话很多人看错。
【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垢就是烦恼,执着于净也不行,这是菩萨行。
【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
超越众魔,而能降伏众魔,是菩萨行。
不可得而有,不可得而无,不可以说它有,也不可以说它没有,这是大乘修行法,为什么?你说它有,它是无相、无名字,说它没有,一切万德又都具足,所以不可以说它没有,所以,虽「没有」但是又「有」。说「有」不违背「没有」,说「没有」又不违背「有」,这就是大乘行。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
无非时就是因缘不具足。虽然求一切智慧,但因缘不具足功德不圆满时,他也不求一切智,这是菩萨行。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
因为观无生是取证法,不入正位就是不取证,这意思是说虽然观一切诸法不生不灭,但是不入正位,是菩萨行。不入不取,不执着正位,以我们现在所讲的,叫做倒驾慈航。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观十二因缘,缘生缘灭,当下是空,但是能够跟邪见和光同尘,入种种外道邪见中度众生,这是菩萨行。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
比如说,我度多少众生,我有多行,我多么了不起,变成执着,这样不是菩萨行。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
无分别心叫做远离,这个远离不是跑到深山。当下就是空,而不要依着身心去取空相,这句话很不容易了解,文字颠倒修饰。再解释一遍,虽然我很喜欢当下无烦恼,空性的寂灭法,但是空性无分别心的寂灭法是远离,这个远离,不是事相上的远离,无分别心叫做远离,你若当下没有分别心,你就是真正远离一切境界,你不用躲到深山林中,你即使是在都市,行住坐卧全都是道。虽然说我很欢喜涅槃的境界,但是,不籍着身心说我有取证这个境界,也就是不执着的意思,是菩萨行。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
三界当下就是法性,有何所坏?虽然行于三界,而不坏法性,当处就是。
【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
为什么行于空?因为空是破除执着最佳的办法。行于空而勤修于众德本,一切法都空,但是不消极,还是很精进,还是很积极地去修德行,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内心拥有无量空性的智慧,但是,不离事相,我们一样慈悲喜舍地去修一切德。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什么叫做无起?灭诸生灭相叫做无起,无起就是无生。虽然一切生灭相,当下就是无生,但依然行一切善,还是要做虚妄的佛事,这才是菩萨行。不会因为悟到一切不生不灭,而就坐在这里,或躺着不动。不是这样,一样要行一切善事,师父也知道一切都是空相,但是,不可以自己知道就自行在那里什么都不做,一样要讲经,一样要说法,一样要度众生。但于一切处又回归自性,本无众生可度,说法者亦无法可说,听法者也无法可闻,当下自如如。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
心数就是心所法,六度是自行法,自行既然具足,能够度化众生,度化众生才能了解众生心。虽行六度波罗蜜,慢慢就能了解众生一切心以及心所有法,也就是百法里所讲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菩萨行,为什么?因为菩萨是观一切法无相,因为无相是无碍,所以他能够治众生心。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
为什么不尽漏?不尽漏就是不除掉有漏法,也就是愿处生死海中度众生,跟一切众生一样有漏。意思就是为了度众生,虽然行六通,但是,愿意处在生死有漏的众生,跟他相处在一起,而不愿意断掉一切的烦恼,继续让他受生,那叫做菩萨慈悲留惑润生,继续跟众生生死在一起,太伟大了!太伟大了!至于我,我不敢,也不够资格,菩萨行是这样,我们没办法!我是没办法,我看到众生会害怕(客语)。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
虽然行慈悲喜舍,但是不贪着生于梵天,是菩萨行。梵世就是大梵天,希望修到四禅天,四禅通名叫做梵世,四禅天。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因为禅定而生欢喜,生欢喜心变成执着。虽然修禅定解脱三昧等等,但是不会因为自己有所禅定,充满着喜悦而变成一种执着,是菩萨行。意思就是什么都要无相,什么都空。
【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虽然行是修四念处——因为小乘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但是,要离开一种执着。所以说,永离身受心法,是小乘所修的,取证于身受心法里面,但是,现在虽然行四念处,而不毕竟永离,还是不离开身受心法,所以,不即不离是大乘菩萨道的精神。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小乘法行四正勤就舍入无为,菩萨不可以这样子,行四正勤,但不可以舍身心的精进。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四如意足前面都已讲过了。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进、念、定、慧,现在开始讲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这些都是,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
五根慢慢成长以后变成五力。
【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因为文字很简单,这没什么好解释的,意思是行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跟小乘所修的行一样,但是,他发心不同。虽行七菩提分,而分别佛的智慧,他的境界够,能够了解佛的智慧,彻底的了解,虽然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八正道,小乘所讲的八正道,但是,他又欢喜行无量的佛道,所以,以三十七道品为根据,大乘开展无量无边的法,都不执着。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
止是定,观是慧;堕于寂灭就是说不敢出来,会怕,众生这么难度化,六道轮回这么可怕,他不来世间度众生,他不要说法,他自修,这样变成二乘法。修定、慧助道之法,但不堕于二乘寂灭之法,是菩萨行。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
不生不灭是理,庄严是事相。虽行诸法不生不灭的理体本性,但是不坏事相的庄严,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有的在家居士,还没学佛以前,打扮得很美,她学佛之后,知道要持八关斋戒、持五戒,就不再化妆,全都打扮得很朴素、很平淡,这不一定是正确。道是在我们内心,你若今天持八关斋戒,你不化妆这是正确的。现在这世间,化妆变成一种礼貌,不要太妖艳,但也不要不化妆,要稍微补妆一下,稍微擦点粉。「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你看看!这句话是不是这意思。观世音菩萨打扮得那么美,还戴饰品,没差别,我不骗你,人家是声闻,是法师,现出家身不可以化妆,这是佛的戒律,因为,我们是出家人。如果,出家人戴两个类似美国影片中怪头戴的,能看吗?不能看!比丘就是比丘身,我们是菩萨比丘身,我们要持菩萨戒、又要持声闻戒,所以,我们比较不能开缘。我读书时,当时我还留头发时,我的相片——普门杂志这期有刊登,那是小学的相片——,我不觉得很好看,头发很长,头皮屑很多,头发也常常梳,我为什么会理光头?这是我的体质,我从小头皮屑洗什么都治不好,如果用梳子一梳下去,哇!像飘雪一样,头皮屑非常之多,没办法,这是我的业,没办法!有一次,我的头发很长,剃完之后,倒下去,噢!飘雪,若电风扇再吹下去不得了,整个头都是头皮屑,老板娘吓到,到现在还没有好。因此,说到菩萨行,我赞叹女众化妆,看时间化妆,比如说,我们的店面,你想想看!店面是站在第一线,你在那里要死不活的,眼眶黑黑像熊猫,顾两天就嘴唇发黑,站在那里,这是谁雇佣的,是慧律法师雇佣的,惨了!不能看!你尽量打扮得很美,有法师有微辞,不要理他,你要打扮得美美的,「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是菩萨行」,拿张单子写好贴在门上,以后,他若再来便告诉他,你看看这句是什么意思。你化妆可要打扮好,你不要买像黑人擦的那种,擦下去像鬼似的,很吓人,有一种胭脂是黑色的,黑紫色的,指甲擦下去都是黑的,不要,鲜红色的,只要庄严都没差,佛教徒尽管化妆,要看场所、看时间倒是真的,这样就对了。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
小乘是指比丘、比丘尼,声闻、辟支佛大部分都是比丘身,虽然现声闻、辟支佛的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
究竟清净相是无形相,随着众生需要,他就…
《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